1937年12月下旬,南京城内。繁华的闹市全是废墟,有序的街道上只剩下了弥漫的硝烟和战火;周围的河流也变得不再清澈,甚至分不清是鲜血还是水流;在城市的街巷中不时传来枪声和尖叫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入眼帘的尽是日本侵略者无情地屠杀和暴行,一群群扫荡的队伍踩着国民党军队的旗帜残害着无辜的人民。

1937年12月,中华民国国民党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连连“败退”,在12月13日正式宣告南京彻底沦陷。

日本侵略军华中派遣司令松井石根率领军队进入南京。然后在南京和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六周有组织、有预谋且毫无人性的屠杀强暴活动。大批人民和战俘被杀害,遇难人数超过3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作为国民党当时的主要政治中心,国民党派遣众多军队据守南京,最终却还是沦陷了。导致南京沦陷、出现南京大屠杀,和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领导和战略部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外交”耽误的淞沪会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令人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地区,拉开来侵略中国的序幕。

中日战争由此为开端,越演越烈。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虽有防备之心,可是还是以“避战”为主,将几万国军撤出东北,将东北地区拱手让给日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年后,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将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

7月7日傍晚,日军以开展军事演习时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卢沟桥后的宛平县城进行搜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对其主动发起进攻,称“卢沟桥事变”。

蒋介石此时意识到,日本侵略者占领华北后一定会南下,如此一来便会造成整个战局的崩塌。但是如果在靠近东北的华北战场和日本人进行战斗,肯定是不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蒋介石放弃对华北战场的抵抗,决定将战场拖延到长江下游一带。

正当蒋介石苦恼那应该在什么地方阻击日军南下入侵时,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让他做出了决策,而这也让他决定将战场拖延至上海

于是在1937年7月中旬,蒋介石在上海附近集结大批军队,以多于日军数倍的军力据守上海。

而且在蒋介石集结来的军队中,大多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这些部队装备精良,且都按照德国军队的配置对军队进行武装,战斗力极强,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日军策划了“虹桥机场”事件。两名日本军官闯入虹桥机场警戒线,以“卢沟桥”的形式引发了冲突。

这次事件的发生,也成了淞沪会战的导火索。日军在上海周围屯兵驻扎,在上海日本租界周围修筑防御工事,并要求华北日军进驻上海。

在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面对日军的极力挑衅,国民党军第五集团军军长张志忠准备在8月13日晚对日军发起攻击,此时日军还在集结兵力,张志忠认为:如今敌我双发存在着兵力的差距,我军军队众多,现在出击,完全可以全歼日军驻扎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这时,蒋介石却给张志忠下达了新的指令:

“等候命令并且避免小部队冲突”

张志忠不解,为何如今日军华北部队还没到上海,却不主动进攻。他不知道,蒋介石如此的决策就是他把战场推至上海的原因。

在8月13日前,中国守军以兵力的优势进攻着日军在上海驻扎的据点,而且都一直取得胜利。蒋介石也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但是他的“幻想”影响了对战略的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为何选择上海作为阻击日军的战场呢?他认为在上海有许多外国的租界,如果日军攻打上海,势必会遭到国际干预,有外国出面与日军商谈,可能日军就放弃对华北华南地区的进攻。

所以在进驻上海后,他在各种场合都在呼吁外国对日本进行国际制裁,并且强调这是和平的问题。

本来面对小部队冲突的胜利让蒋介石已经动摇了等待“国际干预”的决心,可是接二连三传来的“国际信息”又让他对此抱有希望。

比如英国租界方面也对日军提出建议:“沪上倭寇全部撤退,恢复我经济策源地。”在上海的英国租界为了保证自己租界的安全,以国际名义和日本提出建议,而且在日本敌机击伤英国驻华大使后也表示出对中日战争的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听到这些消息后,就认为不用主动出击,守住上海,一来可以拖延日寇对华中华南的侵略计划,二来还可以借助上海在国际上的地位,引起国际对中日战争的干预,达到让日军停止侵略的预期。

但是,让蒋介石想不到的是日本人对于国际舆论完全置之不理。对于上海的租界,日本人认为,只要不触及租界利益,单方面接管上海足以。

张志忠军长的进攻计划被否决后,守上海中国驻军一直等到日军从华北调来的增援部队发起了进攻才开始作战,而这时蒋介石才允许了张志忠提前战斗了提议,可是战争已经打响,如此一来便延误了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日军对上海作战以来,从华北和日本本土的部队熙熙攘攘的全都向上海聚集,曾经中国驻军兵力较多的优势也在蒋介石的“幻想”下渐渐消逝。

面对屯军的日军从不主动出击,己方兵力多余敌方时却不扩大优势,一直压住对日寇侵略愤恨不已的国军将士,总是以“等待国际调停中日战争”为核心进行作战。

到1937年9月,日军在上海已经集结10万兵力,而且都装备精良。从当初“虹桥机场”事变的5000兵力,到如今已经多了不止十倍。

从9月开始,上海周围的地段相继失守。等到了9月中旬前线传来军队损失惨重,各部都已经损失过半的消息。

此时的蒋介石听到前线战事吃紧的消息,意识到自己是时候做出新的战略部署了,现在目前有两个选择,要么就继续调兵增援,守住上海;或者撤退从长计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目前的战事情况下,战机已逝,应该保存兵力准备日后的反击。蒋介石手下参谋部长白崇禧和作战组长都认为,这时应该撤退至上海边界处,重铸阵地再顽强抵抗,可对日军造成一定的打击。

在蒋介石准备听从建议,准备撤退后再还击时,10月份他等待的“国际干预”有了新的消息,让他对撤退计划犹豫了。

10月6日,国际联盟召开了“九国会议”讨论关于中日战争的问题,而且参加会议的有19个国家。蒋介石知道后觉得看来他的坚持有效果了,淞沪会战终于引起了国际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蒋介石下定决心改变撤退的计划,不但不撤部队还要再从其他地区调派兵力,全国各地普遍的军队都被蒋介石调到上海,对日作战。

蒋介石认为,既然国际上注意到了这件事,就该让这些国家们看到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能取到胜利。当时蒋介石还特地发电鼓励全军:

“尤当特别努力,加倍奋励,于此时机展现我精神力量,以增加国际地位与友邦同情。”

如此,抵御外敌的淞沪会战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变成了打给“国际”看的淞沪会战。

蒋介石以为让其他国家看到中国抵御日寇不去的精神就能让他们对日本进行多方面的制裁,而且也能让苏联参与到战争,各种形势让日本人退出中国战场。

然而,淞沪会战的战场已经不是蒋介石能够掌控的。长时间的驻军上海使在上海的军队资源匮乏,军士疲惫,而长途跋涉来到战场的军队由于日军的阻挠也是多尝败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才过了一周,随着日军的支援军在金山卫登陆,加上日军的顽强进攻。在10月中旬,上海已经在沦陷的边缘。蒋介石来不及思考自己的失误,开始制定撤出上海的计划。

就算此时,蒋介石依旧对西方势力抱有侥幸,还有出于对国军形象的挽留。在撤退时留下一团兵力声称“死守”上海。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

“我军残留一团兵力于闸北,以示死守,感动中外心理甚大。”

“感动中外”结束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了,自此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中,中国的军队每个人对于日寇入侵都抱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作战英勇,抵御外敌。

可是蒋介石只会防御,从不主动进攻。在敌人还未形成有生力量前不做出应对,在敌人对我军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时不做出战略撤退,不纵观全局还要打给“国际”看。

在劣势情况下调动大量的军队,消耗了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还把国军主力都暴露在日军的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那以后,日军在对我方军事力量有所认知,便开始对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开始了战略部署。

日本军队迅速做出决策进攻南京,并认为由于淞沪会战对我军的消耗,所以可以在短期内攻破在南京的主力军。

淞沪会战的失利让此后的南京保卫战陷入了被动。

南京沦陷

日军在占领上海后,从太湖南北方向同时向南京进发,企图包围南京。

国民党各领导高就“南京弃守”问题开始了讨论。南京是守住还是放弃,国民政府内部官员都有不一样的主意。

但是蒋介石考虑再三以后还是决定要坚守南京。蒋介石以为,作为首都南京如果就不战而退,无论是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而且他对自己这几十年才创建的首都有着绝对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多方决定后,以蒋介石为主的南京国民政府一致同意,制定南京保卫战的计划。

于是蒋介石在11月中旬连续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南京保卫战事宜。当蒋介石问道在会将领谁能再此守住南京时,整个会场都安静了。等待片刻后只有一个人起立,并表示愿意防守。

这个人就是南京保卫战中最后一个将领,唐生智。蒋介石看到他如此的决心,便决定给唐生智留下十个师坚守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决定固守南京,但是在11月20日还是向外公布迁移政府于重庆。加上蒋介石手下各部领导的多次建议,蒋介石还是决定保留大部分战斗力量,将军队往西撤退,并命令各部提前离开南京。

在12月7日时,蒋介石趁着夜色登上了飞机。他看向飞机窗外,好像已经看到了南京的结局,几分钟后消失在了夜色中。

往后的日子,唐生智命令各军在街道部署防御工事,下定决心要与日军决一死战。在这期间,日军用飞机向城中投撒传单,劝城中守军投降,并且称在12月10日没有做出答复,便开始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生智没有理会日军的劝降。于是在12月10日中午,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开始向南京各个地方发起全面进攻。

紧接着守军战况接连传来噩耗。

12月11日,日军装甲部队突破光华门;12日,日军占领了紫金山又攻破了中山门;安德门和凤台门也相继被攻破。

到12月12日凌晨,唐生智将各部将领集结起来,开了会议。会上他询问了各部将领,如今南京城门全部都被攻破,还有可能守吗?全场默不作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唐生智向蒋介石发电汇报了此时南京的情况,随后蒋介石便向唐生智电文:

“如情势不能久守时,可相机撤退,以策后图。”

随后唐生智和部下商讨后下令撤退,决定撤出南京。

当晚唐生智站在高处望去,南京城最后的夜晚,整个街道都是撤退的军队,十个师的兵力竟然没有守住南京,街上都是高级将领的车和狼狈的守军,沉默后他也登上了离开的汽车。

而他怎么也想不到,在未来的几天,曾经繁荣的南京会变成一个满地尸骸的人间地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正式沦陷。日军涌入了南京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集体屠杀事件,南京大屠杀,受害的军民多达30万人。

蒋介石的转变

在南京大屠杀爆发后,蒋介石得到消息,同时并发文称:

“敌军残杀我南京附近之壮丁殆尽,痛极”

蒋介石在悲痛之余,思考了从淞沪会战以来,自己所做的错误决策。反思了自己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自己所犯的错误。

从1937年12月后,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态度做出了改变。

首先是对“国际干预”解决中日问题的方法彻底失望。不过他也没有完全放弃靠国际影响解决问题,而是转变看法,不止是盯着和国际外交,而是在实际的基础上在引起国际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曾经“议和”的想法,力求抗战底,坚决不放弃每一寸土地。并提出支持全民抗战,而且还要政治国民党军内部,注重团结和对敌作战的信心。

蒋介石在反思过后,一个新的作战方略也产生了。

持久抗战,蒋介石在南京沦陷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蒋介石称:

“敌人前进愈难而我军应之较易,必使敌人再进一线,使之更陷于穷境。则国际变化如何固不可期待,而倭寇弱点必暴露更甚,敌军兵力亦不胜布置,不仅使之进退维谷,而且使之疲于奔命”

他认为,我门国家广袤的土地,还有有利的地域优势,可以长时间作战,持久的作战最后会得到胜利。

在往后与日军的战斗力,蒋介石都以袭击敌后有生力量为主,并且推行游击战政策。

并在兵力部署上秉承:

“有利的战斗一定要固守或者积极进攻,不然就避战保存实力或者和敌方军队进行持久战”。

持久战的战略确定后,蒋介石还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且强调,中国一定要出于主动的地位,不能在一直观望国际形势对于战争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日抗战的同时,对国际形势也进行观测。寻求合作的同时,还在争取帮助。

在此后的对日作战中,持久战的策略也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在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尾声

蒋介石的错误决策的确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他后来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贡献也是不能否定的。

只不过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年10万军士守护的南京最后却落入了日寇之手。

南京沦陷后的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了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万人的仇恨不是时间就能抹除的,珍惜如今的和平年代,这是牺牲了无数人民和先烈才争取到的。

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致敬,对南京大屠杀中的30万受害者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