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长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戏剧性的一幕。
1950年11月初,美军下达总攻命令,战略目标为封锁鸭绿江,彻底消灭撤往朝鲜北部的中朝联军,在圣诞节前结束整场战争。但到了12月末,美军却在疯狂后撤,丢了平壤,丢了元山,甚至守不住38线。在华盛顿召开的一场联席会议中,美军高层甚至第一次正式讨论了是否应该承认战败的话题。
从总攻势,到总退却,再到考虑放弃朝鲜撤往日本,这之间只过了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竟让美军如此狼狈逃窜,以至于被迫承认这是“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一向骄傲的美军高层,又为何将满腔怒火都撒向了韩国人,甚至不顾情面地对“友军”破口大骂?
事情的根源,是因为一则情报。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情报部门曾向“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做出保证:中国人畏惧美军实力,绝不敢参战朝鲜。结果呢?美军骑一师在云山被秘密入朝的志愿军迎头痛击,吃了败仗还不知道对手是谁。
第一次战役后,美情报部为了挽回颜面,再次向麦克阿瑟送上“厚礼”,声称他们发现志愿军有大规模撤退迹象,并判断中国参战只是为了守住鸭绿江一带,他们的真正实力不足以与美军继续作战。
这一次,麦克阿瑟又信了,并随即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战略计划:
“利用空中优势炸毁鸭绿江上所有桥梁,阻止志愿军后续部队入朝。同时发动地面攻势,东线第10军经长津湖西进,西线第8集团军由清川江北上,以钳形攻势向鸭绿江推进,务必追上并消灭撤退的志愿军主力。”
然而,这项计划后来却被无数美国人指责是“愚蠢的”,军史专家约瑟夫·古尔登甚至这样讽刺道:
“美国军方和情报界对毛主席的军事哲学知之甚少,如果他们了解过中国革命,或者看过那本《论持久战》,他们就会知道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以弱胜强最有效的军事策略。”
没错,志愿军不是撤退,也不是想着守住鸭绿江,而是在执行毛主席“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计划。在美军所谓钳形攻势的东西两线,都有一张巨大的包围圈在张网以待。这就是志愿军展开的“第二次战役”,因为主战场在朝鲜清川江和长津湖,所以美军也把这一仗称之为“清长战役”。
在长津湖,志愿军9兵团和美军陆战一师狭路相逢,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巅峰对决。而比起东线的轰轰烈烈,西线清川江的战斗却声名不显。“联合国军”内部对这一仗特别避讳,无论是美国人、韩国人、还是土耳其人,都不愿意提,原因就是这一仗不仅输得彻底,而且还发生了一系列的荒唐事件。
美军位于西线的第8集团军,编制相当混乱,甚至可以说是瞎搞。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按照正常逻辑,以当时美军的机械化程度和火力配备,完全有能力独立作战。但第8集团军偏偏要往主力里面掺沙子,主体作战序列除了美第1军、第2军外,还有个南韩第2军。这还不够,美第1军中加了英国第27旅和南韩第1师,美第2军里又有一支土耳其旅。
把各国部队混杂在一起,是为了强强联合?当然不是,说白了就是为了面子和利益,觉得战争要结束了,有功劳大家一起分。韩国人认为只要跟着美军冲到鸭绿江边,那就是以后立国吹嘘的资本,而美国人也需要有炮灰部队去干些脏活苦活。
但恰恰是这种心态,成了第8集团军崩溃的导火索,更直接导致了美韩在朝鲜战场的第一次翻脸。
当时南韩第2军的行进路线,被安排在整个第8集团的右侧,在他们左边的美军第2师,则是大名鼎鼎的“印第安酋长师”,一支成立于1917年老牌劲旅,曾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累立功勋。
到达朝鲜战场后,美2师一路高歌猛进,是最有希望率先打到鸭绿江边,立下战争首功的一支部队。但总攻势刚刚展开,师长劳伦斯·凯泽少将就大发雷霆,原因就是友邻的南韩部队行进非常缓慢,2天时间才向前推进了几百米,等于没动,已经被美军主力远远甩在了身后。
凯泽一开始只认为韩国人在磨洋工,一直派人催,但得不到任何反馈。直到一架美军侦察机偶然间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人正在加宽一条通往的德川的道路”
这则情报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