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37年7月,时年25岁的胡乔木辗转多地,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踏上延安的土地,胡乔木激动不已,他更是在心中立誓“用手中的笔作长枪。”
1939年,仅仅两年后,胡乔木便成为了《中国青年》的主编,并在正值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日之际,发表了《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
1940年5月,“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当时,全体师生一起唱起了校歌,而作词者正是胡乔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还参加了这次典礼。
1941年2月,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胡乔木家中,神色十分严肃地对他说道:“乔木,主席亲自点名要你当他的秘书,并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
突如其来的消息令胡乔木当场愣在原地,王若飞见状,对他说道:“就是你193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发表的那篇文章,毛主席看到后就开始注意你了,他还亲口说过‘乔木是个人才。”
就这样,胡乔木来到了毛主席身边。从这时开始,直到1966年,胡乔木一直担任着毛主席的秘书长达25年。在这一最接近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地方,胡乔木见证和记录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并在此过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迹。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毛主席酝酿写一篇文章。27日晚,胡乔木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道:“乔木,你写一篇社论,题目我已经想好了,就叫《苏必胜,德必败》。我先说一说我的想法,你参考一下。”
紧接着,毛主席便对他说起了关于苏必胜、德必败的几个问题和核心,胡乔木听得十分认真。
毛主席说完自己的想法后,便叮嘱胡乔木说:“现在就开始写吧,写完给我看看,明天就要见报。”
胡乔木点点头,一回到自己的窑洞里,便立即拿出纸笔写了起来。很快,一个小时初稿便完成了。
毛主席看完后,稍作修改便送到了《解放日报》,天一亮,这篇文章便发表了。文章一经发表便立即引起外界广泛热议,胡乔木也一举成名。
实际上,这是胡乔木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后第一次领受写作任务,不仅有时间限制,而且内容十分重要。但胡乔木写完后,毛主席只稍加修改便批示发表,可见胡乔木的文字是受到毛主席认可的。
一战成名后,胡乔木此后便成为了毛主席身边的“枪杆子”,先后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社论,不仅深受毛主席信任和称赞,而且还赢得了“中央笔杆子”的称号。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正式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与此同时,毛主席点名由胡乔木担任人民日报社的领导。
此后4个月时间里,《人民日报》顺利从地区党委机关报转向了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这一过程中,胡乔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在《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之前,胡乔木便受毛主席之命持续高密度地撰写了大量重要文章。
由于工作量大,毛主席还曾叮嘱胡乔木说:
“以上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请你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给你帮忙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
此后短短一周时间里,胡乔木完成了毛主席交代的写作任务,完成了三篇篇幅较长、内容、题材相当重要的文稿。足见胡乔木深厚的政治修养和出色的写作能力。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同一天,新华社播发重要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毫无疑问,这是胡乔木写的。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还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实际上,胡乔木很早便已经发挥这样的作用了,但只是在幕后工作,且多以社论、评论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
然而,随着他担任发言人以来,便开始走出幕后,在公众面前亮相。
除了写文章之外,胡乔木还是毛主席起草重要文件的助手。
1951年,胡乔木接到了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完整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历史的简明党史文本,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
之所以要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除了是因为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加强党员干部的党史学习教育。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已经相当庞大。据有关数据统计,1951年3月,全国党员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80万名,其中,有270万人是近两年里新增加的。
如此快速地增长速度,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思想觉悟不达标的人成为了共产党员,甚至还钻进了一些破坏分子。除了这些新党员外,也不乏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骄傲情绪,萌生了享乐的错误想法。
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决定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史学习教育。
而胡乔木无疑是这一编写任务的最佳人选。就这样,接到任务后的胡乔木很快便投入到了写作中。
为了尽快完成这一写作任务,胡乔木先是摆放了几盆冰块放在自己周围,后来天气太热,冰块也不管用了,胡乔木便坐在满是凉水的澡盆里,放上一块木板接着写。
不到一个星期,胡乔木便完成了几万字的初稿。
此后,刘少奇前前后后修改了480多处后,写信上报毛主席,并写了这样一句话:
“此篇拟用马列学院名义发表,但伯达不赞成。是否可用人民日报或乔木个人名义发表?请决!”
毛主席看后,同意刘少奇的意见,决定以胡乔木个人的名义发表。他在送审稿上批示道:
“此文以胡乔木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
紧接着,毛主席便在封面和第一页上亲笔写下了“胡乔木”三个字。很快,文稿便被送到《人民日报》报社排版准备发表。
然而,当胡乔木看到送审稿上毛主席写的批语和自己的名字后,他当即表示“恕难从命”。
胡乔木坚决不同意以自己的个人名义发表这篇文章,他深知,这篇文章不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刘少奇、毛主席等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胡乔木的反对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坚持下,这篇文章最终还是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了。
此后,随着中国政治风云变幻,胡乔木的政治生涯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他手中依旧握着笔,心中依旧装着党和人民。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逝世,享年80岁。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他终于又回到了那片红色的热土。
参考资料:今古传奇·人物版2022年7期、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12期、文史博览2019年11期、百年潮2014年10期、西部学刊2013年7期、决策与信息2009年7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