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篇作者 | 刘研莉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Georgette Smith

孩子生病后,尤其是当父母知道孩子是因为家庭和我们以往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而生病时,往往,父母内心会极度自责和愧疚。父母会开始无限包容孩子、满足孩子所有合理不合理的要求,与孩子的沟通回应要求处处完美......这种自责和愧疚,让父母已经无法用理智去对待孩子。然而,我想说,这恰恰是一个最需要我们父母清醒、醒过来的重要时刻!下面,我想以我陪伴孩子、自我学习疗愈的经历,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悟所得。

我们这一代父母,内心处处都是坑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的需求,不仅是作为一个生命正常合理的需求,同样也是一个个体感到匮乏的根源。由于物质、经济、精神的匮乏,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便会持续处在匮乏的状态中。久而久之,这些匮乏便成了内心的坑洞,让人恐惧、焦虑、不舒服、想要抓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无意识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填补这些坑洞。由于匮乏,我们会无意识地将我们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投射到我们的爱人、孩子、好朋友和同事身上,实际上,是投射到任何与我们有联系的人身上。往往联系越紧密,投射越深。

对我们这一代父母来说,这种匮乏在我们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我们重要的人生经历。就比如我吧,我的原生家庭是专制型的,虽然妈妈聪明勤劳,爸爸细致坚强,但很多事情,我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肯定和夸奖,我做得好是理所应当的,做得不对,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小的时候,我很少看到父母的笑容。而除了情感支持的匮乏,就是苦难式和自我牺牲式的家庭教育。父母从小教育我,对家庭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只要爱吃爱穿爱玩,就是贪图享受。

在那个年代,吃苦是一种美德,没苦,也要硬吃。记得小的时候,我每个季节的衣服,只要有换洗的,父母就不会给我添新的,除非破了小了穿不了,也只过年才给我做新的。后来我上班以后,就很喜欢买衣服,其实是在满足我儿时的匮乏。但我妈妈总嫌我买得太多不存钱,我结婚了之后,我妈都会跟我老公说我花钱大手大脚,要他管住我。所以,我现在特别能理解父母那个年代对家庭的自我牺牲,他们经历了60年代的饥荒和物质的匮乏。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会过度节俭,这已经是他们潜意识中的信念。

所以,我们大部分家长,在自己儿时,这些需求都是没有得到满足的,因此,这也造成了我们成年后内心充满了坑洞,很需要外界的填补、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消化不了痛苦,孩子就成了替罪羊

正念疗法这本书中还提到,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关系时,会不自觉的体验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而如果觉察不到这些需求,个体就会自动进入“情绪化小孩”的行为模式,比如反映与控制、期待与任性、妥协、成瘾、幻想。事实是,这些匮乏背后的需求,它们是不会自行消失、减退的,除非我们再一次有意识的看见,再一次给予自己满足。而当我们无法自我满足,我们无法面对自己的焦虑和痛苦,我们无法消化来自父母或者他人没有消化掉的库存,这种焦虑和痛苦,就又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我看过国外一个视频,视频上的一位丈夫要求妻子参加他的朋友聚会,妻子很不想去,和丈夫发生争吵,丈夫用暴力的方式将妻子用力推倒,妻子摔得太重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丈夫还不善罢甘休,依然用恶毒的语言辱骂着妻子。此时,桌子上化妆包里的口红和眉笔,因为妻子摔倒后碰到了桌子,掉落在她的头旁边,发出了一些声响。正好此时,窗户外面也发出汽车鸣笛声。丈夫最后摔门离去,不知过了多久,妻子痛苦地从地板上慢慢的爬起来。

后来夫妻关系缓和了以后,只要丈夫提议,让妻子出去陪他吃饭,妻子都是坚决不同意。有一次,这位妈妈和她的孩子出去吃饭,而孩子不小心将餐具碰落到地上,这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餐厅经过,发出了汽笛声,结果妈妈好像受了很大刺激一样,非常生气的抬手打了孩子一巴掌、发很大的脾气,斥责他为什么将餐具掉落地上。孩子惊慌失措的不知如何是好,他不明白妈妈为何因为这点小事一下子这么暴躁。其实妈妈发怒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孩子掉落了餐具,而是掉落餐具发出的声音和汽车的喇叭声,正好激活了妈妈曾经受到爸爸伤害,极度痛苦的那段创伤经历。虽然那件事情看似已经过去,但其实那份痛苦一直没有被表达完成,它变成了妈妈内心的创伤。

当类似情景再现的时候,这种痛苦的意识就被激活了,孩子成了替罪羊,在消化妈妈的库存。很多生病的孩子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时,都有类似的表达:“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妈妈要发那么大的火;很小的一件事情,父母就炸锅了,感觉莫名其妙;妈妈的情绪不稳定,我也七上八下....”这就是在很多家庭中发生的现实,父母身上有很多创伤和痛苦,因为一些事件的刺激被激活,引发情绪化反应,而这种无意识的情绪化反应,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有很大的杀伤力,孩子是接过我们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以为淡忘的痛苦,其实并没有消失

再以我自己为例,在我童年时,我被父母送到乡下爷爷奶奶那里,在我们那个年代,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快上学了,我又被送回父母家里,但这段和父母分离的经历,已经让我无法和父母建立正常的情感链接和依恋关系,不被满足的需求已经产生。回家后,父母又会将我和姐姐与弟弟区别对待,这也让我很受伤,比如有一次,我们姐弟三个放学回家,爸爸买了我们爱吃的零食,我们都很兴奋准备去拿,爸爸却开玩笑对我说,没有你的。当时我的心就好像被冷水泼了一样很难受,我强忍泪水,倔强的转身跑掉,去找自己的伙伴玩,希望可以尽快忘记这件事情,但心中的创伤已经产生。妈妈也经常只顾着满足弟弟的需要,而忽视我,加上父母经常的打骂,久而久之,我总怀疑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我是一个多余的人,不被他们喜欢、需要和认可。

这种不能释放的情绪和不被理解的感受,在我的内心压抑了很久,直到进入青春期后,我用一种极度叛逆的方式爆发出来。再到有了孩子之后,又在孩子身上显现。所以,是孩子生病将我唤醒,让我再一次去看见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孩子。父母的一次打骂、老师的责罚,被同龄人孤立的记忆.....这些看似已经被我们遗忘的童年创伤,其实就是被我们遗忘了的内在孩子。所以,我也想通过我的经历告诉爸爸妈妈们,很多时候,当我们步入中年,我们以为那些痛苦的童年经历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也渐渐淡忘了,但其实并没有。它们一直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主导我们的命运。我们尽心尽力关照着身边所有人,父母、孩子、伴侣、朋友、同事、亲戚,尤其是在孩子生病休学在家后,我们更是全身心都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却唯独忘记了,最应该关照的,是我们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生病,是提醒我们的痛苦,需要被自己看见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所有人的童年都经历过困难和创伤,而我们这一代父母的童年创伤尤其多。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我们会尝试忘记从前的痛苦,忘记我们内心那个哭泣的孩子,但是你不看他,并不表示他不存在啊,这个受伤的小孩一直都在,这么多年来,他都一直驻扎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个受伤的小孩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看见,他需要我们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需要我们蹲下来,全神贯注的看着他。

这个受伤的内在孩子,他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精神产物,他也是世代相传的,是来自于我们父母、我们祖父母的传承。我们的父母在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于是,他们把他们受伤的小孩遗传给了我们,如果我们不醒悟、不觉醒,又会继承给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的孩子生病,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提醒!提醒我们真的要返回到我们的内在,用温柔的拥抱、用爱的语言,再次和我们内心的孩子对话。而当我们疗愈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实际上,我们也疗愈和重新拥抱了我们的父母和祖先、放过了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停止了这个痛苦的循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命运,这是很神圣的事情,荣格也说过,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