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既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又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各方面改革。如何深刻理解把握改革"为了谁""依靠谁"?如何找准百姓的关心、期盼,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本报约请三位学者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
主持人:于 颖 本报记者
嘉 宾:罗 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吴海江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蒋俊杰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上海计划启动百个公交站点品质提升项目。 本报记者 张伊辰 摄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的改革发展能够有序推进、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条。如何深刻理解这一人民立场的重大意义?
罗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被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写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政治意义上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现实举措。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征程上,要将这些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路线图和具体的行动方案,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以及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人心,形成磅礴力量。
从理论意义上看,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实践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在对这些伟大成就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党形成一系列规律性认识。这方面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这次全会首次提出改革必须遵循"六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体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
从实践意义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深刻指出了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不仅明确要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改革,而且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贯穿文件起草全过程,广泛汇聚民智。民众的具体利益诉求、急难愁盼等问题都纳入进一步改革方案中,充分体现了改革的"成色"和含金量。不仅如此,《决定》中还强调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纳到改革设计中来",不仅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也对具体的改革实践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吴海江: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恪守的价值准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推动养老、教育、就业、生育、住房等领域改革,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与服务质量,在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就要坚持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要始终围绕人民的需求展开,确保在民众呼声中找到方向和动力,以切实可行的惠民政策与措施,以温暖人心、改善生活条件,以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所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并激发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决策之中,以便让每一个人的智慧得到体现。
蒋俊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最深层的价值引领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涉及权力结构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和利益格局调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改革中校准价值坐标,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各方共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才会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千方百计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蕴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中民智。
主持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如何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改革发展稳定,以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
罗峰:从300多项改革举措来看,这次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和推进力度之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改革举措间的协调、整合,又要抓住主要矛盾,聚焦重点问题来着力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抓住重点时强调了三个"突出",即"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些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容举措上的重点,也是改革原则、改革方向的确立。在整个改革内容上,提出七个"聚焦",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和党建这几个方面进行部署,既体现了系统集成,又注重重点突破,且注重从制度、体制和机制这些根本性举措上入手。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决定》提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是民众维持自身生命力及其再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和服务支撑,不仅关涉老百姓最基本的利益实现,更关乎社会稳定,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尺度。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体现了改革问题和议题设定上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改革思想首先要满足这些基本的现实诉求。"尽力而为"体现了在民生领域改革的奋斗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量力而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渐进推进的改革方法以及重点突破的有效行动路径。
吴海江:准确把握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尽力而为是高质量实现改革目标的保障,应坚定不移地履行使命,切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在落实改革举措时,不能有畏难情绪和骄傲心理,而应在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资源条件限制的前提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改革要求。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仍然需要牵住"牛鼻子",要准确定位困扰民生的关键因素,集中力量攻克难关,以点带面地促进全局的优化。《决定》特别关注特定领域、特定方面的民生事业改革进程,反映出党中央以重点突破带动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的决心。
在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的当下,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智慧的重要课题,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稳定也一刻离不开改革。总的来说,应坚持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普惠性发展提振人民群众的信心,以矛盾有序化解维护发展环境,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蒋俊杰:"尽力而为"体现的是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要立足长远,尊重民意,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量力而行"讲的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
强调"整体推进",首先要加强统筹协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其次,要推动民生工作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局面。再次,要形成合力,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推进民生工作的整体效能。把握"重点突破",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民生建设要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群体,重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改革是动力也是手段,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一方面,通过改革打造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要做好预期管理,有序推进,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主持人:聚焦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谋划改革,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哪些重大改革举措?中共上海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如何迈出新步伐?
罗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覆盖收入、就业、住房、医疗、生育和养老等领域,在民生保障部分共列出了5个条目的改革,是《决定》15个部分中开列条目最多的部分之一。这些有"成色"、大力度的改革,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和谐社会,通过不断满足老百姓现实的利益诉求来筑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
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改革为民,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改革始终,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改革全过程,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可从价值理念、制度安排、科学方法上进一步着力:首先,在价值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人民城市建设更加聚焦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构建等方面;其次,在制度安排上,应更加注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建设,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奠定制度基础;最后,在方法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更加注重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方案的生成中吸纳群众智慧和基层经验。
吴海江:从改革战略层面看,全会的改革举措呈现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的态势,体现出党中央的科学改革思维。一是纵横兼顾,既着眼于当下我国民生事业的具体条件与矛盾格局,制定针对性政策,又以宏观历史尺度衡量改革、发展的前途命运,以底线思维研判民生建设、社会建设的重大议题;二是源流并重,既着重运用社会政策手段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正常运行,提升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也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源泉,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三是加减结合,既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清除不合理的行政陋习和社会积弊,为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扫清障碍,又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根据新形势、新需要制定新的制度规范,致力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从具体举措来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关涉民生利益的关键方向。全会突出重点,特别关注收入分配制度、就业优先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医药卫生体制、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进程。同时,《决定》中提出了一系列回应民声、切近民愿、满足民利的具体改革要点。例如,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能力、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财税体制改革中"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等等。全会要求全党在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持续发力,助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样一场伟大的实践当中,上海要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一是坚持将人民的"主人翁""实践者"身份摆在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做实人民城市的"细胞工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把"人民建"和"为人民"更好结合起来,持续用力抓好民心工程。三是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呼声作为推动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根本遵循,打造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民城市样本。一方面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警惕以效率导向与资本驱动为基本动力的治理形态形成,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环境中获得更多福祉。
蒋俊杰:《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形态就业;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决定》还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何坚定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一是聚焦民生问题,统筹抓好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引入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品牌资源。二是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加快"两旧一村"改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更加注重城市文化保护,推进风貌保护区的更新改造。三是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继续推进"一网统管"创新实践和"城市大脑"迭代升级,完善"发现问题—快速受理—敏捷处置—反馈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四是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和治理之中,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作者:
图:张伊辰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