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起“宋氏三姐妹”家喻户晓,然而与“宋氏三姐妹”同时代的,还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孕育出的“浦氏三姐妹”,她们的传奇人生,同样闪耀历史长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姐妹早年家庭合影。右起:浦友梧(父)、黄庵岫(母)、浦通修(子)、浦洁修(长女)、浦安修(三女)、浦熙修(二女)

5月的上海,惠风和畅,花团锦簇。在新成路街道的练祁河北畔,一处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百年老宅,也正式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就是秀野堂,由当地名门望族浦氏第十四世传人浦增声建于1927年。

浦氏是嘉定知名的文化世家,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其“修身、治家、勤俭、孝亲”的家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其中之翘楚,便是著名的浦洁修、浦熙修和浦安修三姐妹,如今她们留给后世的头衔分别是民建中央副主席、知名进步记者和彭德怀元帅夫人。

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秀野堂于2024年经修缮改建为江南秀野文化园再次面世,向世人诠释着中华秀野文化的历史文脉传承、精神内涵价值和创新发展。

浦氏人才辈出

“秀野”一词起源于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在诗中描绘司马光独乐园中的园林情景:“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此后以“秀野”命名的居所渐渐成为书香门第的象征。

据《浦氏宗谱》记载,浦氏自明末从龙华迁至南翔,至清代中叶迁至嘉定孔庙旁的永康桥,后又陆续分支迁居至马陆、安亭等地,至民国八年(1919)浦氏已在嘉定凡十三世,卜居在嘉定的历史达380年之久。

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浦氏家族成为嘉定知名的文化世家,其子孙后裔人才辈出。第十二世浦文球为清光绪元年(1875)秀才,擅长书法,现在嘉定孔庙里尚留有他写的碑刻《归骨园记》碑;第十三世浦泳(原名浦昌泳),是知名的书画家,有“江南一枝笔”之称,也是民盟嘉定的创始人。

到了第十四世,“增”字辈中的浦增声在嘉定、苏州、无锡等地陆续开设了十几家米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了便于运输粮食,便在练祁河边建起了大宅,取名“秀野堂”。

浦氏三姐妹属家族的第十五代,大姐与二姐出生于嘉定城南,幼年时就读于嘉定启云小学,后因父亲浦友梧工作调动,举家迁至北京。浦安修与其弟浦通修出生在北京,浦通修曾任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一职。

在那个动荡莫测的年代,中国大多数女性仍被陈旧的思想所束缚,但浦氏三姐妹都是有着独立思想与品格的新时代女性,她们心怀家国大义,分别从商、从文、从政,一门三杰,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嘉定文史专家陶继明在上世纪80年代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时,便与浦家后人相识,多年来他一直推动着对浦氏家族及其文化成果的研究与保护。在他看来,浦氏一族人才辈出的原因,除了嘉定深厚文化积淀的哺育,还在于其家族对文化教育与家风传承的重视,“浦氏强调‘修身治家、勤俭孝亲’,这也成为浦家的家训。以老宅堂号‘秀野’为例,其‘聿修厥德,敬业乐群’的文化内涵,就包含着遵循祖训、加强修行,和忠义节操、家国情怀这两层意思在里面,正是寄托了家族对后辈的殷殷期望。”

“秀野”焕新重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百年的风雨,秀野堂虽外形架构完整,但房屋已渐有颓势,客堂间大门缺少了几扇;屋内陈设不再,成为了杂物间。尤其是西厢房屋架已经偏斜,靠一根柱子勉力支撑着。

“秀野堂是浦氏在嘉定的唯一遗存,它是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硬山式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像这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江南百年民居,已经越来越少了;其次,它原汁原味,是研究本土人文与历史鲜活的实例,人们能从中一窥当年嘉定书香人家的生活样貌;此外,它还承载了一个家族的文明与辉煌,更是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继明向新成路街道建言,将秀野堂改建成浦氏家族陈列馆,让它以“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之根”的瑰丽之姿,将浦氏家族的红色历史故事及育德树人的家族文化发扬光大。

踏着时代的浪潮,百年古建筑赶上了好时光。2010年,秀野堂被公布为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为了做好非遗文化普及传承,呵护城市历史文脉,2023年初,秀野堂修缮改造规划方案确定并立项,新成路街道在依据“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原则对文物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积极探索其活化利用。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秀野堂项目负责人赵彦表示,秀野堂项目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通过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文物活化的典型范本”,“‘秀野’仅仅两个字,却综合了时间、空间、内容、精神等多个维度,它阐释着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内核,结合浦氏家族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浦氏在教育子女、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当中,将‘敬业乐群’的思想贯穿他们的成长始终。怎样做好自己、服务社会,在历史长河与风浪中,浦氏三姐妹和她们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对秀野堂进行“体检”时,大家明显感到保护文物的工作已是迫在眉睫,项目团队第一时间给古建筑用上了新科技——数字化技术的诊断和介入,为其后续的保护和修缮利用提供第一手的数字化证据支撑。“当年法国巴黎的圣母院火灾后重建,就得益于之前有团队为其做过全要素激光扫描固定。”

不料,此项工作结束不久,上海就迎来了一次台风,曾经摇摇欲坠的西厢房在这次台风中彻底坍塌了。“我们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真的非常幸运!”让赵彦高兴的是,幸运与惊喜还在持续。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秀野堂的原貌,施工团队将屋内原有的家具以及一些生活用品进行了清点、编号和存档。在黑沉沉且难以下脚的屋子里,赵彦触碰到一只老皮箱。借着手机的灯光,他看到压箱底处铺着一张牛皮纸,原来这竟是当时浦增声在苏州开米行时留存的广告纸。尘封多年的老广告,让如今的人们得以一窥当年苏南商贸的盛况。

“这让我对浦氏家族的认知又上升到了一个维度,浦家不仅仅有三姐妹,还有其他众多的后人,在一代代家风传承中,他们自强不息,各自走出人生的精彩。”赵彦感慨道,“秀野”不语,却默默展现着幽幽芳华,吸引人们去探索、寻觅和思索。

浦家后人寻根

秀野堂的修缮改建和浦氏家族陈列馆的成立,也在浦氏后人中掀起了“寻根”热潮。

在陈列馆开馆之际,三姐妹的部分后人特意从北京赶来。“我们应该记住家乡,那是祖辈诞生的地方。”浦通修之子浦西民如是说。浦熙修之女袁冬林表达了深深的感动与感谢之情,“陈列馆的成立了却了大家的心愿,对浦氏后代是一件很大的事儿。”

5月下旬,在“修”字辈浦姿修女儿周学慧的组织下,11位在上海的浦氏后人相约来到浦氏家族陈列馆,他们大多是浦家第十六世,年龄最大的已经82岁了,最小的也已经年过六旬。为了这次“寻根之旅”,定居美国多年的张庆欢和魏平元夫妇也特意赶回来,“想看看老宅中能不能找到母亲(浦㛑修)的身影和她曾经说过的故事。”

作为浦氏辈分较高的家庭代表,77岁的浦渊修参加了陈列馆的揭牌仪式。他扶着眼镜,端详着仪门上的灰雕饰物并为大家作讲解,门上题额依稀可辨为“聿修厥德”四个字,“这里小时候我来玩过,现在比我印象中漂亮太多了,记得以前屋外还有葡萄树,我们小孩子还摘下来吃过。”

陈列馆内展示着浦氏一族的传记、浦氏名人和浦氏文化研究成果,重现民国时期浦氏书房的场景。桌上摆放的老照片,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柜子里泛黄的旧书……每一样都如此亲切。77岁的浦世敦坐在浦熙修曾经用过的写字台前若有所思,写字台上摆着的一篇浦熙修写于1948年12月的战斗檄文《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手稿,“这是我二姑写的。”

在以卷轴电子屏形式展出的家谱显示板前,众人纷纷驻足寻找自己祖辈的名字,“文、昌、增、修、世、德”……张庆欢和魏平元在“修”字辈的排行中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名字:浦㛑修。眼前熟悉的名字,唤醒了大家尘封的记忆,那些口口相传却记忆模糊的故事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众人难掩激动之情,久久不舍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拂去厚厚的尘埃,如今的秀野堂从历史烟雨中走来,变身为融家族陈列馆、非遗文化展示、红色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江南秀野文化园,更成为一张“红色文化”的新名片和弘扬爱国传统的新阵地。

“下次,我们还要来,带上子女和小辈,让他们知道,这里是可以安放我们对祖辈情感和念想的地方,这里曾是他们的家,也是我们的根。”80岁的周学慧深情地说。

撰稿 : 傅佩文

编辑:顾娴慧、徐叶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