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陈云出席会议

前言

1984年陈云接见负责《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萧华,谈及林彪问题时,陈云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辽沈决战》如何去写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我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成功歼灭国军47.2万余人。

这一场战役过后,我方跟国民党的正负位置发生调转,我军总兵力上升为300万,国军总兵力下降为290万人。

正是如此,毛主席才会信心十足地说道:“这样一来,我们原先预计的战争进程,将会大大缩短。”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为此拍摄或者编撰相关的文艺作品,也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想法。

不仅可以纪念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而且还可以教育新一代年轻人,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辽沈战役纪念馆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1983年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便搜集有关辽沈战役的回忆文章,集汇成册,并起名叫做《辽沈决战》。

陈云同志作为原先东北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此《辽沈决战》编写人员,便邀请陈老为这本书题写书名,然后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为当初辽沈战役的参与者,陈云对于这段历史记忆很深刻,在提完书名后,便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

最初版的《辽沈决战》,文章作者都是各部队的指挥员,内容大多以回忆为主,而且都曾在报纸上发表过。

我们都知道回忆文章,相当于口述史实,最大的问题便是准确性。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关心和负责,为此陈云便认为这本书有必要重新编辑。

为此便跟身边的秘书, 聊了聊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以及如何编好这本书的问题等。

根据时任陈云秘书朱佳木同志的回忆,“事后,我将陈老的谈话整理成文字,送给其审阅,他看后便又提出新的意见,就这样边写边修改,总共经过8次修改,才形成对《辽沈决战》这本书的编写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年轻时的陈云

为能够将此书编好,在陈云的提议下还邀请了几位当年在东北工作的老同志。例如韩先楚、刘震等人,负责主持编纂工作。

同时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列入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一个项目。书编写完成后,送交中央军委及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把关。

对于这本书的编纂时间,陈云认为:“关于本书的编纂时间,有可能需要一至两年,甚至更多。但只要我们能将这段历史客观、准确地描述下来,那么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陈云同志还认为,编写这样一本书不仅应该让大家知道,这次战役获胜的过程,而且还应该深刻地讲解,这次战役获得胜利的原因所在。

辽沈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绝不只是和战役的参与者、指挥者有关,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按照陈云同志的看法,其他原因为:

第一,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就为大部队能够在国民党前线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部队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二,全国各地根据地的支持;第三,动用了正规部队进行剿匪;第四,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得我方能够在东北扎根,队伍拥有充足的兵源、粮草;第五,建立了东北革命根据地,使得我方拥有强大的后方;第六,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

在陈云看来,“只有这样全面地去分析辽沈战役,才符合历史唯物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右二陈云

1983年8月13日,陈云召集黄克诚、韩先楚等人加上辽沈战役纪念馆有关人员,在中南海召开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编写问题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辽沈决战》编审小组,由韩先楚、张秀山、刘震等人负责编辑工作。

那么如何编写《辽沈决战》这本书?按照陈云同志的意见,要坚持历史唯物论,并且需要添加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电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