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北京春季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张康熙时期发去欧洲的谕令引起了历史学家们的关注。这份《康熙帝寄西洋众人谕》因呈朱红色,又被叫作“红票”,内容是寻找康熙派去罗马多年却杳无音讯的洋人钦差。
红票的存在,在清朝各类官修史书中都未被提及。近些年来,随着散落于世界各地的18张红票被发掘,这些小小的书信传递的历史信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历史学者孙立天通过细密的文献考证,在《康熙的红票》这本书中对红票背后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清朝初年皇室与传教士群体的互动,展现了一段不被人所熟知的中西交流史。
2024年8月9日(周五)19:00,我们联合商务印书馆共同举办《康熙的红票》分享活动,作者孙立天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果美侠将在涵芬楼书店,聊一聊红票背后的历史往事。本场活动会同步进行直播,欢迎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视频号预约直播。
2024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活动主题:“2024日常出逃计划——一场以阅读为名的脑洞漫游”。本场活动除了主要话题之外,我们还将与嘉宾探讨应对日常的琐碎,如何借由阅读与创作获得超脱性的发现性时刻,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康熙皇帝的红票,是一封发往欧洲的公开信,更是一张跨越山海的“寻人启事”。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西洋传教士们又为何音信全无?
为了找出红票背后所隐藏的历史真相,孙立天摒弃了史学研究惯用的宏观叙事,转而从可查可考的历史原材料出发,以微观史的写法入题,致力于还原真实的历史现场。
成书背后,史学研究者的思考仍未停歇——雍正禁教后,传教士怎样继续扮演中西文化交流纽带的角色?面对盛行的“文明冲突论”,该如何结合资料适时提出自己的反驳?微观史的研究该如何构建?又该怎样用小切口反映大问题?
8月9日(周五)19:00-20:30,我们将邀请《康熙的红票》作者孙立天、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果美侠来到涵芬楼书店,聊一聊红票背后的历史往事以及史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和微观史学的发展方向,听一听作为创作者和研究者的他们,回望历史时的思考和态度。
嘉宾
孙立天 果美侠
主持人
刘亚光
活动时间
2024年8月9日(周五)
19:00-20:30
联合主办
商务印书馆、新京报书评周刊
活动地址
涵芬楼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二层
扫码报名 座位有限 先到先得
嘉宾
孙立天
成都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博士。现为独立学者。其2021年出版的英文专著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Qing Rulership and The F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1644-1735(Brill,2021)对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康熙的红票》在该英文专著基础上,融汇作者最新研究而成。
果美侠
果美侠,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关注明末清初服务于宫廷的西洋人群体,曾发表《康熙“红票”考——兼谈“传教信票”及康熙对传教士的集体召见》《康乾年间西洋人在紫禁城内的活动场所》《康乾宫廷里的西洋传教士翻译》等论文,揭示出17—18世纪以中国宫廷为核心的中西文化交流面貌。
主持
刘亚光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相关图书
《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4年3月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运营团队
联合主办 新京报书评周刊 商务印书馆
本文编辑 吕婉婷
海报设计 商务印书馆
本文校对 卢茜
新京报书评周刊
隶属于新京报的文化领域垂直媒体,自2003年创刊以来,新京报书评周刊深耕于文化出版动态,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学、社科、思想、历史、艺术、电影、教育、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动态与学界动态,提供诸如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日常出逃计划”
2024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主题“2024日常出逃计划——一场以阅读为名的脑洞漫游”。在全年的采访与活动中,我们将收集嘉宾面对日常生活,借由阅读与创作获得了哪些超脱生活琐碎的发现性时刻,如何在阅读和思考中,重获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