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掀起了社区食堂“打卡热”。提到社区食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年食堂”,开在社区某一个闲置角落,年轻人路过扫一眼绝不会走进去。但如今,越开越多的社区食堂悄然“圈粉”了无数年轻人。
社区食堂为什么吸引年轻人?首先肯定是因为干净卫生、性价比高。如果想吃一顿像样的中式快餐,按照市场价一荤两素大多25元以上,但是在社区食堂,同样的菜品,价格就友好多了。其次,对于很多“95后”甚至“00后”来说,好不容易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还要思考吃什么是一件“辛苦的事”,能就近享受健康、安心的餐饮服务就行。说到底,社区食堂对于年轻人乃至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意义不是珍馐美食,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吃好”。下班路上一顿朴素的晚餐,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或者彻底“放空”一下,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松弛与自在,也是一种人与社会简单温暖的双向奔赴。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绝大多数社区食堂都已从传统的老年食堂发展为面向社会开放的社区食堂,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前来就餐。始发于关照老年人的初心,进而向年轻人延伸服务。一家社区食堂就是“家门口”的烟火气,让年轻人和老年人成了饭搭子,成为社区赋能的重要载体。
集聚生活气、人情味的社区食堂越来越“斜杠”。其实食堂早就不仅是吃饭的地方了,全国各地的社区食堂自身也在“开发”越来越多的功能,老年人休闲、下棋、观影,社区居民举办亲子活动、邻里节,甚至有讲座、培训、夜校以及社区议事,还植入了托幼中心、图书馆等,社区食堂的功能更加多样,属性愈发多元。从助老敬老到全龄友好,从“吃饭事大”到日益全能,某种程度上,社区食堂承载了部分社会空间的功能,大家在这里交流互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面对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服务,无论是“食堂+”还是“+食堂”,社区食堂都是链接和衍生更多“家门口”服务的有效载体。
据统计,2023年全国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但与此同时,部分食堂停止了经营,有些食堂甚至开业不足两个月即关门。所以我们也要看到,要让社区食堂长久“飘香”,仅靠政府补贴等“外部输血”难以持久,可以在公益性、共享性的基础上,挖掘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更多潜在客户,积极引入其他业态搭配,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道路,形成“造血”机制,实现“微利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社区食堂迅速出圈,更要持久火热。社区食堂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积极灵活把社区食堂办得更红火,才能更好地回应老百姓的期待,才能长久地温暖每一个人的胃和心。
(黄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