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评判一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程度的关键之一,大概就是看水花大小。

每当看到跳水运动员能将水花压到非常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惊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5日,中国选手全红婵在跳水项目女子10米跳台半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不过,一石都能激起千层浪,而一整个人入水居然能做到几乎没有水花,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

跳水“压水花”的原理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来自菲律宾跳水运动员的错误示范……

为什么有些人入水水花这么大

而有些人却这么小呢?

跳水运动员入水的过程,也就是固体流体碰撞的过程,如何让溅起的水花减少到最低限度,“压水花”技术更几乎是各国跳水好手的秘密武器,不过基本原则已经为众所周知。

入水前最重要的动作是把握时机打开身体增加转动惯量,以“刹”住旋转并确保垂直入水。

为什么会选用这种入水方式呢,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压水花”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发现改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人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当他们把手放在一起,以流线型的方式下水时,阻力最小,飞溅最小,然而效果并不好。

后来有人在“冰棒”跳水时,无意中发现用脚底下水效果较好,而不拉伸脚趾,于是带来了平掌打水的水压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红婵入水手型是两手相握,掌心先触水。来源:CCTV

这就要求下落过程必须使身体伸展笔直、身体不能弯曲,而且要夹紧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如果弯腿收胯,或者身体松散,就会扩大入水的面积,然后水花就会冲天而出,或者向水面四周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验表明:楔形物体坠入池中时,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便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寻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这个方向。而和方形物体碰撞的水主要横向运动,因受到四周水的压力无法冲腾而起,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小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大家都能听懂的例子,尖头钉子往一段小木头上打钉子,木头容易裂,把尖头剪平就解决了。平掌使水体尽量向下冲,排向两侧又涌回的反冲力就会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企鹅下水时会溅水,这是由于它的身体撞到水面造成的水花的大小与身体撞击水面的大小和入水的速度有关。当进入水中时,水花可以被压住,原因是运动员掌握了压水花的技术,减少了撞击水面的面积,减缓了入水速度。当身体完全入水时,入水点处的水被推到底部,入水点周围的水将被收集并流入水中,而不是被点添加以抑制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0米跳台入水时,瞬间速度达每秒15米,手部承受相当的压力,运动员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同的手型组合适应不同情况。由于入水时身体在空中的旋转很难完全停止,手掌就需要正对速度的方向而不能只是平行于水面,这就是精巧微妙、“细节决定成败”的“揉水”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做的正确,可以看见水下有很多泡泡,但是水面上没有很多水花。除了看水花,裁判打分也会根据运动员的助跑(即行板、跑台)、起跳、空中和入水动作来整体评定分数。

所以,看“跳水”咱们也得全面分析才行!

来源:科普成华,综合整理自中国数字科技馆、浙江公安、新华社等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