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援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布鲁塞尔的对华投资审查计划遭到了欧盟的企业和成员国政府的抵制,这让外界怀疑该政策能否最终实行。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在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一份书面文件中表示,欧盟委员会的计划将“对企业决策和国际投资流动构成重大干预”。德国公司通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投资“加强了德国经济,保障了就业,促进了繁荣”,因此BDI“拒绝任何控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机制”。
德国工业联合会致函欧盟,指责欧盟的计划将严重干预企业决策和国际投资流动,外国直接投资对德国经济非常重要,因而他们拒绝任何控制性的新机制。欧洲企业组织协会担忧道,欧盟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可能重创欧洲企业在全球的运营和投资,因而他们对其持谨慎态度。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直言,欧盟控制欧洲公司的对外投资,并不能实现经济安全。荷兰、瑞典等国家的组织也对这一计划表示怀疑,在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只有立陶宛对其表示“完全支持”。
中国和欧盟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2023年,中欧贸易额达到了惊人的783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也超过了2500亿美元。如果欧盟拒绝中企投资,或者对中国投资设限,欧盟产业规模必然会经历幅度不小的缩水。另外,欧盟和中国的贸易具有高度互补性,这就意味着,不接受中资,欧盟的产业链也会因而出现断层现象。以当前大热的电动汽车为例,欧盟或许可以以“产能过剩”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入。但对中国的新能源电池,欧盟却是拒绝不了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欧盟内部对于对华投资审查计划的分歧凸显了其在处理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挑战时的复杂性和挑战。立陶宛作为少数支持该计划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考量,为欧盟内部协调和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挑战。在未来的道路上,欧盟将如何平衡内部利益和外部关系,将是决定其国际角色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外交部此前回应称,希望欧盟遵守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避免出台逆全球化、泛安全化的政策举措,这关系到欧盟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形象,也关系到各国企业对欧洲营商环境的信心。总的来说,欧盟试图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引发了欧盟内部的激烈争议。一些成员国和企业担心这会影响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同时也质疑欧盟的动机和实施方式。欧盟需要平衡经济安全和经济开放的需求,在制定具体政策时需要更多征求各方意见。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近日结束了对中国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在近日的记者会上,梅洛尼表示与中国重建更紧密合作关系是可能的,称此访正值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这定义了中意关系的深度。梅洛尼表示对这次中国之行“非常满意”,美国彭博社将此称为意大利自去年退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发起魅力攻势的高潮。据报道,梅洛尼在访问上海期间还表示,重新平衡对华关系是“正确的做法”。
梅洛尼与中方高层签署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行动计划,旨在落实过去协议,并探索新合作模式,在这之中,中国还准备向意大利大方分享前沿技术行业知识。何谓前沿技术行业知识?指的正是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行业知识。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探索、总结,并运作了一段时间后才得出的行业知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这些行业知识分享给意大利,等于是给他们“抄作业”的机会了。不需要他们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探索。这对意大利的制造业、工业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
“与中国合作的深化,将从多方面为意大利带来利好因素,如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产业结构、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等等。”中意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基础,经贸交往保持稳定发展。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目前,中国是意大利在非欧盟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连续三年突破700亿美元。据最新数据显示,意大利在华直接投资总额达150亿欧元,有1600多家意大利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
此次中意签署的合作计划,时间长度设置为3年,这一时间同样值得注意。以往与西方国家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上一届政府谈好的事,换届政府说推翻就推翻。因此三年时间正好,至少在梅洛尼政府任内,中意双方可以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推进项目,从根本上保障了合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为下一阶段的评估和调整留下空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