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颊长臂猿体长45-62厘米,体重5-7千克。是躯体更加纤细而四肢显得更长的一种长臂猿。雄性黑色,唯两颊各具一大型白斑,顶部的簇状冠毛显得更尖长而明显。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躯体大部污黄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雌兽体毛为桔黄色至乳白色,腹部没有黑色的毛,从而区别于黑冠长臂猿。[2]

该物种的犬齿、臼齿和阴茎骨等一些骨骼也与黑冠长臂猿有所不同,犬齿较长而且呈尖刀形,前臼齿上有双尖,第一枚下臼齿呈扇形,上臼齿上面具4个尖,下臼齿上面则具5个尖。头顶上有一块呈梯形的赤褐色斑块,雄兽的冠毛隆起,雌兽则没有冠毛。白颊长臂猿躯体更加纤细,而四肢显得更长的一种长臂猿。雄性黑色,唯两颊各具一大型白斑,顶部的簇状冠毛显得更尖长而明显。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躯体大部污黄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颊长臂猿

播报

近种区别

北白颊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

西部白眉长臂猿

体长45-62厘米,体重5-7千克。是躯体更加纤细而四肢显得更长的一种长臂猿

雄性体重5.0-7.6千克,头体长43.5-58.5厘米;雌性体重4.4-6.8千克,头体长42-58.厘米

长臂猿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头很小,面部短而扁,体长为45~65厘米,体重10~14千克

雄性黑色,唯两颊各具一大型白斑,顶部的簇状冠毛显得更尖长而明显。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躯体大部污黄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雌兽体毛为桔黄色至乳白色,腹部没有黑色的毛

手、足白色或淡白色。颜面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面环近似封闭,雄性多不封闭(被白色眉纹断开)。两性均有暗、淡两种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环颜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黄或奶油黄色,面环和手足更淡,白色

雄兽的体色大都为暗黑褐色,但阴茎处的毛丛为白色,另外额部附近有一道明显的白纹;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黄色,眼眉更为浅淡,颜面宽阔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趋浅淡,白色

白颊长臂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掌长臂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部白眉长臂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报

栖息环境

北白颊长臂猿栖息于高大的原始和退化的常绿和半常绿森林中。在越南西北部和老挝北部,这些动物生活在亚热带气候中,没有霜冻的冬季短暂且不太冷。在越南,发现该物种的海拔高度为200-1,000米之间,最高记录达海拔1,500米,然而,2011年发现了个体由于低地森林砍伐,大部分海拔超过700米。在老挝,从湄公河平原到南艾—普雷国家公园( Nam Et-Phou Loei NPA) 至少海拔1,650米的地方发现了北白颊长臂猿。[5]

播报

生活习性

行为

营小群体生活,一般每群3-5只,少数可达7-8只。旱季通常在清晨06:30开始活动,并开始晨鸣。觅食高峰在07:00-08:00;第二个高峰在11:00-12:00;第三个高峰出现在14:00-15:00。觅食、运动、戏耍、休息都是群体活动。觅食时个体间的距离不超过70米。通常一只手抓挂在树枝上,另一只手采摘食物,两手交替进行。多在高大的树冠中上部进行觅食,高度在10-25米左右。[7]

叫声

北白颊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10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每天早晨就开始鸣啼不已,觅食时不鸣叫。每天至少鸣唱1-2次,有时多达3-4次,一般与天气变化有关,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鸣唱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2-3分钟,长则在20分钟左右。它们的这种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8]

食性

主要是食果动物。以多种热带型野果(浆果、核果、坚果,特别喜食榕树果)、嫩树叶,花苞,树芽等为主要食物,也食昆虫、小鸟和鸟卵。食物种类约85种,其中,植物性食物占食物总数的90.6%,水果(39%)、叶子(36%)和花朵(5%)。[7]

在中国西双版纳(云南南部)个体的食物组成,消耗的叶子(占每月饮食的53-85%)比水果多,但水果在饮食中的百分比从1月到5月水果开始增加。该物种每年花费30%的时间休息、33%的进食时间、35%的旅行时间和2%的鸣叫时间(随季节变化)。在雨季5-10月,有许多水果可供食用时,北白颊长臂猿旅行较少,而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北白颊长臂猿需要吃更多的叶子并旅行更远的距离。[5]

播报

分布范围

北白颊长臂猿是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分布区非常狭窄,该物种的分布总面积可能不及800平方千米。见于越南北部红河流域马江以西和老挝北部湄公河以东。在中国云南仅见于西双版纳的江城、建水、勐腊和绿春黄连山。[5]

北白颊长臂猿分布图[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报

繁殖方式

营“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常在树林的上层活动,有领域性,每群所占领地的面积大约为5平方公里,觅食、睡觉、活动的地点都较为固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温和,很少争斗。雌兽的月经周期大约为28天左右,怀孕期约为210天,通常每2年生育一次。一般3-4月产仔,一胎1仔,幼体7-8年性成熟。[7]

播报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极危(CR)。[5]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3]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6]

种群现状

北白颊长臂猿是印度支那地区长臂猿中分布最北、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种。20世纪50-60年代,北白颊长臂猿在云南南部有较多数量,仅西双版纳勐腊县约有130-150群,530-620余只。80年代初期约有18群,70余只(杨德华等,1987),加上绿春的数量,可能有80-100只(马世来,1988)。同期勐腊地区的北白颊长臂猿数量比60年代初以前减少了86%。而在80年代末期,勐腊的北白颊长臂猿数量已不足40只(扈宇等,1989),绿春黄连山的北白颊长臂猿接近绝灭。越南北部的数量不及200只(Cao and Pham,1994),老挝可能不及100只。[9]

北白颊长臂猿于60年代初期在云南勐腊县尚有一定数量,甚至在县城中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总数约有500-600只。从70年代起就已经逐渐绝迹,至20世纪80年代仅剩70只左右,即使在森林中,也很难听到北白颊长臂猿的叫声了。为保护这种珍贵动物,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保护北白颊长臂猿为主的云南勐腊自然保护区。[5]

2022年9月6日,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发布《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分布的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没有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1]

濒危因素

北白颊长臂猿的濒危原因主要是栖息地被破坏。除了从剩余的森林栖息地提取薪材和木材外,该物种还因农业侵占低地和山区而遭受森林砍伐。狩猎食物和传统药物,以及为非法宠物贸易而活捉幼小的动物,是整个物种范围内的主要威胁,并被认为是其在所有三个国家下降的重要原因,包括在中国的灭绝(2011年)。在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的越南,发现许多种群规模很小,据报道当地灭绝很常见(Rawson等人,2011年)。剩余的少量种群容易受到持续的狩猎压力和栖息地退化以及种群规模小(例如疾病、环境事件、近亲繁殖衰退)的影响。即使在少量白化梭菌种群中狩猎的低摄入量也会导致种群崩溃(Fan等. 2014;Fan and Huo2009年)。[5]

自2008年对该物种进行最后一次评估以来,越南的森林覆盖面积已损失近15%,如果年增长率不下降,未来30 年(两代)可能会损失60%或更多的森林覆盖面积。老挝是该物种的主要保存区,自2008年对该物种进行最后一次评估以来,其森林覆盖面积已丧失10%以上,并且在未来3 年中也可能丧失60%或更多的森林面积(两代)。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7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