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同气相求”出自于《周易·乾》,比喻志气、趣味相投的人会自然相随相行、互助互帮、相互为用。中医学把“同气相求”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其思想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认为人体诸气虽种类、功能不同,但相互间也存在着“相求”“相随”“相用”。有些气的升降出入需要另外的气的同向同行或反辅反佐,方能维持气机的协调平衡和人体之气的正常运动,达到治病疗疾的效果。笔者将这一思维方法应用于临床,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浅析如下。
补肾气需同补中气
肾气是肾精化生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肾气来源于先天之精的化生,靠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中气是指中焦脾胃之气。肾气与中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肾气充足,则能够推动和促进中焦脾胃之气功能的正常发挥;中焦脾胃之气旺盛,则能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养肾气。反之,若肾气亏虚,气化失职,则中焦脾胃之气功能乏力;中焦脾胃之气功能不足,水谷精微化生枯竭,无以充养肾气,肾气愈虚。因此,在治疗肾气亏虚所致诸病证时,在补肾气的同时需要补中气,中气足则肾气复,病自痊愈,复发率低。
验案
黄某,女,92岁,因“反复出现小便频数、尿急,甚或尿失禁2年余,复发1月余”于2018年9月22日初诊。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小便次数频繁、尿急,先以夜间为甚,继而白昼亦然,时而憋不住尿、尿裤子,但无尿灼热、尿涩痛等症。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并行中西药物治疗,服药期间和停药后一段时间有所改善,但时间稍长则复发如初。病情反复,患者非常痛苦,不敢外出行走。1个月前病情复发,再行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遂来诊。刻下: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四肢不温,气短乏力,食少。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诊断:西医诊断为膀胱过度活动症。中医诊断为劳淋(肾气不固,中气不足)。
治则:温补肾气,补益中气,缩泉止遗。
方用《金匮要略》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附片(先煎)15g,桂枝15g,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20g,炙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5g,人参片20g,北柴胡12g,升麻12g,当归15g,乌药15g,益智仁15g,桑螵蛸15g,欠实15g,炙甘草6g。3剂,嘱每剂浸泡后连煎3次,取汁和匀,每次服100~150ml,每日3次,1剂服2天。
9月28日二诊:患者诉3剂服完后,白昼尿频数明显改善,夜晚尿次数有所减少。守原方继服5剂。
10月10日三诊:患者诉感觉非常好,白天和晚上小便次数均接近平常,也憋得住尿了。守原方去附片、桂枝加淫羊藿15g、仙茅15g,继服5剂。
随访1年,未见复发。
健脾气需同疏肝气
脾五行属土,脾气即脾的功能,具有运化食物水液、主统血的作用,为精、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肝五行属木,肝气亦为肝的功能,可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调节情志等。肝气与脾气,一方面相互作用,肝气旺盛、疏泄功能正常,则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脾胃之气升降有序。反之,肝气郁滞、疏泄失职,则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机逆乱;另一方面相乘相侮,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横逆乘脾土,脾土健旺侮肝木。因此,在治疗脾胃虚弱所致诸病证时,在健脾胃的同时需疏肝气,肝木平抑、肝气疏畅则脾胃之气易健,肝胃调和则病愈不复。
验案
陶某,女,55岁,因“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心烦眠差半年余,复发1周”于2023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上腹部隐隐作痛,但疼痛无规律、与进食无关,阵发性加剧,尤以生气或着急后易诱发,伴见腹胀、食少、心烦眠差等,经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并行西药多次治疗,时好时发,反复不愈。近1周来病情复发,考虑到前几次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故来求治于中医中药。刻下:上腹部疼痛、喜揉喜按,腹胀满不思食,心烦不眠。舌质淡红,苔白微厚,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脾虚肝郁)。
治则: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北柴胡15g,白芍15g,赤芍15g,枳实15g,川芎15g,香附15g,陈皮15g,法半夏15g,人参片15g,白术15g,茯苓15g,郁金15g,延胡索15g,黄连15g,夏枯草15g,炙甘草6g。3剂,嘱每剂浸泡后连煎3次,取汁和匀,每次服100~150ml,每日3次,1剂服2天。
11月1日二诊:患者诉其服用3剂后,疼痛的次数减少、程度也大大减轻,腹部不胀了,食欲大增,睡眠改善。嘱守原方再进3剂。
11月8日三诊:患者诉腹部不痛不胀,喝了一杯酒后也未引发疼痛,希望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守原方去赤芍、延胡索、郁金,加山药20g、山楂15g、炙黄芪30g,3剂。
患者三诊后未再来复诊,后偶然相见,诉未再复发。
通腑气需同宣肺气
腑指胃肠之腑,腑气即胃肠之功能,具有受纳、腐熟水谷和传化糟粕的作用;肺气即肺的功能,具有主气、司呼吸和宣发肃降的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肠道腑气通畅,糟粕之物排出顺利;反之,若肺气失宣,肠道腑气不畅,肠中之物则难以排出。如管中之水,上盖未揭,水难以下流。因此,在辨证论治便秘等肠中糟粕阻滞之病证时,应同时加以宣发肺气。肺气宣发,提壶揭盖,则腑气通畅,排泄自如,故而会缩短病程,加速病愈。
验案
向某,男,84岁,因“反复出现大便干结、便时腹胀痛、难解费力2年余”于2021年6月18日初诊。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大便干结如羊粪,便时腹胀痛,难解费力,大便2~3天一行,曾多次行胃肠镜检查,除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外,其余均未发现异常。遍寻当地名中医求治,首服2~3剂有一定效果,但连续服用5剂以上后效果不显,病情复发。之后在多饮水、多食蔬果等生活调理下,间断服用中药,或借以开塞露助排,勉强得以艰难排便。刻下:解大便费力,干结如羊粪,大便2~3天一行,便时少腹胀痛、肛门坠胀,伴见乏力、动则气促,时有口干但不欲饮,饮食量少。查形体适中,面色微黄,精神尚可,思维敏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诊断:西医诊断为老年性习惯性便秘。中医诊断为便秘(气血衰少,肠燥津枯,肺气失宣)。
治则:益气运脾,滋阴润燥,理气行滞,宣肺揭盖。
方用增液汤合麻仁丸加减:玄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5g,黄芪30g,枳实15g,火麻仁15g,厚朴15g,白芍20g,白术80g,苍术30g,当归15g,杏仁15g,桔梗15g,枇杷叶12g,大枣15g,甘草6g。3剂,嘱每剂浸泡后连煎3次,取汁和匀,每次服100~150ml,每日3次,1剂服2天。
6月23日二诊:患者诉大便易解,1天1次,腹部不痛,感觉非常良好。嘱守原方继服3剂。
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益心气需同行气血
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具有濡养和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心与血联系紧密,心气充足,则能够推动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血液清纯充盈,则能够减轻和缓解心气的压力。反之,心气不足、推动乏力,则血行不畅,血液黏滞壅塞、循行迟缓,则心气暗耗。因此,在治疗心气不足所致诸多病证时,在补益心气的同时需理气活血,血液清纯、循行畅利,则心气得以迅速恢复。
验案
张某,女,72岁,因“反复出现胸闷气短,动则心累心跳、悸动不安,伴睡眠差、头昏、乏力半年余,复发1周”于2020年12月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经检查,除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外,其余均无异常,并多次行中西药物治疗,时好时发,反复不愈。近1周来病情复发,遂来诊。刻下: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焦虑憔悴。舌质淡暗、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查看前医治疗历史,大都以生脉散、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补中益气汤等补心气、温心阳方药加减治之,故而易反复发作。
诊断: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中医诊断为心悸(心气不足,血行不畅)。
治则:益心气,温心阳,活气血。
方用生脉散、苓桂术甘汤合冠心2号(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降香15g)方加减:人参片15g,麦冬15g,五味子12g,茯苓15g,桂枝15g,炒白术15g,炙黄芪30g,当归15g,红景天15g,川芎15g,赤芍15g,红花12g,降香15g,丹参30g,大枣15g,炙甘草6g。3剂,嘱每剂浸泡后连煎3次,取汁和匀,每次服100~150ml,每日3次,1剂服2天。
12月13日二诊:患者诉服药3剂后,感觉非常良好,精神状况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嘱守原方再进5剂。
后来患者打来电话说,感觉良好,年底事情多,不想继续服药。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