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 | 文 林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日前,关于小红书招聘年龄的话题被热议。

据悉,此前有字节员工爆料称,前同事去小红书面试,结果仅仅年龄超过32岁被拒了。而优酷的员工也表示,去面试小红书的销售岗,最后因为年龄超35岁没通过offer。对此,有自称帮小红书招人的猎头评论称,面试小红书超过32岁基本就没戏了。

与此同时,高离职率也成为小红书公司的一大特征,工作两年以上的人能被称为“活化石”,不少人进来3、4个月就会离职。高离职率的背后,是公司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和战略方向的摇摆不定。

从最早的PDF到种草神器,再到生活方式社区,小红书已成立十一年,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实属前辈,却总是让人感觉“长不大”。

一、没人能永远年轻,但小红书可以

“招聘的年龄底线是35岁,32岁可能就不让进了。”乍一听可能会觉得不合理,但放在小红书身上却也说得通。

据千瓜数据显示,现今的小红书坐拥超3亿月活用户,男女比例达到3:7,95后占比为50%,00后占比为35%,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50%。社区分享者超8000万,日均用户搜索渗透达到60%,UGC内容占比达90%。

可以看出,Z世代是小红书用户增长的基本盘,“年轻有活力”、“国民生活指南”等标签,使小红书具备强大的人群穿透力和品牌普适性,进而成为培育、渗透消费者的主阵地。因此公司也有意追求组织年轻化,想要打造一支时刻充满活力、创造性并贴近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团队。

并且,尽管年龄要求苛刻,但小红书却也舍得花钱请人。

据了解,小红书2024届校招给出的待遇相当高:低的月薪1.9W,高的年包80W,且都是16薪。小红书还提供年终双薪+绩效奖金,校招的也有签字费以及不同金额的期权。

同时,有数据显示,在小红书,在职员工的平均月薪44660元,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值;工资范围在37000-47000的占26%,工资范围在47000-56000的占29%。

其中,小红书技术岗平均月薪48088元、运营岗平均月薪34390元、产品岗平均月薪45529元、市场岗平均月薪40903元、设计岗平均月薪43027元、销售岗平均月薪32649元。

同时,有小红书员工的爆料,除去薪资和绩效奖金,小红书日常的福利待遇也可以媲美大厂。例如:

  • 公司三餐全包还有下午茶;
  • 每月1千的房补,加班费另算,周末加班工资双倍、节假日三倍;
  • 入职即为员工购买六险一金,除了法定节假日、法定年假之外,小红书额外给予员工5天福利年假、5天全薪病假;
  • 小红书还会组织很多活动,比如年均两次迪士尼、出国团建、黑客马拉松竞赛、小红书设计周等等。此外,还有宠物日、明星扫楼日。

可以看出,小红书在薪酬待遇这块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其R7级别员工即可获得公司期权,年薪可达市场平均薪资的1~2倍,被誉为招聘行业的“小字节”。不过,高薪水平可能也代表着企业对员工的期望较高,可能需要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责任。

想要永远“年轻”的小红书,或主动或被动的陷入了员工离职潮。

二、能在公司呆两年,已打败80%员工

在网易科技的采访中,有小红书的离职员工透露,“我周围的人平均司龄大概只有半年,工作两年以上的人能被称为‘活化石’,不少人进来3、4个月就会离职。”入职小红书不到一年,直属领导和虚线汇报的大老板都发生过变换,团队里超过两年工龄的人不到五分之一。

如此高频和低工龄的人员流动情况,即便是在员工“更新换代”较为频繁的互联网公司中也并不多见。

而造成小红书高离职率的原因,结合小红书的管理模式和受访者的讲述,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在校招时,小红书采取的策略是“高base,低职级;开得越高,裁得越快”。也就是说,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们原本是不值这个价位的,但小红书先用高薪吸引、筛选出一波人才,入职后再通过各种实战项目进一步筛选,最后能胜任的毕业生就留下来,不能胜任的就迅速裁掉。

其次,小红书内部推行的“复盘文化”,旨在通过反复推敲任务流程,提炼出可复用的商业思维模式。然而,多位前员工透露,“在这种文化下,当你的经验被榨取完后,你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公司会用更年轻、成本更低的员工来替代你。”

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算是小红书的主动裁员,目的是不断筛选出合适的员工以及降低人力成本。而不少员工的主动离职,则多是忍受不了小红书的加班文化和频繁的业务调整。

据离职员工介绍,小红书的工作时间非常长,早上10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大小周轮换,工作强度不亚于字节。而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令许多员工身心俱疲,无法长期坚持。更关键的是,公司战略上的 " 善变 " 使员工承受巨大压力,项目和职责经常发生变化,导致人才流失。

2023年,小红书在一场共创会议中明确了“坐一观三”的发展策略,即坐拥1亿DAU,向3亿DAU发起冲击。然而,去年年底,由于开局增长不利,原社区运营负责人谢云巍离任。

于是,今年一季度,小红书在行业内大举挖人,有大量中层以上管理者进入小红书,承担起小红书商业化产品、社区运营、电商产品、法务等重要岗位。例如:

  • 1月,原滴滴供需策略负责人吴颖炳、原滴滴顺风车业务负责人张瑞入职小红书。
  • 2月,小红书从Snapchat挖来了新商业化产品负责人路鹭,主要负责搜索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工作;
  • 3月,新社区运营负责人江源正式到岗,向小红书创始人兼CEO毛文超汇报。

可以说,小红书的管理层经历了大幅动荡,除了创始人毛文超、瞿芳和COO柯南外,CTO级别的高管、原社区内容负责人、原产品负责人、原电商负责人、原CFO、原VP等众多高管都已离职。

有员工称,“入职不到一年,我的直属领导和上级领导就都换过人。手上的项目可能突然就被停止,领导也可能突然调岗,有时候部门领导一离开,整个业务可能就直接没了。”频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和高管轮换,导致许多项目和业务线被突然中止或调整,许多员工要么选择转岗到其他部门,做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工作,要么直接离开公司。

与此同时,从大厂挖来新高管的小红书一方面很相信大厂的经验,另一方面又会因短期内没看到效果而觉得这些经验没用。因此新高管们能留下来的也并不多。

究其根本,是公司高层对小红书的增长速度和商业化变现仍不满意,才会出现频繁地调整组织架构和高管轮换,高离职率的背后其实是公司战略方向的摇摆不定和商业化焦虑。

  1. 成立超十年,小红书仍在“找自己”

在过去一年,小红书商业化全面提速,在广告、电商、本地生活、文旅多维度发力。但这些领域都已是一片红海,并没有特别突出竞争优势的小红书,要想虎口夺食显然不会是件容易的事。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小红书的MAU(月活跃用户数)已达3.12亿、同比增长20%,是目前国内增长最快的社交媒体平台;营收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亿美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5亿美元,终于在成立十年后跨过亏损业绩线,首次扭亏为盈。

整体来看似是不错。但事实上,尽管小红书在2023年初的日活用户突破了1亿,并设定了日活达到1.4亿的目标,但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一目标始终未能实现。而其呈交的200余亿人民币的年营收,不仅高度依赖单一广告业务,也与年营收近1000亿的快手、年营收约6000亿的抖音相差甚远。

这也是为何明明财报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高层却对其增长速度和商业化变现能力仍不满意的原因。

要知道,社区与电商是小红书两条并行的主营业务。尽管小红书在社区内容上的“生活”属性颇为明确,但与社区密切相关的电商业务,定位却一直摇摆模糊。

早期年,小红书重视海淘,推出了福利社,但后者始终与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国内头部平台差距巨大,最终于2023年10月以关闭告终;2022年露营热兴起,小红书推出主营户外用品的自营电商品牌“小绿洲”,但依旧存在感很低,也于2023年10月关停;2023年小红书加码直播电商,在关停自营货架电商的同时,又竖起了“买手电商”的大旗。

“买手”这一概念源自时尚行业,讲究的是潮流与审美,欧美部分高等院校甚至会开设专门的服装买手专业。小红书从“买手电商”处另辟蹊径,倒也符合自身社区内的个性化审美与由来已久的种草基因。

只不过,“买手”的招牌往往代表着小众和高端,这就使小红书直播电商陷入了两难境地:卷低价,体量和供应链很难卷过其他更为成熟的电商平台;走高端,又难以契合当前国内消费降级大环境,且不易扩大规模。总之,“买手电商”似乎很难为小红书开拓出更多商业变现的空间。

就在小红书还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变现模式时,人员频繁流动的弊端却开始显现了。

在凤凰网科技的采访报道中,有前小红书社区部门员工认为,小红书现在的产品还不是特别好用,比如发笔记与评论互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人员的频繁流动不仅让产品的更新变得缓慢,也影响了产品功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导致用户的体验差。

近几年,小红书多次因“服务器崩了”引发争议。虽然这些事件暂时没有带来直接的大额金钱损失,但是让用户的产品体验极差,极大地影响了平台口碑。最离谱的一次,解决方法竟然是让用户删除重装APP。

而据《新视界》报道,不少商家对于小红书的商业操作平台也颇有微词,指出从不同模块进入同一后台界面,一些基本数据的结果显示竟然是不一致的。并且,小红书的社区部门与商业化部门存在矛盾,内部互相推诿的情况变多,“各部门甩锅问题严重”。

更为严峻的是,小红书不仅要面临上述问题,还需要警惕资本市场对其的耐心值。

要知道,小红书的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2021年底,IPO也迟迟未有实质进展,在私募股权市场上隐隐出现了缩水迹象。据Altive(私募股权数据平台)统计,小红书的隐含估值已跌至100亿美元~160亿美元。

眼下,对内,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仅会增加公司的招聘和培训成本,还会影响到业务的连续性和团队的凝聚力,长远来看也会影响公司的人才结构和管理水平;对外,变现缓慢,资本难寻,小红书似乎仍未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

只能说,成立超十年的小红书有积累有实力,但始终缺少一个“长大”的契机。而与其从各大厂挖人寻经验,不如立足自身、坚定脚步,让改变在内部生根发芽,静待它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