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穿过长长的乌鞘岭隧道,便是河西走廊。湛蓝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满山连片的牛羊骏马,无声地张望。燕隼滑过,飞向远方巍峨耸立的祁连山,那里积雪终年不化,古往今来皆如此。
距今两千年,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他手持汉朝的旌节,久久凝视着旷野,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可能是壮丽的风光,是神秘的部落,也可能是未知的变数,是危机四伏。
他的身后跟着一百多人的随行,马背两侧驮着文书与财物。他们从长安出发,出了城门,沿渭水一路向西北,柳色渐减,大地变得苍褐粗糙。这一路他们走得小心翼翼,甚至是提心吊胆,因为此时的河西走廊还不属于大汉王朝的版图,正被匈奴人占着。
至于西域这个名字,尚未进入史书视野。
边草无穷日暮
所谓河西走廊,顾名思义,即在黄河之西,一块形似走廊的狭长地带。这个地方与今天甘肃省的大部一致,乍一看像块玉如意,又像块狗骨头。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延绵千里的祁连山,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200千米,最窄处仅数千米。
河西走廊再往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包括今天中国新疆的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即后来通常所说的“西域”,意为西边的疆域。
因为地处连接中原与西域唯一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政权和北部、西部民族政权必定争夺的区域。
西域与河西走廊的形成,和上一次沧海桑田的巨变有着密切的联系。约莫2.4亿年前,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亚洲板块,日日夜夜不知凡时,最终隆起的大地成了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轻的一个高原——青藏高原。这块大烧饼状的高原,北侧边缘并列屹立着三大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
拔地而起的高山高原,强势拦截了南边的大洋水汽,以致河西走廊和西域终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北边只能靠着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一片片高山草甸,游牧民族就在这里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好草孕育良马。祁连山北麓的山丹马营滩,水草丰美,出产的马匹品种优良,矫健勇猛,似乎就连西北最迅疾的飞鸟都躲不过它的飞蹄,留下了“马踏飞燕”的传说。后来,霍去病几次率军深入河西走廊,与匈奴大战,在此地创建了山丹军马场。优良的军马,极大加强了西汉骑兵的战斗力,中原政权从此具备了开疆拓土,雄踞天下的资本。
从此以后,山丹军马场一直都被历朝历代所重视,据记载,唐朝曾同时在此蓄养马匹七万。诗人韦应物望着苍穹下四散的骏马喟叹不已: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
图 |《河西走廊》©
燕支山,又名焉支山、胭脂山,是祁连山的支脉。山上生长着一种红花,采摘花果制成膏体后,可当做化妆品涂抹在脸上,匈奴人将之称为胭脂。匈奴人把花儿般美丽的女人称为阏氏,单于的妻子也叫阏氏。阏氏、胭脂、焉支、燕支,都是音译过来的匈奴语,几乎是一个意思。
在匈奴人霸占祁连山并称之为“天山”之前,这里原本是月氏人的领地。曾经的月氏势力强大,连匈奴都不得不送质子入月氏。一直到秦末,有个质子从月氏逃回去了,杀父代立,他就是冒顿单于。他以强大的武力,首次一统北方草原,建立起最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后来更是发展成了古代世界第一大国,版图是汉朝的两倍有余,囊括了今天西伯利亚的大部,甚至可以饮马贝加尔湖。
冒顿单于多次挥兵南下,大败月氏,他的儿子老上单于更是杀了月氏王,把他的头骨做成了酒杯。月氏人对此空有怨恨,奈何打不过强大后的匈奴骑兵,只好率部逃亡他乡,一路向西,迁到了今天的中亚地区阿姆河流域,从此称大月氏。
同样饱受匈奴侵扰的还有中原地区,这里气候更温和,更宜居,物产更加富饶。为了抵御匈奴,中原的政权从秦始皇开始,就不惜以举国之力,征集数十万青壮劳力,花费十数年时间,修筑万里长城。在今后漫长的历史中,历代中原王朝还将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长城添砖加瓦。
我们现在飞到外太空仍能见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主要是大明王朝的手笔。
图 |pexels-martine-mars©
第一个大一统的秦王朝建立后,国力空前,可惜二世而亡。汉朝接过旗帜,与匈奴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战争,可惜大多以惨败收场。汉高祖刘邦都曾一度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后数十年,汉朝只能靠着和亲才勉强换来了有限的和平。
汉匈之间优劣局面的改写,要一直等到后元三年(前141),十六岁的刘彻登基继位。
少年天子雄才大略,即位之初下诏招募了大批能人贤士。这批人中,有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有汉朝首位布衣丞相公孙弘,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还有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张骞。
张骞是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通过应试成为了朝廷的侍从官。入仕不久,他就接到了那个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使命——出使西域。
彼时,汉武帝偶然从一个被俘虏的匈奴人嘴里,得知了月氏被匈奴痛击,欲报世仇的消息,心生一计,设想拉上大月氏做盟友,东西联合出击匈奴。应征出使的使者正是张骞。
从此,一张神秘的西域画卷,渐次在中原人的眼前慢慢展开。
走马西来欲到天
这是一趟未知的旅程。
张骞他们只知道大月氏去了西方,但不知道具体迁徙去了哪里,没有地图,也没有指引。只能靠一腔热血鼓舞着往前探索,前途将会如何,似乎只能看天意和缘分。最坏的是,他们不知道匈奴人的驻守情况,随时都有可能身陷虎口而不自知。
为了躲避匈奴的截捕,张骞一行特意绕开了河西走廊东端,历尽艰险翻越祁连山,从今天的张掖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企图偷偷穿过控制在匈奴手中的河西走廊后,继续往西,找到月氏,达成结盟。
祁连山整体成西北东南走向,海拔最高超过五千米,终年积雪。从山顶到山脚,景观直接从典型的温带阔叶林,逐渐过渡为针叶林、高山草原、荒漠,最后变为终年不化的积雪。
长久生活在汉中、长安的张骞,第一次走进神秘的河西走廊,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如果站在高空俯望,可以看到雪山冰川、森林草原、田畴沃野、荒漠沙丘、湿地绿洲,走马飞鸟,交相辉映。
可张骞一行没有心思欣赏美景,甚至只敢昼伏夜出。即便如此,没多久他们还是被匈奴人发现了,一群人被押送到匈奴的王都单于庭。这时的匈奴王是军臣单于,老上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的孙子。他即位后撕毁了和亲约定,起兵大举南下,掠夺了大量人口、财富,致使汉朝的报警烽火一度烧到了甘泉宫。双方彻底进入了敌对状态。
军臣单于见了张骞,质问他:“月氏在我们的西边,汉朝怎么能派使者越过我们到那里去呢?如果我们要派人到南越(在今两广、越南一带)去,你们能答应吗?”
张骞自然无法作答,面对不断的提审盘问,他始终保持缄默。单于无计,却也没有杀掉他,只将他软禁,甚至给他指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张骞在匈奴一生活就是十年,还生儿育女。
张骞随着匈奴人同吃同住,一起出行打猎,慢慢地匈奴人对他的看管逐渐放松下来。十年来,他一直保存着象征汉朝使节权力的符节,时不时南向眺望。终于有一天,张骞带着几个部下偷偷逃了,向西直奔而去。
他们日夜兼程,长途跋涉,翻过阿尔泰山脉南段,经过与匈奴相接的蒲类古国,继续往西又来到了姑师古国。
姑师,又叫车师,在天山山脉的最东边,扼天山缺口,其国都在交河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鲁番。车师的南面是楼兰王国,彼时的楼兰还是一个繁华兴盛的城郭之国,毗邻着一片烟波浩渺的汪洋大泽,广袤三百里,冬夏不增减。此湖在《山海经》中名“泑泽”,来自昆仑山的积雪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这片全世界离大海最远的土地上,这绝对是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可谁会想到数百年后,似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大泽干涸了,成了如今的“死亡之海”罗布泊,而楼兰亦湮没在漠漠黄沙下。大泽为何会干涸,楼兰为何会消失,沧海桑田的变化,至今依然是个未解的迷。建国以后,这里成为了核试验的场所,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让这里更加成为了生命禁区。现在除了一些专业的探险爱好者会冒险穿越这里以外,少有人涉足。
车师再往西,通焉耆、龟兹等古国,往西北则通乌孙。张骞要找的大月氏,过去原本只迁到了天山北麓,但后来又被乌孙打败,被迫再次逃亡。大月氏继续往西,甚至翻过了天山最西端,跨过了葱岭,一路到了咸海附近的妫水(即阿姆河流域)。
在这里,月氏人把土著的大夏人征服了,另建起新家园,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实际上还远不止这个数目。由于气候因素,西域诸国大致以天山为界,分布在天山南面塔里木盆地,以及天山北面准葛尔盆地的边缘绿洲,傍水而居。汉初,天山以北的小国大多数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其他西域小国也或多或少受到匈奴的监视,还要缴纳很繁重的赋税。过去乌孙正是受匈奴的统辖,定期向匈奴朝拜。也正是在匈奴的支持下,才把大月氏打败赶走了。
得知这些变故后,张骞一行并没有放弃西行,继续去完成肩负的使命。他们沿着天山南麓向西走,一路经过了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西域小国。途中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平沙万里,荒无人烟,只能依稀靠着驼马粪便以及人畜骸骨来验路,天上的星星来辨认方向。饿了就射杀鸟兽充饥,渴了就化开雪水。
疏勒国在今天的新疆喀什地带,是新疆的灵魂所在地,所以流传着“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的说法。因为地处西端,喀什还是中国日落最晚的城市。
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在拍成电影的时候,就是在喀什取的景。
现在,行走在喀什古城任何一条古老的小巷道里,都有可能碰到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卖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或是花茶、冰淇淋、凉皮牛筋、烤羊肉等富有新疆原汁原味的特色吃食。
三四月份的时候,正值这里的杏花盛开,是很多人踏春旅行的梦想之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和昼夜温差悬殊,每逢金秋时节,喀什和新疆很多地方一样,出产香甜度特别高的瓜果,价格亲民,让远道而来的旅行者简直不敢相信。
图 |pexels-tamara-elnova©
张骞一路西行,不断有人有人葬身黄沙、冰窟,也有人饥渴倒毙,还有人死于野兽袭击。
差不多五百多年以后,大唐王朝在龟兹、疏勒设立了安西四镇,很多边塞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名篇。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岑参《日没贺延碛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
过了不知道多少个月升日落,行到安西更向西,张骞他们终于到了天山的最西端,葱岭脚下。
葱岭在今天被叫做帕米尔高原,是今天中国的最西端,原上终年寒冷,长年飘雪。上古时期,葱岭又叫做“不周山”。
在东方的神话里,相传不周山是人界能够到达天界的唯一路经,也是把天撑起来的柱子。水神共工与黄帝之孙颛顼交战时,共工盛怒之下一头将不周山拦腰撞断,导致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大地则朝东南方向塌陷。也正是如此,日月星辰才会都落向了西边,而大江大河都向东奔流。根据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的说法,正是因为共公怒触不周山,天塌地陷,洪水肆流,女娲才不得不炼就五彩石补天,又斩下神鳌的脚重新撑起天地的四极,天地才又恢复了安宁,生灵得以延续。
如今,帕米尔高原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等国家,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在靠近中国的部分坦荡开阔,皑皑雪山之间分布着广阔的牧场,海拔略低的山谷里则被牧人种上了青稞和小麦。在新疆喀什的西边,矗立着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两座雪山,被称为“冰山之父”,一直都是登山爱好者向往的胜地。
张骞凿空西域以后,帕米尔高成为了丝绸之路通往东亚和南亚途中最为艰险和神秘的一段,很多古驿站的遗址被保留了下来,直到现在还能窥其概貌。
在葱岭西麓坐落着大宛古国,大宛的国都叫贵山城,这是张骞出使西域路上的至关重要的一站。
葡萄美酒夜光杯
在张骞到来的一百多年前,古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就曾打到了大宛家门口的锡尔河,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意为最东方的亚历山大城。大宛及其南面的大夏都因此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直到大月氏西迁,打败大夏以后,带着东方文化强势入驻,东西文明在此产生激烈的碰撞。
大宛如中原地区一样,主要靠耕田为生,既种水稻,也种麦子。这里出产一种中原没有的酒——“蒲陶酒”,也就是葡萄酒,色泽似血,味道醇美,放地窖里可以保存几十年不变质。几百年后唐代有个诗人叫王翰,出塞前听着琵琶曲,举起白玉杯喝得酩酊大醉。这醉人的酒就是葡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据当地人说这种特别的酒是从大宛西边一个叫“安息”的大国传过来的,当地广种葡萄,很擅长酿葡萄酒。安息,又称帕提亚、波斯,在今天的伊朗地区。迄今为止,伊朗依然广种葡萄,葡萄产量排名全球前十,而葡萄酿酒的历史更是超过了七千年。
大宛的王管辖着七十多座大小城池,总人口约几十万,相当于一个长安城的人口规模。大宛人也使用弓箭和长矛,擅长骑马射箭。大宛马比之祁连山下的马更加神奇,它们吃进去青色的苜宿草(三叶草),出的汗却是红色的(其实只是因为这种马皮薄毛细,毛细血管发达,在阳光下奔跑时肤色泛红,好像在出血一样)。据大宛称,这是 “天马”的后代,能日行万里,速度和耐力都极为惊人,比千里马更胜一筹!后来,汉朝誉之为“汗血宝马”。
大宛王看到张骞一行,非常高兴。他们早就听闻了遥远的东方有个大国,风调雨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一直很想派人去看看。大宛王问张骞:“你们要去哪里呀?”张骞看出了大宛王的想法,沉着应对:“我们受汉皇派遣出使大月氏,但中途受到了匈奴阻拦,如今好不容易逃出来,到了这里。希望你能派人送我去大月氏,如果我能顺利到大月氏,又顺利回到汉朝,那么汉皇一定会送给你数不清的财物。”
大宛王一听,觉得这个交易很划算,就给张骞他们配了向导和翻译,将他们送到了大宛西北边的康居。
康居同匈奴、大月氏一样是个游牧国家,俗称“行国”。由于比较弱小,它的南边名义上归附于大月氏,东边臣服于匈奴,与邻国大宛的关系也不错,所以康居王知道张骞的来意后,就把他们转送到了大月氏。
真是一波三折,张骞好不容易见到了大月氏王,谁知道又遇到了大问题。当初的大月氏王被匈奴杀了后,他的儿子继位为王。
他们几度迁徙,到了妫水边逐水草而居。由于这里的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加上没有了强敌的侵扰,他们过得很安乐,已经失去了报仇雪恨的意愿,更对汉朝的拉拢没有什么想法。毕竟这里离汉朝几万里,实在太遥远了。
张骞很失望,去了被大月氏征服的大夏,试图弄清楚月氏人的真正想法。大夏的都城叫蓝氏城,和大宛一样以农耕为业。大夏人虽然有一百多万人,数倍于大月氏,但是他们不擅长打仗,军力很弱,以致月氏人一来,就被轻易打败了。
张骞在蓝氏城的街上走走逛逛,发现大夏人很擅长做买卖,偶然间还看见了蜀地特有的布匹和竹杖,一时大为惊奇。问了买卖的商人,得知是从大夏东南边的身毒国(唐时称天竺,即今印度、巴基斯坦境内)买进来的。张骞听商人们讲起半真半假的见闻,得知身毒终年潮湿炎热,雨下个没完没了,当地的人打仗骑大象,更有奇珍异宝无数!
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观察了许久,始终看不到月氏王有合作的意向,只得先回国复命。
图 |《河西走廊》©
为躲避匈奴,回程的路,张骞没敢原路返回。他们翻过葱岭后往南,沿着昆仑山北麓往东走,经过莎车、于阗、精绝等地,试图通过羌人(当时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都属于羌族部落)住的地方回长安。
不料还是被匈奴人捉住了。这次又过了一年多,军臣单于身死,匈奴夺位内乱,张骞才趁乱逃跑,还带上了他的匈奴妻子,以及那个叫甘父的匈奴奴隶。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元朔三年(前126),长安城的未央宫里,汉武帝隆重召见了张骞和甘父。
当初一百多人出去,现在只剩下两个人活着回来,历时十三年,翻山越岭几万里,这让汉武帝大为感叹。当即,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
图 |《中国新疆》©
虽然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但张骞带回许多重要信息——他向汉武帝细细汇报了一路的见闻,将到过的以及听闻的西域小国,包括方位、物产、城邑、人口、统治形式、商贸等情况,娓娓道来。
这些西域见闻又被史官司马迁忠实地记录下来,写进了《史记》里的《大宛列传》。
大宛的汗血宝马,安息的葡萄酒,出现在大夏市场的蜀地物品,身毒的大象与奇珍异宝,以及安息统辖下条支的魔术表演、可挽车的大鸵鸟、传说中住着西王母的弱水河……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汉武帝啧啧称奇,感觉新世界的大门缓缓打开了,西域诸国正从遥远而神秘的传说中,款款走近眼前。
张骞对西域的讲述在历史上后来被称为“西域对”,与韩信为汉高祖规划楚汉相争的“汉中对”,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三分天下割据一方的“隆中对”,并列为时人规划历史变局的三大谋略。
“西域对”更让汉武帝原本只打算反击匈奴的决心,一下子提升到开拓进取、放眼世界的万丈雄心。
当年,张骞奉命出使月氏,十几年来没有传回半点消息,生死未卜,联盟一事也没了着落。汉武帝不愿再等,西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养马备战,储粮于边,国力早已强盛起来,汉武帝也有了敢于亮剑的资本。而匈奴在军臣单于的率领下变得越发强大,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成为悬在汉朝头顶的一柄利刃。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这不是简单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也不是古代第一大国与第二大国的碰撞,本质上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较量。这种较量拉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将继续很多次。
元光二年(前133),张骞出使的第五个年头,实力与野心兼具的汉武帝放弃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设计诱使军臣单于入马邑,打算以三十万汉军围捕,可惜计谋临阵泄漏,单于撤退,汉匈关系彻底破裂。西汉历史上汉匈战争中最突出的两位军事将领就这样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那就是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是汉武帝的妻弟,官拜大将军,一生七击匈奴,战功卓著。先是直捣龙城,拉开了汉朝大破胡虏的序幕,后又一举收复了黄河河套地区,从此“不教胡马度阴山”。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更是少年英才,初次亮相即锐不可当,十八岁两次功冠全军,封爵冠军侯,光芒直逼其舅卫青。
图 |《河西走廊》©
张骞曾在匈奴生活过十多年,知道哪里有水草,这一信息对于行军打仗至关重要。元朔六年(前123),张骞归来三年后,以校尉的身份,两次跟随已经进拜大将军的卫青讨伐匈奴,大捷归来,受封为博望侯。也正是在此次战役中,霍去病脱颖而出,崛起为将坛新星。
元狩二年(前121),张骞又以卫尉的身份,与飞将军李广分道再次北击匈奴。李广以四千人遭遇四万匈奴兵,依然打得从容不迫,却因为张骞没有按期到达,最终被匈奴包围,损失惨重。按律张骞要被杀头,自己花钱赎罪成了平民。
随即,汉武帝任命二十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反击,在河西走廊大破匈奴,一路追到祁连山脚下,过焉支山千余里,总计斩杀、俘虏匈奴近十万人,包括杀了匈奴折兰王、卢侯王,俘虏了浑邪王子,还收获了休屠王(匈奴西部地区的一个部落头领)一尊祭天金人。次年(前120),接连战败的浑邪王(匈奴西部地区的另一个部落头领)为免被新单于问罪诛杀,干脆杀了休屠王,率领几万人降汉。
河西走廊完全被西汉王朝控制。
又次年(前119),霍去病再和卫青一起,率大军深入漠北,一举消灭匈奴左贤王的主力超过七万人,在狼居胥山、姑衍山祭祀天地,然后追击匈奴到今天的贝加尔湖畔,自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到了南宋时,山河破碎,中原土地被金人的铁蹄蹂躏,南宋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主战派辛弃疾特别神往霍去病当年长驱直入的风姿,以无限感慨的口吻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剩下拒绝投降的匈奴人只能无奈哀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河西走廊一带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武威、酒泉二郡,后来又增设了张掖、敦煌二郡,统称“河西四郡”。
图 |《河西走廊》©
武威,在河西走廊的最东端,意为“武功军威,震慑四方”,代表汉王朝的武功和军威到达之地。从此以后,西汉王朝的人要到西域,再也不用像张骞第一次出使那样,历尽艰险翻越祁连山了。
武威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现如今国家A级以上的旅游景点超过20处。中国的旅游标志、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雕塑“马踏飞燕”就出土在威武,现在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始建于东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历史的天梯山石窟更是有“石窟鼻祖”的美誉。武威白塔寺还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者。1247年,西藏的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和蒙古汗国的皇子阔端正是在武威的白塔寺举行了凉州会谈,颁布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图 |《河西走廊》©
张掖,意为“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这里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进入河西走廊的地方。全世界的丹霞地貌,就数张掖最为灵动。这里的七彩丹霞,千沟万壑,层岩尽染,一个五彩缤纷山崖的世界,雄险异常,奇幽难测。受到高山雪水浇灌的绿洲和清澈得发蓝的湖水点缀其间,宛如仙界,不似人间能有的景象。冰沟丹霞和外星谷,也各具特色,不遑多让。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名,现在是新中国航天事业著名的摇篮。明朝时建造,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所在地,就是当时的酒泉郡,是河西走廊最为狭窄的地方,直接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嘉峪关的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现存的明长城有三大奇观,除了东边的山海关和中部的镇北台,再就是西边嘉峪关了。早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嘉峪关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则取其“敦实牢固,盛大辉煌”意,今天归属在酒泉市的行政区划内。张骞西行到达大夏时,就听说身毒(古印度)盛行浮屠教(佛教),信徒甚广。约一百年后,佛教东传,要进入中原,势必要经过河西走廊。敦煌,正好扼守河西走廊西入口,是西域和中原沟通的第一站。
传说有僧人来到此处,忽然看到金光闪闪,千佛现身,遂在此处凿洞修行。到了隋唐,这里已有千佛洞的规模,成了佛教信徒的朝圣之地。在后来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敦煌无数次被中原、西藏高原、北方草原等不同的政权轮番统治,不同的民族政权将自己的文化先后融入到佛像雕塑和壁画之中,最后形成了蔚然可观、独一无二的莫高窟和敦煌壁画,庞杂、神秘,很多至今仍然成谜,恐怕也将是永远的迷。
图 |《河西走廊》©
为了更好地控制河西走廊这条交通要道,西汉王朝努力推行“移民实边”“徙民屯垦”等政策,将秦长城从临洮修到了敦煌以西,又相继新修了阳关、玉门关两个军事关隘。阳关和玉门关两个词,也将频繁出现在古代的诗词中,尤其是盛唐的边塞诗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图 |《河西走廊》©
两千年前,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派卫青、霍去病等人率兵西出与匈奴争锋,又建立河西四郡。他以这样的方式,将经略西部的雄才大略,留在了河西走廊。
两千年以后的今天,上天入地对人类来说都已经不在话下,河西走廊也早就不是阻碍人类行动的天堑。但巍峨的祁连山还是让人神往,无边的沙漠和戈壁还是让人惆怅,鸣沙山下的月牙泉依然叫人痴醉,敦煌的壁画依然叫人不禁遐想,草原上飞驰的骏马还是会带着人的心神奔向远方……张掖的臊子面,武威的酿皮子,酒泉的糊锅,敦煌的驴肉黄面,更是将无数游人的味蕾和记忆留在了大美河西。
图 |pexels-lan-yao ©
几家欢喜几家愁
河西走廊畅通后,汉武帝忽地又惦念起西域诸国的种种好处来。他召回了张骞,再度打听起西域诸国的情况。张骞自从失掉侯爵,终日郁闷不已,得汉武帝召见,忙趁机进言了一些小道消息。
他说,他在匈奴的时候,曾听说乌孙的国王昆莫跟匈奴有杀父之仇(事实上是大月氏杀的),所以乌孙后来在强大起来后,不再向匈奴朝拜。既然如此,何不利用这个机缘拿厚礼去拉拢乌孙,让他们向东挪一挪,住到浑邪王过去的领地上,好与我们结为联盟呢?而且一旦联合了乌孙,那么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可以招引来做汉王朝的外臣了。
张骞给汉武帝描绘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汉武帝听后欣悦无比。他琢磨着,大宛、大夏、安息等这些大国,生活习惯同中原地区这么相似,有这么多稀奇的物产,还喜欢汉朝的东西,而且兵力比较弱,如果能和他们做生意,让他们前来朝拜,甚至是让他们归属汉朝,那么大汉的地盘将扩展上万里,大汉的威德也将传遍四海!大月氏、康居、乌孙虽然兵力强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法子引诱他们来朝。
汉武帝越想越激动,全然忘了几年前蜀布之路探索失败的阴影。当时张骞向汉武帝进言,身毒既然有蜀地的商品,那么铁定离蜀不远,只要从蜀地西南出发,绕走南路,就可以避开匈奴和羌人,说不定路途还更近。汉武帝听后,重新开展了西南夷工作,命张骞负责此事,只可惜官方的探路失败了。一是因为受时代限制他们不知道青藏高原的存在,一是因为羌人以及西南夷的少数民族实在很难沟通。最后,他们只找到了另一个骑大象的国家——滇越(即滇国,在今云南滇池一带,属越族系统)。
时隔七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他的出使目的地是乌孙。
图 |《河西走廊》©
张骞西出长安,眺望城墙下苍茫的大地,忽觉远方的西域变得迷人又亲切。和第一次不同,他身后的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非凡,每个人都配给了两匹马换乘。此外,还有几万头牛羊,大量的丝、缯、布帛、金银等货物礼品,装了一车又一车。
一行人顺顺利利到了天山北麓的乌孙,途中张骞分遣副使手持旌节,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冞及附近的其他国家去,转达汉王朝友好往来的意愿。
很遗憾,同大月氏一样,乌孙即便收了汉王朝的财物,也不太合作。彼时,乌孙王老了,乌孙正在内乱闹分裂,而且国中有不少大臣依然十分害怕匈奴,加之汉朝又远,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所以不愿意东迁。
得不到想要的答复,张骞只好踏上返程,带着几十个乌孙使者,以及几十匹乌孙好马。乌孙派遣那么多使者的目的是为了察看一下汉朝的虚实,看看汉王朝究竟有多大。出去的副使们不久也陆陆续续回到了长安,带着出使国家的使者们到长安城参观。
这一看,使者们就挪不开眼了。在汉武帝有意的大力宣扬下,外国使者们看到了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奇珍异宝不可胜数的汉王朝,大开了眼界。
乌孙开始重新衡量与汉的关系,其他国家也开始和汉往来。
图 |《河西走廊》©
有人欢喜有人愁,匈奴见汉朝和乌孙通好,非常愤怒,想要进攻乌孙。乌孙感到害怕,主动派人来汉献马,求取和亲,想与汉朝结为兄弟之国。最终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离开扬州远嫁乌孙。细君在天山脚下泪眼望着蓝天草原,望着白色的蒙古包,犹抱琵琶半遮面,乐声中声声凝哀: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细君死后,又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乌孙。多年以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缓和,有“平沙落雁”之貌的王昭君绝艳惊人出汉宫,被迫和亲匈奴,再次谱写了一曲悲壮离歌。
西域之路畅通,东西方的交流越发频繁。西域的良马、宝石、玻璃、乐舞、宗教等都传进来了,而西汉的国威、中原的丝绸、茶叶、漆器、铁器、杏树桃树的种植术等都传了出去,甚至远至罗马。
在海洋文明开启之前,河西走廊几乎是华夏和世界互通的唯一通道。
河西走廊上,西域南北中,大漠尽头除了无边风月,驼铃声声,还有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数万里,敦煌与西域文化一眼万年。中国的两个盛世——汉唐的风骨和精华都集中在河西与西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 |《河西走廊》©
尾声
遗憾的是,这些盛况作为西域的两大开拓者张骞和霍去病却都看不到了。
霍去病在元狩六年(前117)因病早逝,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悲痛不已,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并允许他陪葬在自己的坟墓茂陵中。而张骞在元鼎三年(前114),自乌孙出使回来的一年多后,也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图 |《河西走廊》©
张骞死后,出使西域的使者仍然自称是“博望侯”,用他的名声来取得西域诸国的信任。
这是因为通行西域的道路是张骞首先打开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有“凿空西域”之功。再者张骞遵循着“以义属之”的和平外交路线,寻求的是友谊和合作,而不是侵略和占领,故而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与两百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两者的结果都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千年前,亚历山大没有征服世界,汉武帝也没有,但却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陆上的交流,传承千年。
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由此可见,西域是海洋文明到来之前,世界文明名副其实的中心。
张骞作为西域开拓者的地位也将不朽,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灿烂的一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