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毕业季,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区栢铨突然火了。

整个七月,区栢铨本忙于论文答辩和主持各类活动,原计划毕业典礼后便返回马来西亚。然而,他在空闲之余发布的一条展示自己学播音五年前后的对比视频,竟让区栢铨成了数十万人关注的焦点。

视频的亮点在于显著的“反差感”——区栢铨的口音从一开始的蹩脚东南亚口音转变为标准的、仿佛央视新闻播报员般的普通话,背景激昂的音乐更是将整个视频的效果拉满。

随着“马来西亚小伙儿在中国学习播音主持”的故事走红,网友们纷纷留言赞叹:“这也太棒了,你一定付出了很多”“绝了呀,直接碾压了有些中国学生的普通话”“有点儿檀健次的感觉”……

虽然收获了广泛的喜爱与关注,值得庆祝,但区栢铨清楚,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他是如何经历重重困难,一步步坚持的。“长大可不是突然的,每一步都算数。”区栢铨用标准的播音腔说道。

01 为了圆中国留学梦,

他“战胜”了自己

“我要去中国读大学。”2019年,吉隆坡,正在填报高考志愿的区栢铨坚定地告诉家人,“我要报考中国(播音专业)最好的传媒大学。”

面对家人略显吃惊的反应,区栢铨内心却十分笃定。

出生于千禧年的区栢铨,成长在吉隆坡的一个华裔家庭。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有关中国的新闻经常会出现在马来西亚华语频道中。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好可爱!所有的我都喜欢。”

决定到中国读书,是区栢铨在中学时期就埋下的梦想的种子。

2016年,高一暑期的一次研学营,让16岁的区栢铨有机会前往上海、杭州。这次旅程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我觉得很神奇的是,虽然我是第一次来中国,但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区栢铨介绍说,在马来西亚,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较好的传承。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被认为是文化传承中的“三大支柱”。在马来西亚的华语社区,大家的日常用语会讲中文,不过还会夹杂着马来语、英语以及粤语和闽南语。“地道的中文倒是很难听到。” 区栢铨说。

在中国游学时,区栢铨就立志,一定要再回到中国,好好学习汉语。

回到马来西亚后,区栢铨如同换了一个人,原本成绩平平的他在整个高中时期都很拼,拼命学习,拼命学演讲,参加大大小小的中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歌朗诵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参加比赛

这期间,他也能在社交媒体上不断看到中国大陆的城市发展,这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一定要来大陆一探究竟的信念。

曾经,中国大陆对于那些有意愿赴华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来说,并非大众选择,他们普遍会选择港台的大学。但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随着中马合作共建的繁荣发展,马来西亚的年轻人对中国大陆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不少大陆名校成了大家青睐的留学选择。

区栢铨算是较早“探路”中国大陆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中的一员。

他想以语言和传播作为主业,“因为看到何炅老师的主持,我觉得他很棒,所以想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区栢铨说。

当时,马来西亚并没有中国大陆的留学服务机构,更没有中国留学艺考机构,所有的准备都需要他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我当初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所以准备时有些迷茫。我只能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找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985、211,我就一点一点地在网上查询。后来我了解到很多学校都开了播音与主持相关的专业,但我最向往的还是排名第一的中传。”区栢铨说。

对区栢铨来说,艺考也是挑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的三项考试科目:自我介绍、模拟主持、诗歌朗诵,对他都是完全陌生的。

因为没有老师提供专业辅导,区栢铨只能自己在网络平台上去听,去看,去模仿。当时,留学生考试只需要自行录制视频提交即可,但区栢铨在录制过程中还是难免紧张。他学着电视上新闻主播的样子,坐在主播台前播报着新闻,说着反复精心修改过的主持词,向大家介绍中国潮州美食,朗诵出一句句优美的诗词。

虽然现在回看当时的自己又稚嫩又笨拙,但区栢铨觉得,“我摸索出经验之后,再有学弟学妹想来北京读书,我就能帮到他们了。”

凭着“拼尽全力”的努力,2019年7月,区栢铨收到了“梦中情校”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当时觉得很幸运,我真的为自己赢得了到中国北京学习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在短视频展演活动中获奖

02 打消退学念头,

他努力超越自己

可当区栢铨惊喜地点开录取通知时,他发现,录取他的并不是梦寐以求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而是广告学专业。与学校沟通后,区栢铨得知,那一年的播音专业只录取了一名马来西亚学生,但那人不是他。

学校认为,区栢铨在美术方面的基础与造诣符合广告学专业的要求,于是,区栢铨接受了这场意料之外的专业调剂。

但他对此并不甘心,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失落后,他决定转专业。

在传媒大学的第一年,他结识了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校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又认识了许多优秀的播音专业的师哥师姐。区栢铨一边向他们取经,一边勤加练习,在广告学专业就读一学年后,区栢铨如愿转到了播音专业,重新开始读大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在主持

进入播音专业之后,区栢铨最大的感受是“差距”,与中国播音生的差距,与专业老师课程要求的差距,与训练强度的差距……所有的差距都让他倍感压力。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每个年级有100名左右的学生,约12人会被分为一个专业课小组。大一学年,在上《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这门专业小组课时,作为留学生,区栢铨的弱势完全暴露。

拿到一篇稿子,其他人不存在识读障碍,可以直接张口练习,但区栢铨却需要圈圈画画,逐字标拼音,标停连、重音。可即便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区栢铨带有东南亚风味的发音依旧不能达标,大一期末考试时,他的专业成绩拿到了60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在稿子上标注

“那对我的打击还是挺大的,甚至有了退学的打算,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这一行,或者可能是我就没有那个资质或者潜力学播音专业这门课。但我转念一想,那自己前一年的努力又算什么呢?”

最迷茫的时候,口语表达课的宋晓阳老师给了区栢铨莫大的信心。“老师鼓励我说,要先学好口语表达,因为说话流畅之后,整个人自然就会自信起来了。”

自那之后,区栢铨每天早上听《新闻联播》主播康辉的新闻播报视频,自己跟着练习,再给老师发视频打卡,每天在线纠正发音。

坚持到大学二年级,区栢铨的优势就展现了出来,他思维敏捷、口语表达能力强,加上老师们的鼓励,他进步飞快。

“我不想把努力挂在脸上,我只能说我尽力做到我的最好,这就是我作为学生的准则。”从进入播音专业开始,区栢铨四年如一日,他一直逼着自己往前冲。

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声,“八百标兵奔北坡”的绕口令,和着朝阳,在小湖边响起。夕阳西下,校园的林荫路上,也总能听到他的声音。中国传媒大学的钢琴湖、图书馆、教室的空走廊,都见证过他的付出与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的部分证书和奖项

03 以声博物,以声觅史

中国文化魅力令他痴迷

慢慢地,区栢铨也感受到,中文的独特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声音的优美、发音的动听,更在于声音承载的文化力量。

“中文优美的发音承载着文化价值与魅力,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汉字,同样也需要声音将这门亘古又生动的语言口口相传,声声不息。”区栢铨说,“声音能承载历史,以声博物,以声觅史,声声不息、声入人心。”

能产生这番感悟,既与他的专业学习有关,也与他在北京的沉浸式探访和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为了完成大三那年的新媒体主持课作业,区栢铨曾到位于宋庄的声音艺术博物馆拍摄,那里的一切都让他惊奇且痴迷。

这间独特的博物馆致力于探索、采集、保护、传播声音作品,是全国首个有关声音艺术的博物馆。从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到驼铃声、拨浪鼓声、鸽哨声……整个展厅都散漫着老北京“烟火气”。

“博物馆馆长告诉我,这里是一所‘声音总站’,所有的声音都集中在里面,你想听到的声音,在这里几乎都能听到。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能让人从听觉层面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壮阔。这就是声音的魅力所在。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视觉形式,这里用听觉向世人传输着中国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在主持

在区栢铨看来,这间博物馆能够代表中国的声音艺术和文化创新,他特别希望把这种感动通过自己的所学传播给更多人,“我把它们都装进了我的vlog,希望能让更多观众设身处地地体验到我的真听、真看、真感受。”

04 “榴莲”忘返,

讲好中马故事

今年是中马建交五十周年,作为马来西亚留学生,区栢铨也希望讲好中马故事,让中国的视角和马来西亚的视角在两国间相互映照,增进中国和马来西亚学生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和认识。

“我脚下这片土地是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峇株巴辖的榴莲果园。”在做毕业设计时,区栢铨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入口,他从中国年轻人爱吃的榴莲入手,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马来西亚故事。

在毕设作品里,区栢铨用镜头带着观众体验果园的一天:从凌晨五点开始,采摘、分类、清洁消毒,直到傍晚厂房里的灯光依旧,仍然有300多名工人在工作……

这是区栢铨主动联系马来西亚食品局共同创作的作品,他也希望能够用他所学的东西为马来西亚做些贡献,让更多人知道马来西亚榴莲的与众不同。

马来西亚不只有与众不同的榴莲,还有与众不同的景色。区栢铨的中国同学听他谈了四年马来西亚的美食美景,也都心生向往。这次毕业回家,他还带上了几个中国小伙伴,带他们一起看看马来西亚的发展,看看“一带一路”为马来西亚经济带来的新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为了拍摄毕业作品,来到马来西亚的一家榴莲果园

在区栢铨的社交媒体账号和朋友圈里,有很多马来西亚的粉丝和朋友。他选择用自媒体的方式,拍摄短视频分享他眼中的中国,记录他在北京的日常点滴:温馨如望京的正宗娘惹菜,壮阔如中轴线上的名胜古迹。

区栢铨说,来到中国后,他首次接触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电子支付、网购、共享单车,这些都让他有新奇的体验。

当北京青年报记者让区栢铨给马来西亚的学弟学妹们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他选择了“安全感”。“我鼓励和呼吁我马来西亚的学弟学妹们来中国看看,只有来看看觉得真的好了,才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毕业之际,区栢铨还邀请他的家人来到他生活了五年的北京。他带着家人打卡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去了故宫、圆明园、天坛、鼓楼、清华北大、北京动物园、万里长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栢铨的毕业设计封面

刚刚过去的7月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也令区栢铨十分激动,因为中轴线上的很多地方,他都带家人亲自探访过。

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后的第二天,区栢铨启程回到了吉隆坡的家中。临行前,区栢铨把自己在北京学习生活五年的见证,连同记忆一起打包。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阶段获得的奖状,是他最珍贵的物件,因为那些证书和奖项,记录了他一路的成长。

区栢铨行的囊里还有北京特产以及他准备的海量故事、记忆和素材,这一次,他可以声情并茂、用最标准的中国话,给家乡的小伙伴讲述中国故事了。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赵妍琦 刘程 李晴

统筹 | 林艳 张彬

图片 |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