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在下篇的第二章,系统地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进程中一些比较重要的环节,比如重大的社会变革或重要的发明创造等等,现在就用一系列章节逐卦讲述,这一节讲泽风大过。
中国最早的文明是甲骨文,在商朝时期才成熟并广泛使用以前的事件并没有文字记载,后人又如何得知的呢?
祭祖,当然也包括对祖先遗物的研究。或许今天的人们不知道,古人对祭祖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大家是否想过,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祭祖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活动,与丧葬习俗的形成有关,《系辞》下篇的第二章这样写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人终归会死去,远古时候人类在处理死者时,就把尸体置于荒野之中,然后用花草或树叶之类覆盖,既不封土,也没有树碑立传。这样草草处理死者的尸体,可能与当时生产力低下有关。人类在寻找维持生存的食物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哪里有时间处理这些繁杂的事情呢?
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获取食物已经不再象从前那么困难了。当他们从祖祖辈辈栖息的山洞住进豪华的宫室,享受舒适的生活时,难免会想起祖辈的艰辛历程,想到祖先的尸骨依然处在荒野之中,任由风吹雨淋日晒,如同木头浸泡在水中腐烂,心中必定是无比的煎熬,认为这是人类最大的过错,泽风大过也许便是由此而来。
知过便改,后人便用棺椁收殓死者的尸体并深埋于土中,陪葬的还有死者生前喜爱或者常用的物品。这些物品上往往带有一些图形、图案或抽象的符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或者时代风貌。因为这些图形、图案符号是附着在先人日常使用的器皿或工具,似乎在诉说当时的情形,古人你之为系辞。
丧葬习俗的形成,在有效地保存死者的尸骨的同时,也封存了一段历史。后人通过对死者坟墓的挖掘,于是便又重新打开了这段历史。考古工作者便是通过对古墓的挖掘,分析那些陪葬的物品来了解历史的真相,解开历史的谜团。
不要以为只有到了现代社会才有考古,古人对历史真相的重视程度远超我们想象。周人就曾经挖掘商王的墓葬,得到大量的珍贵文物,当做包括文献资料,如甲骨文等等。根据典籍的记载,周文王就特别擅长侍奉祖先。要侍奉祖先,首先得对祖先有所了解,总不能随便捏造祖先吧?周人为何对历史的了解很清楚?这就是盗墓的作用,我们今天称为考古。
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后人是如何知道有这样一位祖先的存在呢?又是如何了解到有关他的事迹的呢?一切都归因于周人的贡献。周的始祖叫后稷,姬姓,名弃。他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玄孙。黄帝是可以追溯的最早的历史人物。
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黄帝的传说,然而,这些传说源于何处?有何根据?要知道黄帝时期文字还没有出现,不太可能有什么文献记载。
不过,尽管那时还有没文字,人们还是可以利用图形、图案或符号将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从商王坟墓保存大量图形符号,我们称之为甲骨文,古人称为归藏,周人在收集到这些图形符号后转化为文字然后编辑成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易》。
也许大家都不知道,很多上古时期的信息,都是从《易》中得来的。《系辞》下篇的第二章所讲的就是发生在上古时期的事件,那时还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每一段故事的后面,都是以“盖取诸某”结束,这个“某”这就是指《易》中的某一卦。关于黄帝的事迹,《易》就有比较系统的讲述,只是我们平常的时候都不太重视罢了。
根据对《易》的解读,在黄帝的倡导下掀起一场社会大变革,给神州大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从祖祖辈辈栖息山洞住进豪华的宫室,形成一个新的群族:华夏。
华夏的含义就是美丽大家族,家长自然是黄帝,愿意追随黄帝的人便成为他的子民。后将黄帝尊为祖先是为了彰显他对华夏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非直接的血缘遗传。
丧葬制度的变化便是这场社会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那以后,人们不再象从前那样,将先辈的尸体遗弃于荒野,任由风吹雨淋日晒,而是装入棺椁长期保存。“盖取诸大过”就是说明这种习俗源于泽风大过,只是现在《易经》的泽风大过已经不是《系辞》所指的泽风大过了。《系辞》所说的泽风大过上面都是一些图形符号,就算看到大家也不认识。所以,我们唯一能够参考的,也只有《易经》上的泽风大过了。
泽风大过在《易经》中排在第二十八卦,兑上巽下。兑为泽,巽为风,代表树木。树木若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就会枯死腐烂。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泽灭木”就是泽水淹没了树木,树木便因此而死亡,这是莫大的过错。
“独立”通常指不依附外力而生存,如国家独立、民族独立、独立自主等等。
“不惧”就是无所畏惧,用在君子身上就是顶天立地的好汉。
“遁世”通常用在君子的身上,意思是这个人在众人眼里似乎并不存在,或者不受到人们的注意,好像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一样。
“无闷”与“不惧”差不多,大概就是无忧无虑的意思。君子本来就不会哗众取宠,就算人们完全无视了他,依然过得很潇洒。
卦象的下半部分的内容就是形容君子处世的准则,默默奉献却又与世无争。这与泽灭木有何关系?
“泽灭木”就是泽水淹没了树木,或者说泽水夹带泥沙将一大片树木全部埋没。
有学问、有才能、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而君子因与世无争,他们的才华难免会遭到埋没。某些君子虽然也曾经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样因为与世无争而受到世人的排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绩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象树木被泽水夹带的泥沙埋没一样。
《系辞》中相关的内容就是说,后世的圣人从“泽灭木”的现象中得到某种启迪,为了使先辈的贡献不至于因时间流失而遗忘,于是便将祖先的尸骨用棺椁收殓后深埋于地下保存,并在上面立碑供后人祭祀,以缅怀丰功伟绩。
黄帝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可以溯源的祖先,就是因为有他的陵墓为证。他的陵墓就位于陕西黄陵县的桥山。
除了黄帝外,五帝的其余四位的陵墓,《山海经》中都有记录: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海内东经》)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海外南经》)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陵界中。(《海内经》)
为了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为他们修陵园、建起墓碑,就是为了警示后人不要忘记革命先烈。
祭祖就是缅怀祖先,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永远牢记祖先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现在接着看泽风大过的爻辞,初六爻所讲的就是祭祖的行为。
《系辞》上篇的第八章引用孔子的一段话:“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藉用白茅”是泽风大过初六爻的爻辞,意思是用白色的茅草垫在地上作为席子,然后再放置祭品。干什么?在看了孔子这段话,才知道竟然是为了祭祀祖先。他的意思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将祭品放置在地上便可以了,而用白色的茅草铺垫再放置祭品,显然是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恭敬,如此慎重对待自然是好事。
若抛开孔子这段话,单独看爻辞,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泽风大过的初六爻竟然是与祭祖有关。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用白色茅草作铺垫,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有什么目的?我们一无所知,这样的解释根本上就没有任何意义。
也就是说,《易经》上爻辞所记载的事情不够完整,至少现在是看不懂,往往需要其他方面的资料文献加以印证。其实,这些爻辞就是古代对人根据古人遗物上的图形符号解读出来,有些符号一时间读不出,所以不够完整也不奇怪。但是,泽风大过所讲的就是祭祖的行为,这种习俗一直保留下来,孔子看到了这种祭祀行为,所以能够这爻是什么意思,并将它补充完整。
再看九二爻: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枯死的杨树又长出嫩牙,老翁得到妻子,没有什么不利的。问题是,枯杨重新长出嫩芽与老翁得到妻子有什么关系?与祭祖又有什么关系?
“泽灭木”是指泽水泛滥后淹没了树木。那么,泽水泛滥前,泽里的水可能已经干涸了,杨树也因为干旱快要枯死了。现在泽水泛滥,将要枯死的杨树因为能够重吸收份而重新长出新芽。有个成语叫枯木逢春,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古人十分重视家族血脉延续,孟子就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传统中,子女后代是有多么重要。没有子女后代,谁来祭祀祖先?无论祖先取得多么惊人的伟大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多么伟大的的巨献,却由于后继无人,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近年来发现的良渚文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么是后继乏人,要么是不重视祭祖,曾经灿烂一时的良渚文明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失去了传承。
九二爻的老翁就象将要枯死的杨树,他老来得妻就象泽水泛滥后的杨树,因为能够重新吸收水分而重新萌发出蓬勃的生机,
九五爻的情况与九二爻相似,不过在同等条件下,老妇少夫生儿育女的概率要比老夫少妇低,性质不如九二爻“无不利”,所以九五爻是“无咎无誉”。
上六爻:过涉灭顶,凶,无咎。
“过涉灭顶”就是泽水继续上升完全淹没了树木,这才是泽灭木。
至于九三爻的“栋桡”和九四爻的“栋隆”,实在看不出与“泽灭木”有什么联系,正确解读还需要找到相关的文献加以印证。
《易经》的涣卦和泽风大过都是讲述文明的传承和传播。涣卦巽上坎下,卦的象意是木在水上随波而漂流,象征着华夏文明随着大江大河的流水传遍了神州大地。泽风大过兑上巽下,象意是泽水泛滥就会淹没树木,树木就会枯死,而且遭到埋没,这是莫大的过错。
知错则改。为了避免祖辈所创造的文明免遭埋没,我们的祖先用棺椁收殓先辈的遗骸深埋于地下,并在上面建墓立碑以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涣卦的“王假有庙”通过建造庙宇来供奉祖先,也是为了铭记祖先的功绩。二者相辅相成,都是为了保护华夏文明的根基免遭埋没。
在文字诞生前,祭祖的传统对文明的传播尤为重要。由于年代久远或者某种特殊原因,一些无知者,特别是西方人,竟然将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理解为神,这是不同的人对中华民族的祖先产生不同的看法。
在受到西方文化入侵前,古人对祖先一直深信不疑。正是因为古人对祖先的敬重,华夏文明才得以延续并传承到今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