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鉴别特征:中型鸟类,体长31~38厘米,大小和榛鸡相似。上体栗色,具显著的黑色横斑;颏、喉黑色,周边围有白边;胸栗色,向后近白色;各羽均具黑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具若干白色横斑和端斑。

形态描述:雄鸟额基白色,鼻孔羽黑色,头顶和枕深栗色,具黑色斑点,羽毛稍延长,形成短的羽冠;眼后有一条缀有黑色斑点的白色纵带,向后伸展到后颈,眼下也有一条白色纵带自额开始,经过眼先延至颈侧与喉的周边白色相连;耳羽深绿色;背、腰和尾上覆羽栗色,具显著的黑色横斑和窄的淡灰色羽缘;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数条和窄的白色横斑和端斑;中央一对尾羽棕栗色,缀有黑色虫蠹状斑,并具7~8条黑色和棕白色并列的横斑;翅上覆羽棕褐色或栗褐色,具黑色虫蠹状斑或块斑和白色羽干纹;初级飞羽暗褐色,外哃羽缘淡栗色,次级飞羽暗褐色,外哃具具淡棕色横斑和端斑。颏、喉黑色,周边围有白色,胸和两肋淡栗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端斑,胸羽干纹亦为白色;腹羽呈黑白相间的横斑,在腹部形成斑驳斑;尾下覆羽淡棕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和窄的黑色次端斑。[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斑尾榛鸡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鼻孔羽毛不为黑色而为淡棕栗色,额基亦不为白色而为淡棕栗色,且具黑斑,眼后具淡黄白色纵纹,颏、喉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周边无白色。

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脚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86~300克,♀290克;体长♂319~375毫米,♀364毫米;嘴峰21~23.5毫米,♀24毫米;翅♂161~175毫米,♀170毫米;尾长♂141~153毫米,♀137毫米;跗蹠♂21.8~35毫米,♀28.7毫米。(注:♂雄性;♀雌性)[2]

斑尾榛鸡分化为2亚种,即指名亚种(T.s.sewerzowi)和四川亚种(T.s.secunda),两者区别在于,四川亚种头部栗色较浓,背、腰黑色横斑明显,肩和翼上覆羽具显著的白色端斑;指名亚种头部栗色较淡,背、腰黑色横斑模糊不清,肩和翅上覆羽不具白色端斑或不明显。[2]

播报

近种区别

斑尾榛鸡

花尾榛鸡

体量

体重♂286~300克,♀290克;体长♂319~375毫米,♀364毫米

体重♂323-409克,♀302-509克;体长♂334-388毫米,♀303-401毫米

特征

斑尾榛鸡腹栗褐色而具黑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而具狭形白色横斑,外部形态也不相同

花尾榛鸡外形、大小与斑尾榛鸡均很相似,野外难以分辨。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另外,花尾榛鸡腹栗白色而具黑色圆弧形斑点,外侧尾羽灰褐色而杂有黑褐色虫蠹斑

图片

斑尾榛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尾榛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报

生活习性

栖息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3500米的山地森林草原和散生有少许针叶树的金腊梅、山柳和杜鹃灌丛地区,也出现于云杉林和赤杨林及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多成群活动。群多系家族群,或由家族群为单位的大群,特别是在带雏期间。多在树上活动和栖息,晚上亦在云杉树上过夜。有时也到地上活动,特别是育雏期间,几乎完全在地上活动,直到雏鸟能飞翔时,才逐渐过渡到树栖生活。日活动时间较长,天亮后即开始,直到天黑,每天活动时间长达10~14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觅食,中午食饱以后栖息于云杉树上或林下树桩和树根上休息,亦或在林下松软的坡地上进行沙浴。具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冬季常迁到低海拔的云杉林或云杉混交林和灌丛地带,春夏季则往山上部森林草原和灌丛地带迁徙。[2]

摄食

主要以柳树、桦树的芽胞、嫩叶、嫩枝、花絮、云杉种子,以及忍冬、枸子、小檗、蓼、向荆等植物的嫩枝、嫩叶、花絮、浆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陕甘花楸(Sorbus koehniana)白色的果实是斑尾榛鸡秋季最喜爱的食物。特别是夏季。在地上或树上觅食,夏季多在林下地上,冬季多在树上。常分散单独觅食,特别是在树上,很少同群集于一树逐食。[2]

群体

斑尾榛鸡秋季的领域行为也较强烈,雄鸟也会振翅飞行,振翅跳跃,但没有春季强烈。清晨和傍晚是它们取食花楸果实的集中时间,有时雄鸟会相对密集而发生争斗。秋季新生的斑尾榛鸡幼鸟会进行扩散,融入冬季的集群中,迎接冬季严寒的考验。[3]

播报

分布范围

中国中部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三省。原产于古北界泰加林区,由于第四纪冰期作用,它仅在现有的分布区内残存了下来。四川亚种主要分布于四川北部松潘、马尔康、平武、青川、西部康定至巴塘和西北部白玉及西南部木里。指名亚种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甘南县,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坡西林河林区、天祝县、永登县、康乐县、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以及青海省的祁连、门源、同仁县、互助县、玉树和班马等县市林区。[2]

斑尾榛鸡地理分布[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报

繁殖方式

交配

繁殖期5~7月。配对多在春季往山上部繁殖地垂直迁徙过程中形成。冬季在越冬群中即出现雄鸡的争斗行为。配对形成后越冬群即逐渐分解,春季斑尾榛鸡雄鸟会在森林中占据一块领域,通过振翅跳跃标志领域,并吸引雌鸟。到山上林中积雪将要化尽的时候,多数斑尾榛鸡雄鸟已经找到它们的配偶了。这一时期雄鸟在雌鸟面前的炫耀欲望非常强烈,它会耸起颈部的羽毛,下垂翅膀,竖起扇形的尾羽,抖动全身的肌肉,踩着急促的碎步围绕绕雌鸟转圈,并发出沙沙的摩擦声,使出全身解数吸引雌鸟的注意。此时雄鸟喉部的黑色羽毛特别的张扬,尾羽在白色斑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有时雄鸟还会蹲在地上快速地摇头,乞求雌鸟同意和它交配,如果雌鸟对雄鸟的表演表示满意,也蹲下来摇头,雄鸟这时就会昂起头从后面走上雌鸟的后背,咬住雌鸟头部的羽毛进行交配。交配行为一般只持续几秒钟,雌鸟便会急速地脱离雄鸟的身体。在繁殖季节雄鸟总是守候在雌鸟的身边,直到开始孵蛋以后雌鸟还在雄鸟的领域内取食。雄鸟保护着它们的领域不受侵犯。[2-3]

筑巢

一般5月上旬斑尾榛鸡雌鸟就开始筑巢繁殖了。斑尾榛鸡的巢结构简单,一般筑巢于云杉林、圆柏林或混交林内,尤其喜欢在林下灌木和草木植物发育良好的平坦坡地营巢。巢域面积多在10~15公顷。巢多置于树干基部干燥地面上,四周有灌木隐蔽。营巢由雌鸟独自承担,多系雌鸟在松软的地上扒一个圆坑,四周和和底部垫以云杉细枝或禾木科与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内再垫以苔藓、羽毛和绒羽。也有营巢于树干上天然树洞内的。巢的大小为外径15.5~25.0厘米,内径14~16厘米,深8~11.5厘米。[2]

繁殖

巢筑好后,雌鸟就开始产卵了。雌鸟的产卵间隔为2天,一般都是在中午11点到下午3点到巢产卵。每窝产卵5~8枚,卵椭圆形,棕白色或淡棕沾粉色、具红棕色或棕褐色或栗色点斑或斑块,卵大小为43~49毫米×30~34.5毫米。通常在5月中下旬产卵,1年繁殖1窝,1天产卵1枚,斑尾榛鸡平均窝卵数为6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间雌鸟甚为恋巢,每天除中午和下午各离巢1次,约1小时的觅食时间除外,其他时候全在孵卵,孵卵期25~28天。雌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随亲鸟活动和觅食。为了提高巢址的隐蔽性,雌鸟产卵后会用干树叶、细枝或树皮等将卵盖上,减少巢被发现的可能性。雌鸟的身体与周围环境的颜色非常协调,形成很好的隐蔽色。在野外,有时你即使走到斑尾榛鸡的巢前也不会发现它,因为斑尾榛鸡雌鸟非常恋巢,人走到离巢1米时仍纹丝不动,有的雌鸟即使用手摸它也坚持不离开,还会用嘴啄你的手。斑尾榛鸡的孵卵期近一个月,这一阶段对于斑尾榛鸡雌鸟来说是严峻时期,不仅乌鸦等鸟类天敌会对卵构成威胁,而黄鼬等夜行哺乳类更是巢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7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