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是在找人吗?找谁?”
“我……我找社联的王先生。”
……
“哦,那可能我走错了。”
1921年7月30日傍晚,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位年轻女子正坐门口乘凉。忽然,一个男子来找人。等男子离去,女子急忙收起椅子,快速上楼通知屋里开会的人赶紧离开。
正是这个女子的举动,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中共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才得以顺利召开。
她是谁?她到底做了什么?
1898年,浙江乌镇王秀才的第五个女儿出生了,他为女儿取名“王会悟”。
王会悟五六岁时,王秀才就带着女儿去自家的私塾去读书。正好茅盾也在他家的私塾上学,王会悟从茅盾那里学到了不少从前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
王会悟很聪慧,12岁就考入了嘉兴女子师范学校,接受到了更新式的教育。然而,13岁那年,王秀才却因病去世。
随着父亲的离世,一家人生活没了着落。为了撑起这个家,王会悟辍了学,回到私塾承接父业,成了远近知名的“小王先生”。
没能完成学业,始终是王会悟的人生遗憾。为了让家乡更多的女孩子接受新式教育,王会悟决定办一所女子学校。
于是,她自掏腰包租下镇上的一座庙宇,办了一所女子学校,教女孩子识字明理。
她鼓励女学生剪城里女子学校流行的短发,不裹脚,拒绝做童养媳。教她们礼义廉耻,传导社会新思想,维护女性权益。
王会悟把女校办得有声有色,“小王先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奇女子”。
然而,这样的女子学校在当时的社会,注定无法走得太远。没过多久,王会悟的女子学校被迫停办了。
1918年,王会悟在同学茅盾的建议下,考取了州湖郡女塾。
在这里,王会悟学习了英语。也不断阅读到类似《新青年》等许多进步书刊。这让她的认知和思想,得到了全新的提升。
1919年,王会悟前往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途径,结识了陈独秀、李达等一批进步人士。
第二年,在陈独秀夫妇的操办下,王会悟和李达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图片
1921年7月23日,中共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王会悟作为李达夫人,负责“一大”的各项筹备和后勤,以及安保工作。
大会前几天,一切都很顺利。然而,大会正进入关键阶段,意外发生了。
7月30日,大会只剩最后的议程。代表们在楼上开会,王会悟如同往常一样,去楼下门口“乘凉”,继续她的安保工作。
忽然,一个穿着灰色长衫,鬼鬼祟祟的男子向这边张望。王会悟顿时提高警惕,起身问他:“先生是找人吗?找谁?”
而男子的回答,显然是在掩饰着什么:“我找联社王先生。”
这明明不是联社方向,这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让王会悟立马感到情况不妙。等男子离开,她急步上楼,迅速向代表们说明发现的可疑情况,建议立即停止会议,迅速撤离。
幸亏撤离及时,代表们前脚刚走,后脚巡捕房就包围了房子。巡警进屋搜查时,只有两位同志坐屋里品茶,他们一无所获,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
然而,大会还有几项议程还没有确定,会议还得继续。可大会又在哪里开呢?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王会悟建议代表们去嘉兴师范边的南湖,那里离火车站近。他们可以租一只画舫,乔装成游客在船上开会,既安全还方便。
大家一听,这主意不错,并一致同意赴南湖继续开会。
于是,王会悟先赶到南湖踩点,租船,做准备工作。等一切准备就绪,确认无误才请代表们扮成游客登上画舫,再将船划到一处僻静的地方。
代表们在船里开会,王会悟则坐在船头,假装看风景,继续负责站岗放哨。
最终,在王会悟的掩护下,历时七小时,代表们完成了全部议程,最后一次会议圆满结束。
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了党的中央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王会悟不仅是这一伟大事变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此后,历史多了一位机智、勇敢的“一大卫士”;党的历史上有了“第一位女性参与者”。
当“一大卫士”的经历公之于众后,人们除了称颂她的功绩,更惊叹这位奇女子的胆识和气魄。
南湖作协的诗人晓弦为歌颂她,还写了一首题为《你是一枝橹——致中共“一大卫士”王会悟》的诗歌。
1923年,“二大”召开再次遇到了会议选址的难题。李达和王会悟夫妇挺身而出,决定贡献出他们的住址,作为“二大”的会址。
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从事法制工作,继续为人民服务,一直到退休。
1993年10月,王会悟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王会悟一生,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担当。她不仅在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更是在关键时刻,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保护了党的安全,为建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我们应当铭记于心。作为后辈,应该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排除万难,不断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