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百灵雌雄羽色大致相同,雄鸟冬季头顶中央棕黄色,四周栗红色,形成一个围绕头顶棕黄色的栗红色顶圈,其前端栗红色扩展至额部,后面延伸至后颈,因而使栗红色顶圈前后较厚;眼周、眉纹棕白色,两侧眉纹并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颊和耳区棕黄或棕红色。背、腰栗褐色具棕黄或棕灰色羽缘。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栗红色,羽端棕黄色。大覆羽亦为栗红色,中部转为黑褐色;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缘棕色,翼缘白色。第一枚退化初级飞羽亦为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大都黑褐色,第二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第三至四枚初级飞羽外侧具窄的白色羽缘,先端微缀棕色。内侧初级飞羽几纯白色,次级飞羽亦为白色,仅基部稍缀以黑褐色,三级飞羽淡栗褐色具棕黄色狭缘。尾上覆羽栗红色具棕色或灰白色狭缘。中央尾羽栗褐色,羽缘棕红色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横斑,最外侧尾主要为白色,仅内侧基部有一楔状褐色斑,次一对外侧尾羽黑褐色,仅外侧有较宽的白色缘,其余尾羽黑褐色,先端缀有白色,内外翻均具窄的白边。颏、喉和下体白色,胸微沾棕,上胸两侧各有一黑色块斑,其余下体棕白色,有的两胁微缀有栗色斑纹。繁殖期雄鸟羽色更艳丽,上体栗色也更浓著,背、肩、腰部黑色中央纹亦更著,胸侧两块黑斑间有一黑色细纹相连。[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百灵

雌鸟与雄鸟基本相似,但上体羽色较淡,上胸两侧黑斑小。

虹膜褐色或灰褐色,嘴黑色,脚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58-60克,♀45-49克;体长♂165-210毫米,♀165-200毫米;嘴峰♂14-18毫米,♀13-18.5毫米;翅♂129-140毫米,♀113-120毫米;尾♂72-95毫米,♀65-80毫米;跗蹠♂22.5-26毫米,♀22-25毫米。(注:♂雄性;♀雌性)[3]

播报

近种区别

蒙古百灵

草原百灵

体量

体重♂58-60克,♀45-49克;体长♂165-210毫米,♀165-200毫米

体长的17.5-20厘米

特征

头顶栗色,中央棕黄,每纹和枕部形成连接的棕白色带,上体栗褐色具皮黄色羽缘,尾上覆羽栗色,翼后缘具大白斑,下体白色,上胸两侧各具一黑斑

上体灰棕色有黄褐色斑纹,具棕黄色羽缘。下体白色,有褐色领带,胸部具放射状斑纹,两肋稍杂以栗纹,颊部皮黄色,两条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在枕部相接

图片

蒙古百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原百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报

栖息环境

栖息于草原、半荒漠等开阔地区,尤其喜欢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的湿草原地区。常出入于河流和湖泊岸边一带草地上,也出入于水域附近的草地或盐碱草地上,冬季有时也到公路或人类居住地附近。不喜欢干旱荒漠平原。[3]

播报

生活习性

繁殖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集群个体多达数百甚至上千只。善奔跑。在地面奔跑迅速。亦善飞翔,能从地面直冲而上,飞入高空,在空中边飞边鸣,和云雀很相似。鸣声清脆婉转,是一种动听的颤音。脚强健、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鸣声响亮,婉转动听,为中国传统上的名贵笼鸟。[3]

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3]

蒙古百灵越冬为集群性。越冬前期多与小沙百灵组成混合群活动。夜间栖息于有一定坡度的干燥的、细沙质荒草地或农田,在整个越冬期间夜晚与小沙百灵栖息于同一片夜栖地。越冬期间的食物几乎全部是禾本科植物的种子。[3]

播报

分布范围

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南部地区和中国东北的相邻地区。[1]

中国为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较常见的留鸟。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甘肃、青海、宁夏。分布在以下保护区:莫莫格、白芨滩、青海湖鸟岛、芦芽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青海湖。[3]

蒙古百灵分布图[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报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土坎、草丛根部地上,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置于地面稍凹处或草丛间,其上有垂草掩蔽。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3]

播报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2]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鸟类)——易危(VU)。[5]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7]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6]

蒙古百灵为夏候鸟或留鸟。它在中国仅分布于内蒙古、青海和东北部分地区,种群数量曾经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其鸣声悦耳,是著名的笼养鸟,很多鸟贩子在繁殖季节常到产区大肆收购,使资源遭到很大破坏,加之由于人口增加,草原开发和过量放牧,造成环境质量下降,都影响到蒙古百灵种群数量的增长,在东北西部一带,种群数量也很稀少,应注意保护。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7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