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狂鸡娃,往往只能鸡出一个:无目标,无梦想,无动力的空心孩子。

父母放大自己的格局,赋予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孩子才能赢在未来。

作者 | 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黎奥运会即将落幕,各家都斩获不少金牌,其中有一个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华人奥运冠军,不仅是体育达人,还是顶级学霸。

那个在开局大幅落后的情况下,仍逆转对手,拿下女子重剑奥运冠军的江旻憓,是斯坦福大学学士。

拿下奥运会100米蝶泳冠军的华裔选手托丽·赫斯克,正就读斯坦福大学。

还有2022年冬奥会上连摘两枚金牌的谷爱凌,也就读斯坦福大学。

而这届美国代表队,来自常春藤名校的华裔选手更是不少,比如:

张安:2023年泛美运动会女团冠军,毕业于伯克利大学。

张斯洋:2020年全美女子业余高尔夫球锦标赛冠军,就读斯坦福大学。

雷切尔·宋:连续两届获得美国乒乓球公开赛成年组女子双打冠军,就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手举金牌,一手持藤校学历,俨然人生赢家。

这背后,是近几年华人父母鸡娃方式,是“体育爬藤”成功的案例。

一时间,很多父母坐不住了:

更加疯狂逼娃做题,试图也卷出一个牛娃来;

加倍报各种培训班,也想复制出一个藤校体育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普通家长,只看到鸡娃成功的“结果”,却没去看鸡娃过程的“付出”,只知道跟风卷学业,卷体育,卷艺术。

似乎,只要肯下本,只要足够卷,孩子就卷进名校,卷出未来。

真的是这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看看被称作“中产鸡娃天花板”的江旻憓是如何养成的。

要知道,除了顶级击剑实力,名校学霸背景,江旻憓还精通跆拳道、花滑、芭蕾,钢琴水平达到演奏级,曾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是妥妥的六边形战士!

这背后,是父母一直都站在高处,在给她的人生铺路。

首先,是父母自身实力强。

江旻憓的成功离不开父母长期的培养,她的家庭环境为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报道,她2岁就随父母移民加拿大,6岁回港以后一路读的都是贵族学校,光学费就是一笔大花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她中学就读的英基沙田学院,是香港最老牌的国际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是去哈佛、牛津、剑桥这些顶尖名校。

因为师资力量高,教育质量好,招生条件特别苛刻,对父母的文化素养都要考察。

正如一位博主说的,每年这所学校的学位很早就被锁定完,进这所学校,至少要提前一两年报名。学校对家长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是有非常好的英文环境的家庭,光有钱根本进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全身心的托举。

江旻憓学习击剑,是11岁才开始的,这对专业运动员来说,起步算晚了。

因为在此之前,父母为了挖掘她的天赋,给她安排了不同的兴趣班去试错,如芭蕾、滑冰、田径、古筝……

而这些兴趣,不仅烧钱,沉没成本也大。

但父母很开明,女儿不喜欢,他们就尊重。后来,女儿爱上击剑,他们就全力支持。

每一次练习,爸爸都亲自接送,还抽出所有空余时间,全身心陪伴女儿。

甚至,爸爸还投资剑馆,为的就是让女儿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其中的试错成本,又有多少家庭承担得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是精心地规划。

她父母知道职业运动员并非终身职业,所以早早就为女儿规划好了未来。

从小读的是国际学校,既保证了学业与个性的发展,又为以后接轨国际教育做好了准备。

所以江旻憓是凭借IB41分(满分45分)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的,主修国际关系。

后来,因为她希望能在联合国工作,便先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博士。

而按她如今精通中英美三国法律体系的学历、奥运冠军加身的实力,进入联合国是指日可待。

目标引导方向,江旻憓的成长路,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江旻憓的成功,根本不是普通家庭随随便便能复制的。

除了给选择,给尊重,给支持,给爱和陪伴,毫无怨言地托底;

还要出脑子,投资源,做规划,以及巨额投入,做好鼎力托举。

普通家长看不到这些资源、金钱、认知、格局上的差距,跟风鸡娃,只会苦了自己,又害了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教育家说过,普通父母鸡娃,虽看似尽心尽力,却很盲目,全凭两个字:

一个是“砸”:砸钱,砸学区房,砸补习班,砸兴趣班,砸出去的钱成了压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

一个是“刷”:刷习题, 刷证书,刷履历,最后刷出一个麻木不仁的孩子。

自嘲是“烂尾娃”的小红书博主@林公子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妈妈获悉体育特长生可以加分进985院校后,便擅自做主让他走排球特长生线路。

自此,他的生活除了学习,分数,就是打排球

尽管枯燥地练习和刷题,让他打心底排斥,但他还是努力坚持下来了。

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高考成绩虽刚过一本线,却凭借国家排球二级运动员证,进入了一所不错的985名校。

但上了大学后,他就发现,自己并没有热爱的,也没有想干的,更不知为什么活着。

他不愿再打排球,因为多年麻木的训练,让他对排球只剩下厌倦。

专业课他也不感兴趣,所以大学四年,他都在混日子,考试还经常挂科。

如今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找工作又接连碰壁,他只能无奈感慨:我的人生毫无意义。

正如一位心理学老师描述的比喻:

盲卷之下的孩子,就如同超市里那些堆成小山的西红柿。

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大小均匀,却卖不上价格,吃起来也无滋无味,失去了西红柿原始的甘香清甜。

为了能更快成熟、色泽更亮丽、个头更饱满,它们一开始就被打了各种催熟剂、膨大剂。

这就好似很多的孩子,奔着“好成绩、考名校”的标准疯狂刷题,报各种班,参加各种竞赛,最后一个个变成了“标准化产物”:

虽外表光鲜,却内心空洞,精神空虚。

所以他们哪怕拼命考上了名校,也只能心酸地沦为“985废物”。

要么毕业即失业,成为“烂尾娃”;要么碌碌无为,成为“高学历穷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普通家长,卷不赢财力和资源,也卷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该如何养育孩子呢?

让孩子扎好根,再给孩子插上翅膀。

根,就是重视三个“吃”,提供肥沃的土壤,让孩子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1. 身体“吃”得好。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孩子体质越来越差了:

近视、超重、脊柱侧弯、失眠头疼的问题频发;

有的小小年纪,就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重度脂肪肝……

再好的成绩,再耀眼的前途,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再忙,也要保证孩子每天有运动的时间,有远眺的空间。

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2. 精神“吃”得好。

北大女孩王心怡,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曾特别感谢母亲精神上的滋养。

作为普通父母,我们没有巨额的财力去养孩子,却可以在精神上富养孩子:

多陪伴,多鼓励,给选择,给支持,做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的内心攒满底气和力量,孩子一样可以闪闪发光。

3. 眼睛“吃”得好

颜宁小时候,没有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也没有刷不完的习题。

但父母却通过陪她读书看报听广播,让她增长见闻;通过亲近自然,参与生活实践,打开知识面,才有了她如今的成就。

所以,父母与其跟风鸡娃,不如多带孩子见世面。

走进大自然,去见天地的宽广,开阔心胸。

走近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去感受历史、科技、图书的世界,启迪智慧。

去菜市场,去火车站,看生活的百态,明白读书的意义。

眼界开阔了,孩子的未来路才能走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翅膀,则是因材施教,为孩子赋能。

教育家王金战曾自述,女儿智力很一般,中考还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

想把女儿送进名校,很难很难。

但是女儿的乐感很好,于是他决定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

女儿学习乐器,不仅乐在其中,而且因此获得了自信,学习上的内驱力也增强了很多,成绩快速增长。

最终因为女儿的乐器特长,获得了特长生加分,成功考入北大。

就像贺岭峰说的,父母不可按自己的想法生生地去“塑造孩子”,而是要“点燃唤醒孩子”,帮他把优势给激发出来。

不盲目鸡娃,尽早因材施教,为孩子赋能,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托举。

教育家卢梭曾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错误的教育方式比不教育带来的危害更大。”

一个孩子的未来能飞多高多远,一时的成绩决定不了什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用什么样的战略去培养和教育孩子。

所以,别再盲目鸡娃,别让孩子为我们的短视买单了。

放大自己的格局,赋予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孩子才能赢在未来。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