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安源》是我国人民所熟悉的一幅油画。这幅油画的发行量曾一度达到了惊人的9亿多张,可以说是创造了油画发行史上的神话和奇迹。

不过,细心的观众们很快就发现了,这幅画是个“三不像”,不像主席青年时期,不像主席中年时期,也不像主席的老年时期。这背后的想法居然是作者的故意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作者刘成华为何要这么做呢?

刘成华于1944年出生在黑龙江泰来县,自幼喜欢画画。1963年,刘成华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学习,实现了终生从事美术事业的夙愿。

1967年夏,首都的一些单位准备筹备一个“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此时,年仅24岁的刘成华,被安排创作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画。

刘成华到了安源后,深入到百米深的矿井下体验生活,访问了当年的老工人和老战士。经过1个月的实地考察,刘成华对创作有了一些思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成华心想,大家对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形象不熟悉,怎么画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于是,他就故意搞了个“三不像”。刘成华说:“倘若真照搬主席青年时期的寸头、娃娃脸的形象,观众很可能不认可,接受不了。”

所以,刘成华参照着主席青年时期的相片,开国大典时期的影像资料,以及主席当年的老年形象,进行结合创作。这样画出来的毛主席,兼顾了“老中青”三个时期的特点。

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在构图上,把毛主席的形象安排在了中心位置。稍微扬起的头和扭动的颈部,表现了革命者的无畏;紧握着的左手,表现了必胜的信念;以及右手挟一把雨伞,体现了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幅油画第一次展出时,介绍词是“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当时,安源矿工出身的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看过后,提出:油画的介绍词年代有误。在他的印象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为此,王耀南打电话给中办主任汪东兴,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

有一天吃过饭,毛主席正在和警卫员们聊天。汪东兴的秘书高长臣见毛主席的谈兴很浓,于是凑上前问道:“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在1920年吗?”毛主席想了想说,1920年我没有到过安源,记不清了,1921年这一次应该是对的。

就这样,油画的介绍词改为了“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全国各地大肆宣传这幅油画时,毛主席亲自进行了审查。毛主席对他在油画中,身穿长衫的形象提出异议,他说:“我在安源不是穿得长袍,而是短衣。”随后,毛主席笑着补充了一句:“神气像我!”

1969年9月,该油画被移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1980年7月,刘成华以该画系其个人创作为由,从中国革命博物馆将油画取走。1995年10月,该油画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公开拍卖,成交价为惊人的605万元。

这幅著名的油画,是在当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油画的落款极具时代特色:“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说起来,为何落款是“刘春华”,这中间有个小插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画作递交上去的时候,有关人员曾向刘成华确认过他的名字,不知是听错了,还是怎么样,把“刘成华”写成了“刘春华”。因为这幅画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刘成华后面干脆就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

这幅油画后来经历了三次官司,最终也不了了之了。遗憾的是,这幅画后来成了私人收藏,没有被更多的人看到,实在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