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携手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Palais Galliera, Fashion Museum of Paris, Paris Musées),于2024年7月12日至11月24日共同呈现《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展览。本次展览以全新视角,聚焦嘉柏丽尔·香奈儿创造的经典风格,展示了香奈儿女士自1910年代到1930年代的创作,以及1954年至1971年重回时尚界后的作品。

ELLE与本次展览策展人米伦·阿尔扎卢兹(Miren Arzalluz)、展陈设计师伊丽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一起,“遇见”嘉柏丽尔·香奈儿,来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个世纪上半叶是现代宣言迭起的年代。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旋涡派、达达、纯粹主义、超现实……在现代艺术与建筑飞速发展的时代舞台上,以前卫之名活跃的各路先锋向一切陈规旧习宣战,为“现代性”书写新的准则。与此同时,过盛的装饰风格正主导着西方女性时尚,嘉柏丽尔·香奈儿设计的服装以极简和精确的特质在高级定制服领域掀起了革命,解放了同时代女性的身体,最终形成一种时尚宣言

炙热的七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下文简称PSA)携手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Palais Galliera, Fashion Museum of Paris, Paris Musées),共同呈献并揭幕了《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展览。这是时尚设计师嘉柏丽尔·香奈儿在中国的首个作品回顾展。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是Miren Arzalluz,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馆长。如果有一种气质可以形容她,那应该是淡淡的、摩登的书卷气,正如后来她在采访中说的:“我是一个历史学者。”

Miren是西班牙人,曾在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主修历史。之后,她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比较政治学的硕士学位,并在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史的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时装史。而现在她生活在巴黎。这段漫长而奇妙的跨国求学和职业生涯经历令人惊讶并好奇。“我对自己非常坚定,非常自豪,但同时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Miren向我们解释道。

从历史到比较政治学,再转向时尚史,让她对“时尚”有着独到的理解。“我认为‘时尚’能反映一切,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包括时尚政治、时尚社会、时尚艺术或者时尚文化等各个面向。它既是自我构建的有力工具,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还是一个强大的经济行为体。我在时尚中找到了我喜欢的一切。”

在采访的过程里,Miren用“清醒”“勇气”和“自由”三个词概括描述她心中的香奈儿女士,经过这次展览,她也把这三个词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

ELLE: 本次展览是全球的第五站,在筹备整个展览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和惊喜是?

Miren: 在举办大型展览尤其是巡回展时,在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展览的卓越性,并清晰地传递展览主旨非常具有挑战性。时装展品的面料非常脆弱,因此每次展览需要考虑轮换不同的展品。本次展览在围绕香奈儿女士这样的人物和与之相对的期望时,就会多了一层挑战。最后是规模,要保持展品质量、展陈内容和场景设计之间的呼应,这一切都是挑战。这挑战同样也是一次机遇和冒险。当我有机会与新的博物馆和团队合作时,惊喜就会出现。新的合作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展览内容,让观众能以不同的方式欣赏展览。

ELLE: 展览的全名是《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你能分享一下这背后的思考吗?

Miren: 当我和联合策展人Véronique Belloir 在香奈儿的品牌传承部看到香奈儿女士于1916年设计的Jersey针织面料水手衫时,立刻被这件作品绝对极简的设计、结构、轻盈和永恒性所震惊。在我们看来,这就是“宣言”。我们可以感受到,在1910年代的背景中,香奈儿女士通过这件作品宣告了她在做什么,以及她在时尚中的立场。当她70多岁再次回到时尚界的时候,她仍然用创作彰显了属于她的立场和宣言。在展览逐渐成形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她的全部作品就是一个完整的时尚宣言,因为她总是将自己的定位与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区别开来。并且,我们用了“嘉柏丽尔·香奈儿”作为展览名称,而不是可可·香奈儿。展览聚焦的是这位时装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和她的创作,而不仅是她的传奇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奈儿于1916年设计的Jersey针织面料水手衫,展厅一:迈向全新的优雅

ELLE:那在你看来,本次展览想要传达的主旨是什么?

Miren: 香奈儿女士究竟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关于她的书籍或电影等已经不胜枚举,人们对小黑裙或斜纹软呢外套等也都耳熟能详。但我们的目的是梳理她作品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现实意义,并解释为什么她在今天依然如此重要,仍然具有相关性并适用于当代的时尚和文化。经年以来,香奈儿品牌通过不同的策展主题举办过不同的展览,但这是第一个从巴黎开始的关于香奈儿作品的展览,也是第一次在公共博物馆里举行的展览,虽与之前不同,却是互补的。

香奈儿标志性的斜纹软呢套装,以全新的新媒体方式呈现,展厅七:套装抑或自由的化身

ELLE:那在上海这一站,你如何让观众理解和感受这个主旨?

Miren: 我们和展陈设计师Elizabeth Diller 合作设计了这次展览,因为设计和主题不能分开。展陈设计必须同样传达出香奈儿女士希望通过其作品传达的简约与隽永的鲜明气质。在上海,我们第一次采用了新媒体手段来呈现更深度的细节,用一种灵动且自由的方式,来补充并完成对作品的诠释。

ELLE:这一次有特别为上海站挑选的作品吗?

Miren: 这次的展览中,包括一部分新增加的馆藏和一部分原有的但从未展出过的作品。我仅仅举一个例子:此前,我们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挑选了一批令人惊叹的作品准备在巴黎展出,但由于疫情这些作品从未到达巴黎,还有时装技术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作品,等等。它们都没能来到巴黎,而今天我们却奇迹般地有幸能在上海站展出!

ELLE:你刚才提到,香奈儿女士的创作是一个“宣言”,那么这种创作的美学语汇是什么?

Miren: 某些颜色,比如黑与白,或者某种材质,比如她对羽毛、刺绣和亮片的使用,都可以看成她创作中的美学语汇。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香奈儿女士从最初的1910年代开始就对设计有了非常清晰的构想。在后来的设计中,虽然她做了些许的变化,但始终忠于某些从一开始就遵从的原则,比如“行动自如”,比如“舒适性和实用性”,等等。她的设计理念有着一以贯之的连续性甚至是永恒性,这是魅力所在。

羽毛、刺绣和亮片的使用,都可以看成香奈儿创作中的美学语汇,展厅三:隐而不显的奢华

ELLE:香奈儿女士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Miren: 她有如此强烈而清晰的愿景,又如此地无所畏惧,敢于前往那些无人企及的地方,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清晰的认知。这种清醒、力量和自由,都转化到她的作品中。我想她在我心中已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是一个我永远都会回看的、能鼓舞我内心的女性。

ELLE:那你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时尚风格的?

Miren: 当我到了一定的年龄,对“自己是谁”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什么能够让我感到舒适?我相信一切都与感受有关,人需要回归根本。我喜欢那些带着“记忆”的衣服,珠宝也一样,比如,我会穿戴父母的衣服和首饰,我需要感受这些东西。

ELLE:对于女性业内人士,包括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等,她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Miren: 在香奈儿女士的时代,有许多杰出的女性从事时尚工作,但香奈儿是唯一敢于成为公众人物的女性。她以这种方式为女性夺得了公共话语权。她以设计师而非裁缝师的身份活跃在行业里,她精通技术,但她知道,一谈到女人和高级定制服,那就是拼手艺的工作,而不是拼头脑的工作,因为那个时代头脑是男人的,而手艺才是女人的。因此,我认为她非常强烈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念——我是一名设计师,我在创造自己的风格,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愿景。我认为即使在今天,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女性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当时是一样的。我想香奈儿女士的选择和人生一定会对当代的女性有所启发。

ELLE:作为一名女性,你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

Miren: 我认为是勇气。今天的女性,往往要有双倍的勇气才能推动事情的发展。勇气和毅力格外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涡轮大厅很大,展厅也很高。Elizabeth Diller(以下简称Liz)喜欢这座建筑,但它的体量与时尚、珠宝、香水等物件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她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截然不同的经历。作为《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展览继巴黎、墨尔本、东京、伦敦之后的第五站,PSA与众不同的空间特质和Liz的展陈设计,为其赋予了全新的视角和沉浸式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着展厅的长梯拾级而上,巴黎康朋街31号的巨幅黑白照片映入眼帘。随即,在大厅中垂挂的影像装置顷刻间就能夺走你的注意力。作为开篇序章,如何在第一时间向人们介绍这位时尚巨匠,Liz和策展人Miren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想把这个巨大的工业空间变成一个私密的场景,由此带领人们进入香奈儿的世界。”在Liz看来,巴黎康朋街31号是香奈儿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她人生有一半的时间待在那里,与模特、学者、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和客人在一起。“我想展示那些档案照片,她坐在沙发上,和朋友们一起,周围都是她的东西,再熟悉不过。”在二层大厅里,观众隐入巨大的黑暗中,前方幕布播放着历史照片和文本翻译,而后方远处则是策展人和时尚史专家的访谈影像。人们可以随意地坐在沙发上,面对“香奈儿的沙发”,慢慢了解她。前后布置的历史照片和访谈影像,彼此形成了一个循环和互动。年轻时的Liz就想成为一个电影制作人或是摄影师,影像的制作和展示始终是她职业生涯里重要的课题。她飞到巴黎,在那间举世闻名的公寓里,参与了取景工作,为一个真实的场景做了戏剧化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香奈儿巨幅画像开始的序厅部分

Liz在接到任务书后,便开始构思,做了一系列连续的概念设计,关于如何展示、规划动线,处理空间等。展览的二百余件作品来自加列拉宫、香奈儿品牌传承部及其他国际艺术机构馆藏与私人收藏,“它们极为敏感,需要严格地保护,与此同时,你需要通过一个既定的空间来呈现你的故事。如何让人们更接近香奈儿本人是我们要考量的。”在2023年,Liz已经为PSA做过“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的展陈设计,所以对空间的结构和布局已了然于心。而当展览在伦敦V&A博物馆举办时,正接手博物馆档案和存储空间重塑项目的Liz第一次见到了策展人Miren。“她带我在展厅逛了很久,解释了一切,我变得非常感兴趣。说实话,在此之前我知道香奈儿是一个超级偶像,但对她了解不多。”

为了保护脆弱的织物面料,整场展览弱化了光源的照射,精心布局不同展厅的设计与展陈。当聊到最喜欢的展厅空间时,我们不约而同地先提到了第二展厅中“小黑裙”的超现实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小黑裙就像是香奈儿的时尚语汇中最简单、最抽象的部分,对整个时尚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展示才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甚至让它超越现实?”Liz采用的方法是减少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的露出,制造一个让人无法真正感知空间深度的房间,圆柱形结构、强烈的白色照明和曲面结构打造了无影墙效果,空间的抽象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纯粹而又超现实的黑白世界。

香奈儿经典小黑裙系列,陈列在特别设计的弧形墙面前,展厅二:风格初现

展览内部以弱化光源的方式,突出了展品的魅力,同时也保护了珍贵的面料,展厅三:隐而不显的奢华

Liz在纽约总部的工作室做了很多实验,尝试了不同的制造技术,与中方的工作人员紧密合作,将展陈落地。在此期间,Liz一直在阅读有关香奈儿的书籍,试图更多地了解她,而团队员工在上海甚至待了一个月以监督施工和各种安装。由此,一切才变得完美。当问及Liz自己的时尚偏好和品位时,这位先锋多元、游走于不同领域的建筑师笑着说“我并不是所谓的时尚人士,习惯穿运动鞋、简单的衬衫和裤子”。但即使不是“时尚”之人,也不妨碍我们欣赏“时尚”并从中受益。就像Liz所言,“服装对身体、对行为乃至对意识的改变,是我从展览中挖掘到的最有意思的部分。”无论是时尚还是建筑,忠于自己的风格,为其带来范式的改变和注入新的含义,并始终保持与社会文化的紧密相连,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奈儿1960-61秋冬系列晚装连衣裙,丝质缎面,镀金金属,展厅九:重焕魅力

ELLE:香奈儿创造并推广了一种全新的优雅—基于自由的运动和休闲的姿态。而“动态”在DS+R事务所的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你对“动态”的理解是什么?

Liz:两者之间的共通点是灵活性。在香奈儿最早的作品中,面料和剪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灵活性。有趣的是,这种方式挑战了女性服饰传统。她打破了所谓的女性化、男性化的界限,在当时,这种灵活性和材料的巧妙运用在时尚界并不常见。而灵活性,也是当今建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文化的变化如此之快,如果你不能想象你所设计的建筑在第一个10年里会经历10次不同的功能变更,那么它就行不通了。在我看来,做一名建筑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建筑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成本很高。它不以“季”作为单位来衡量,而是以50年或100年为尺度。建筑师必须考虑持久的可循环性。因此,它们必须结实耐用,也能够被诠释和再解释。

ELLE:香奈儿在面料、剪裁轮廓和结构上的创新给人很多启发,你有哪些感触?

Liz:经典的小黑裙是整个展陈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我们在设计时,或必不可少地想到了它,以及它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微妙联系。那个年代,可能因为现代主义的情感表达被剥夺,才让时尚有了更多出口。与此同时,我认为建筑的微观世界之一就是结构,有时候就像织物的缝制方式。对我来说,思考两者并与之关联并不难。反过来也可以说,时尚具有一定的建筑性。

ELLE:无论是建筑、时装还是展览,它们为人带来的感受和体验都至关重要,好的展陈设计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Liz:我们的工作涉及表演、装置、多媒体项目,还有建筑和城市规划、公园设计、社会性项目等等。不同项目以不同的方式推动,而我特别想保持它们的异质性,媒介不应该成为创作的“阻碍”。对于展览,尤其是历史相关的展览,真正有趣的是研究。深入了解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在学习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些真正有趣的东西。因为有很多历史档案和物件,这样的设计需要一种非常亲密的创造空间的方式,而最亲密的部分便是你的眼睛和物品之间的连接。这真的令人兴奋,就像观看行为,展品会挂在墙上吗?需要底座吗?你打破了所有的规则吗?对我来说,这涉及到博物馆的文脉问题,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设计一个“二级建筑”的能力,以及在策展人的故事中创作空间故事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它本身的解释去理解呈现,需要在感知层面带来超越常规的体验。

ELLE:在你看来,什么是好的设计?

Liz:无论建筑还是时尚,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就是一篇论文,必须有一个观点。它可能不是那么好看,也不是那么出色,但它完全改变了范式本身或为其所在的领域和学科文化增添了色彩。我认为建筑也是如此,当你改变范式,改变某物的含义时,你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项目。同时,这种改变总是与社会紧密相关。这不仅仅是纯粹的美观或形状设计,而是一种智力上的努力和创新。

ELLE:给年轻一代分享一些人生建议。

Liz:与其一遍又一遍地做你熟悉的事情,不如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最好的工作来自那些你暂时还不能完全胜任的事情。学会承担风险,学习新的事物,然后尽其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初,巴黎。嘉柏丽尔·香奈儿与毕加索正在商议俄国芭蕾舞大师迪亚吉列夫的新芭蕾舞剧《蓝色列车》。毕加索为此设计了巨幅的幕布,香奈儿女士则设计了戏服。当时,在迪亚吉列夫的身边围绕着最重要的音乐家、舞蹈家和艺术家,彼此之间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而迪亚吉列夫的事业起步是一本叫做《艺术世界》的杂志,他把编辑部分为美术编辑室、音乐编辑室、文学编辑室等。他的实践被称为“跨学科策展实践的典范”。

2009年及之后的10年间,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的龚彦开始担任中国当代艺术杂志《艺术世界》的主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本刊物是文艺青年的大本营,拥有某种泛文化视野,甚至带着前卫与些许摇滚气质。2013年起,龚彦担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简称PSA)馆长,至今已跨入第二个1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LLE很多次想要采访这位女馆长,她个子不高,眼神犀利,在和她共事的年轻人的描述中龚馆长是个特别有趣、特别带劲的人。某种程度上说,她“掌握”着沪上艺术圈的第一“厂牌”。这座由老电厂改建成的大型美术馆毫无疑问是近二十年里上海的新地标,矗立在浦江边的高大烟囱,冒出的不再是生产建设的股股浓烟,而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滚滚洪流。

“当代艺术是个中转站,它连接着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原始艺术和未来的发展。”龚彦说,“当代艺术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和答案,我认为重要的是去体会,去共同创造。”

2024年的夏天《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展览在PSA启幕,是作为时尚设计师的嘉柏丽尔·香奈儿在中国的首个作品回顾展。展厅选择在美术馆的二楼,熟悉的人都知道这里是PSA的核心,常年是双年展以及各位重量级艺术家回顾展的核心区域。去年,在同样的展厅里举办了“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展览。“这次是我们对《摩登巴黎》的再聚焦,进而在一位很特别的女性身上放大。直到今天,无论是香奈儿女士的设计还是品牌精神,都对许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持续性’中,我们看到‘现代性’的延展。”龚彦说道。

展厅八:装饰礼赞&创作之源

她希望当不同年纪和文化背景的人走进展览时,都能够被拉进香奈儿女士的时代,以及真切地感受到她为彼时的时代女性所做的创造,并且被这些深深地打动,给此时此地的年轻女性们带来某种荡涤心灵的影响——我们今天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正如龚彦所理解的那样,“宣言”不是发生在那一刻,宣言必须对今天和未来有所影响,它才能真正地成立。这也正像是她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展厅九:重焕魅力

我们未曾得知,当年香奈儿女士是否曾经翻阅过迪亚吉列夫主编的《艺术世界》。但当她的创作,在历经了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沿革之后,在PSA里仍然散发出一种自信而隽永的光芒之时,一定是经过了龚彦审慎的观察和思考,她的眼光和视野来自她的艺术世界,她的实践也与之不谋而合地带着“跨学科”的印记吧。

ELLE:这些年来PSA做了很多不同项目,比如上海双年展、青策计划等。在你心中最难忘的项目或展览是哪个?

龚彦:每一个都很独特!我们整个团队就46人,所有人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每一个展览中,完全是凭着一份爱,努力去实现艺术家的每一个心愿。我们曾经为了蔡国强的展览在现场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注入了10吨墨汁。也为了李山的展览在馆外种水稻,最后真的完成了一株雌雄同体的玉米。每一个展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并不只是3个月的事情,而会伴随经历过的人更长的时光。

ELLE:PSA很好地体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中的艺术家并非如雷贯耳或者自带流量,请问在选择这些艺术家或策划项目时,PSA最看重的特质是什么?

龚彦:我们有种“紧迫性”。一些艺术家或者设计师们观察到的或者他们的艺术语汇在今天是独特的,并且很紧迫地回应着当下的问题。比如,上一届双年展主题“水体”在2020年之前就被定下来。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万物的一种方式,但在特殊时期,一切是被切断的,那我们如何重新互联,它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非常具有隐喻性的象征。当时过境迁之后,大家都在反思我们到底从哪儿来,未来的交流形式将会如何。

ELLE:你认为一个理想中的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是什么?

龚彦:不断的反思和创造力。到了新的10年,我们有了一些被大家认可以后而产生的压力,如何克服这种“恐惧”,并始终保持当年最初的动力?我的答案就是不断地去发现,去尝试,挑战自己,然后也给艺术家们更多的挑战,当然也要给他们更多的爱。同时我们仍然保持轻盈的运营结构去运作一件大事儿,保持自身的革命性或者说是战斗力。

ELLE:这次和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馆长Miren Arzalluz以及展陈设计师Elizabeth Diller在合作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龚彦:Liz是处于建筑师和艺术家之间的角色。对她来说,香奈儿的每件服饰不是道具,而是时代密码。她用建筑师的独特方式,把这些时尚密码重新编辑后再呈现,因此她设计了很多细节以及若隐若现的观看方式,也兼顾到场馆本身的特质,比如我们和香奈儿女士一样都热爱“直线条”,这些元素都是非常现代性的。PSA是一个工业建筑,风格极简且冷峻,而法国时尚则是一种相对炙热的东西,这时就需要依靠策展人Miren Arzalluz作为时尚史学者的品质,她如何挑选这些作品,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叙事。我相信她是带着对整个空间的理解和想象去挑选展品的。

ELLE:你对香奈儿女士是否有新的认识?

龚彦:她的一生为了创造而生,也因此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不去依附,坚持去创造,无论成败。她这种不羁又不懈的精神很激励我。展览开场选取的肖像照非常朴素,她拿着一支铅笔,好像正准备要起笔,处于思考中,这个状态特别打动我。在结尾的时候,有一张她在自己寓所里的照片,当时她戴着帽子抬着头,眼睛不知道望向哪里,有一种不舍又有一种坚持。

ELLE:如果现在有机会和香奈儿女士对话,你会想说什么?

龚彦:我们是否能再疯狂一点?

ELLE:是指在创作中的“疯狂”?

龚彦:对,也包括对自我的解放。

ELLE:现在艺术圈内的女性从业者,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等,面临了一些什么样的挑战或者困难呢?

龚彦:保持自我是特别难的。因为这个时代追求加速度,我们需要很快在短时间内被看到。一个理念要成熟,甚至一种艺术语言要快速地成熟,有非常多的技术可以给艺术家创造一种假象。所以需要有非常清醒的头脑以及对世界真正的认知,而不只是对周遭突发事件的表象认识,那不足以让艺术家看清整个世界的走向。同时不单往未来看,去学习历史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天,真正要创造一件东西其实非常困难。

ELLE:作为一个馆长,对你而言,工作意味着什么?

龚彦:生活啊,不是生计!我的生活和工作完全融合在一起,无法分开。

ELLE:当你把工作当成了生活,最享受的又是什么?

龚彦:当我和团队的一些奇怪的想法能够被实现的时候;看到艺术家很惊讶的眼光的时候,因为我们团队竟然实现了他一直想但是不敢实现的事情。今天在上海,展览的布展水平和施工能力等都可以做到全球最好,但关键是怎样能刺激到一个艺术家,让他比你更疯狂。只有这样,我觉得这个“电厂”才真正地在发电,它甚至可以成为“核电厂”。

ELLE:这些年来,你比较相信或者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龚彦: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相信那件事是光明的,那你追求的道路也是光明的。

ELLE:身为女性,最让你骄傲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年龄?

龚彦:我在做喜欢的事,并愿为之而工作一生,这绝对是一种幸运。我不知道幸运能不能转化为骄傲,我觉得没什么可骄傲的,也不能骄傲哈哈。至于年纪,来自周围的声音会提醒我这件事情,比如体力不如从前啦。这让我明白这件事情是不可逆的,所以要抓紧时间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抓紧分分秒秒。同时我知道了取舍,做那些重要的事,生命是一个选择。

ELLE:说起选择,不考虑任何外在限制,你会想送给自己什么礼物?

龚彦:我想再回到第一次渴望创作的那个年龄阶段,想突破自我的那个阶段。

监制:VIVIANE GAO

摄影:王儒洁 (Elizabeth Diller、龚彦)

采访/撰文:YUCHEN(MIREN ARZALLUZ、龚彦)、SINCE(ELIZABETH DILLER)

编辑:SHERRY

设计:ZHAO WEI

翻译/助理:毕欣然、NICOLE

微信设计:Mika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