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情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1949年,新中国的曙光刚刚显现,萧家福的命运却被卷入风雨之中。那年秋天,他被迫离开了故土,走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台湾。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一段心灵上的漂泊。
2018年10月18日,萧家福在子女的陪伴下,终于回到他曾经离别的地方。踏上熟悉的土地,他却被眼前的高楼大厦和五光十色的霓虹所震撼。
“你们咋子骗我哟?这不还是台北吗?”萧家福的声音颤抖中带着难以置信。
机场的喧嚣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他的目光在现代化的城市景象中游离,心中满是困惑和惊诧.......
萧家福,出生于重庆巴县鱼洞仁厚乡,他是家中的长子,下有三弟一妹。年少的萧家福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然而,命运的风云突变,让他在16岁那年被国民党强行征召。那时,抗日战争已近尾声,国民政府在战后纷纷向台湾撤退,掀起了波澜壮阔的60万军民大迁徙。
随军到达台湾的萧家福,虽然在异乡扎根,但内心却始终无法忘怀故乡的风光。在台湾的日子里,他成了“眷村外乡人”中的一员。
已经逾四十的萧家福虽然在台湾组建了家庭,事业有成,但他的心始终未曾离开过大陆。他报考了将被派往金门的装甲部队,只为在工作之余能够一瞥大陆的风光。
1987年,台湾政府首次开放大陆探亲政策,这扇关闭已久的门终于被打开。萧家福在大陆的亲人们早已无比思念他,于是委托一位从台湾回来的三姑婆的女婿,打听他的消息。这位女婿带着萧家人的托付,回到台湾后在报纸上发布寻人广告。广告刊登后过了许久,迟迟没有回音。
而那时,萧家福也处在人生的低谷期,不仅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还要独自照顾年幼的三子两女。在经济困顿的日子里,他的妻子选择离开,留下萧家福和孩子们在贫困的眷村中艰难度日。
以至于,女儿萧慧蓉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时,言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佩:“爸爸尽管已经拼尽全力挣钱,但妈妈还是决心离开了我们,并且把大部分钱都带走了。”面对这样的困境,萧家福不仅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还背负着六十多万台币的房贷,这使得他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打听家人的消息。
尽管如此,萧家福从未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诲。他常常用带着重庆口音的方言告诫孩子们:“你们虽然出生在台湾,但你们永远是重庆人。按照萧家的字辈,你们是‘邦’字辈,那才是你们真正的家。”在萧家福的家中,父母的牌位始终被供奉,每天都要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为维持家庭生计,萧家福选择去钢铁厂工作,辛苦数十年,直到76岁才得以退休。然而,长期的辛劳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他失去一条腿,这使得他的“回家”梦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退休后的萧家福,时常在儿女面前怀念起重庆的少年时光。他讲述着自己如何在煤矿中挑煤、如何制作草鞋、以及如何在田里种包谷的日子,那些艰辛的劳动,经过岁月的洗礼,仿佛成了一段美丽的回忆。
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萧家子女的心。他们看到,尽管萧家福已经年迈且身体每况愈下,但那段青春岁月依然在他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明白,父亲终其一生的梦想就是能重回故土,回到他记忆中的重庆。
经过一番商议,子女们决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要实现父亲的愿望,为他圆梦。
由于萧家福年事已高,他对过去的记忆逐渐模糊,甚至连家中有几个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名字都难以回忆起来。唯一能清楚记得的是,他曾经生活在巴县鱼洞仁厚乡的那些年华。
为了尽快找到萧家福的老家亲人,他的子女决定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他们通过今日头条的寻人栏目发布了寻亲信息,期望能够找到与萧家福相关的亲属。在记者的帮助下,他们逐村寻访,终于在巴县找到了萧家福的表弟刘荣勇。通过刘荣勇,他们联系上了萧家福的侄子萧邦华。
在与亲人的交谈中,萧家福的子女才了解到,萧家福的兄弟姐妹一共有五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萧家福的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已经因病去世,如今只有萧家福这个大哥还在世。
这一消息让萧慧蓉深感痛心:“我们找得太晚了,实在是太晚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向爸爸报告这些情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