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你们见过立体剪纸吗?”8月7日,阵阵微风吹拂着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卡子湾街道育林社区那棵老榆树,树木掩映的社区图书馆内,拿着剪刀的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林贵福一脸笑意,围坐在周边的是一张张稚嫩而又专注的面孔。

不一会儿,剪刀落下,林贵福的手渐渐摊开,一只立体的天鹅稳稳落在桌上,孩子们发出阵阵感叹:“太有趣了,就像变魔术一样!”

进校园、社区、企业、单位,每当听到这样的赞叹,林贵福总会想起甘肃省平凉市的那间窑洞和儿时被母亲的剪纸手艺所折服的自己。

“那时候家里穷,但每到快过年时,母亲总会找来几张红纸,坐在炕上剪窗花。”窑洞的窗棂上,那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和生机盎然的花朵,成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林贵福对春节的所有美好向往。

于是,作业本只要有空白处,林贵福就会学着母亲的样子画图样。看到母亲用完的边角料,他就悄悄拿起剪刀,有模有样地学着剪。

终于,在母亲细心指导下,9岁的林贵福完成了第一个剪纸作品,一只小兔子。从此,他便爱上了剪纸,每天写完作业,就琢磨新花样。

初中毕业后,林贵福参军来到新疆,没想到作为爱好的剪纸,又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我剪了一只大公鸡,贴在床头,被部队宣传干事看到了,他鼓励我在‘八一’建军节那天,办一个自己的剪纸展。”林贵福说。

就这样,林贵福的上百幅窗花,被贴在了部队机关大楼一楼的展板上,过往的战友都在问:“这是哪个女兵剪的,像真的一样!”

得知这些作品出自林贵福之手,惊叹声一片:“五大三粗,能干这细活?”

从此,林贵福的身边,出现了很多拜师学艺的姑娘、小伙。

1993年,退役后的林贵福成立了自己的剪纸艺术工作室。但因当时大众对剪纸技艺的认知度并不高,培训班最多时只有六七个孩子,头几年工作室几乎入不敷出,但林贵福仍在坚持。

一次偶然的机会,已经成为自治区文联民间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的林贵福受到邀请,去高校给留学生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讲课。他意识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留学生会把中国的非遗带回自己的国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许会站在孔子学院讲台上讲述非遗。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坚持是有意义的。”林贵福说。

获批乌鲁木齐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10万元资金支持;参加中国剪纸艺术节;参加深圳文博会;被评为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林贵福和他的剪纸技艺,频繁出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向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展示中国非遗的魅力。

作为校外辅导员,除了每周定期到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第68中学参加社团活动,林贵福每年参加学校不定期组织的文化活动达20余场;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企事业单位也时常邀请他前去做非遗展示;他的工作室,已成为上班族闲暇时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好去处。

为让剪纸技艺跟上时代的脚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一向爱琢磨的林贵福借助自己的审美天赋和初中时学习素描积累的造型能力,在创作的路上不断探索,不仅将人物形象、服饰纹样等融入剪纸,还通过改良剪纸技法,套色、染色等,实现了剪纸技艺的三维立体表现方式,他创作的《猎鹰》《十二木卡姆》《新疆处处赛江南》等作品,先后在全国剪纸大赛上斩获大奖。同时,林贵福还将剪纸技艺与时下的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相结合,不断拓宽剪纸技艺的内涵和传播渠道。

在林贵福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湖南路安居一期附近的剪纸艺术工作室,惟妙惟肖的塔吉克族少女出现在精致的扇面上;栩栩如生的花中四君子拔节生长的旺盛生命力扑面而来……在这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有一幅用桑皮纸做出的龟兹石窟壁画剪纸作品,是林贵福最近的心爱之作。

“当桑皮纸制作技艺遇到剪纸技艺,两种非遗必将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非遗能越来越‘年轻’,走进千家万户,世代流传下去。”林贵福说。(赵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