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欲汝为台湾人,尤不欲汝为一平凡之人……”
很难想象,这话是撰写了台湾第一部通史、被称为“台湾太史公”的史学家连横对自己的儿子连震东说的。
两岸家书
覆巢之下
台南连家,祖上自康熙年间入台,传到连横已是第七世。如果没有那场巨变,他本可以安心做一个学者。
1895年,甲午战败后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军从北往南,一路进占台南,连家祖宅马兵营被日本人以一块银元的羞辱性价格强行征用,然而,更屈辱的还在后面。
日本殖民台湾之初就下令,以1897年为限,到时候还居住在本地的台湾人,都要归入日本籍,不再是中国人。这是一生执着为台湾写史的连横绝对无法接受的。1914年2月,北上大陆游历后,他在北京向民国政府提出申请,更改国籍,做回中国人!
备注:连横,字雅堂
不屈的抗争
“武装战争打了20年,文化抗日又进行了10年。武装抗日整个过程,有人统计牺牲20万,但个人认为是20万到30万之间。”
——台湾史作家 杨渡
一边是残酷的武力镇压,一边是不让保留中国籍、不让说中国话、不让写中国字的文化压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台湾年轻人,已经离中国越来越远。因此,回台湾后,连横随即投入文化抗日的斗争。
1919年,连横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台湾通史》,这也是台湾的第一部通史。全书用文言文写作,记述了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一千二百余年间台湾的历史变迁。书籍出版后,他在有“台湾孙中山”之称的反殖民运动领袖蒋渭水邀请下,开始了通史的演讲,并坚持使用闽南话这个纯正的中国方言。
学生、职员、商贩,甚至人力车夫,每次都将演讲场所台湾文化协会挤得满满当当,全然不顾日本人的恐吓和阻挠。连横,和无数文化斗士、普通民众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守护台湾中华文脉的星火。
时间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台湾进步青年张我军的《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点燃了台湾新文化运动的烈火。日本总督府迅速开始镇压和反扑,抗日志士蔡培火、蒋渭水等被捕入狱。在法庭上,蒋渭水毫不畏惧地大声喊出:
“台湾人,明白的就是中华民族,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台湾史作家 杨渡
两岸家书
希望的微光
台湾抗日的希望到底在哪里?连横将目光投向了大陆。
1931年,独子连震东在父亲的嘱咐与母亲的不舍之下,收拾行李渡海北上。在北京,他认识了很多和他一样的“北漂”台湾青年和家庭,比如童年时期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
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许多台湾人和大陆同胞一样投身抗日前线,甚至付出了生命,这其中就有林海音的小叔叔林炳文。林海音的父亲也在接回弟弟遗骨的途中,因劳累过度去世。
此时,千里之外的台湾,历史上最黑暗的“皇民化”时代开始了。报纸上的中文栏目全部消失,中国姓氏被要求改为日本姓氏,祖宗牌位被封禁,代之以日式神社。面对家乡亲友回家的呼唤,悲痛的林海音毅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现在是失去了故乡,但是回到故乡,我们便失去了祖国,想来想去,还是宁可失去故乡,让可爱的故乡埋在我的心底,却不要做一个无国籍的孩子。”
晚年的连横也决定带着妻子离开台湾,定居大陆,并最终病逝在上海。逝世前,他嘱咐儿子:
“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
1936年8月,连震东的儿子在西安降生,遵照连横的遗言,取名——连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宣布对日作战,《马关条约》被废止,台湾终于从法理上回归祖国。虽然彼时距离台湾光复还有八年,但连横早已在《台湾通史》中,留下了对后世的期许:
“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若涉深渊,弥自儆惕。婆娑之洋,美丽之岛,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实式凭之!”
六集人文纪录片
《两岸家书》第二集
迢遥漫漫回家路
来源:东南卫视、海博TV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