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所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是三伏天,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是在三九天。
三伏天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末伏是三伏天中最后的10天,而民间一些地区,古人们通过观察总结,把末伏的天气和当年冬天雨雪以及冷暖联系到了一起(并且还有一些农谚)。
换句话说,通过末伏期间的天气情况,可以预测当年冬天雨雪的多少,以及气温的冷暖。虽然从如今科学的角度来说,该预测可能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了。不过,既然有这样的说法,笔者建议大家可以了解借鉴。
那么,有朋友会问了,今年冬天雨雪多不多?是冷是暖?本篇内容,笔者就结合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个问题。
“末伏雨水多,冬天雨雪少”
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很好解释,如果末伏期间雨水比较多的话,那么当年冬天的雨雪天气就会少一些。
从气候特点上来说,末伏在立秋之后,是夏季向秋季过渡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大气环流、海洋温度、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影响着降水模式。
如果末伏期间雨水较多,可能意味着该年夏季季风活动较为强盛,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汽交换更为频繁,进而影响当年冬天的气候特征。
“末伏多酷热,冬天多雨雪”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末伏期间炎热酷暑的天气比较多,那么当年冬天的雨雪天气相对就会多一些。
换句话说,如果末伏这10天内,一直持续晴朗的高温天气,那么到了冬天时,降雨降雪天气相对较多。而冬天温度本来就低,如果再遇到雨雪天气,温度只会更低。
“末伏热不透,冬天暖烘烘”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末伏期间不是很炎热,温度已经变得凉爽了,那么到了当年冬天时,相对不会那么寒冷,或者寒冷天气不会特别多,人们感到相对暖和一些。
从雨雪的角度来说,末伏还处于三伏天的时间内,温度还比较炎热,“热不透”则代表着降雨天气多一些。而“暖烘烘”预示着冬天温度相对较暖,那么雨雪天气相对就少一些。
结合上述3句农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当末伏期间降雨天气较多时,则预示着当年冬天雨雪天气就少一些,温度相对也会暖和一些。
相反,当末伏期间的降雨天气相对较少,温度依然很炎热的话,则预示着当年冬天雨雪天气也会多一些,人们则会感到更冷一些。
从人们日常生活一些感官上来说,多数朋友更希望冬天不要那么寒冷,适当暖和一些为宜,那么就需要末伏期间的降雨天气要增多。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希望末伏期间降雨,有助于缓解田间出现的部分干旱,尤其是进入8月份以后,或者从7月中下旬开始,当地就无有效降雨的地块,在末伏期间降雨,有助于后期更好的生长。
比如末伏以后,夏玉米将要进入开花抽穗以及灌浆的关键时期,花生进入下针期和结荚期,大豆进入结荚鼓粒期。
在这些生育期内,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势必会影响产量和品质,如果土壤墒情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则有助于高产。
以玉米来说,当玉米进入关键期后,如果水分不足,容易形成秃尖、缺粒,玉米籽粒也不饱满,千粒重下降,进而形成减产。
另外一方面,冬天相对没有那么寒冷的情况下,冬季作物发生冻害的几率也会减小。
以冬小麦来说,冬季期间,冬小麦处于苗期、越冬期,由于地块的肥沃度、播种质量等问题,有些小麦苗长势弱一些,遇到寒冷的冬季时,就容易发生冻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大面积死苗,影响产量。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性,如果末伏期间出现了连阴雨天气,田间形成了积水,也会起到反作用,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综合上述内容来回答,今年冬天雨雪多不多?按照农谚的说法,如果末伏这10天内,降雨多的话,冬天雨雪就少。而降雨少的话,或者无降雨的话,冬天雨雪相对会多一些。
对此,你怎么看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