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版《红小兵》杂志1971年第16期刊登了一首儿童诗歌《在泥塑“收租院”里》,作者署名钟高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搀着我的手,

往泥塑“收租院”里走。

“收租院”里有个女孩子,

也紧紧拉着她妈妈的手。

她的年纪和我差不多,

可她却长得那么瘦,

穿着破烂衣裤赤着脚,

流干了眼泪哭哑了喉。

她的妈妈交不起租,

地主逼她妈妈去做马牛;

女孩子不愿离开妈妈呀,

她死死拉住妈妈的手·

我含着眼泪问妈妈:

“这事发生在啥时候?

这个女孩子现在在哪里?

我一定要替她去报仇!”

妈妈猛地握紧我的手:

“这种事情旧社会到处有,

你妈妈也这个女孩子,

过去有多少苦和仇!”

“孩子,‘收租院’是活地狱,

你要把阶级仇恨记心头,

世界上还有多少孩子在受苦,

还有多少妈妈在做马牛!”

听了妈妈的话,

我捏紧小拳头,

为了砸烂一切“收租院”,

我要一辈子勇敢战斗!

这首诗非常令人震撼,这固然与内容有关,但不能不说它在技巧上也无懈可击。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这首诗押韵。

因为押韵,仿佛这首诗天生就存在着,作者不过是像凿击和氏璧一样,把它的诗的内核从一块看似平常的石块中开掘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诗歌的押韵为什么能够给人一种震撼的原因。

整首诗,跳跃在两个两个平行时空中,实现了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比对与共鸣,因此,诗歌虽然不长,但内容却相当的辽阔而深远。

因为诗歌具有如此特征,立刻被教材看中,收入文革期间的各自为政的各种教材中。

1972年1月出版的《北京市小学课本:语文第5册》中就收入这篇课文。这是三年级上学期使用的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插图上看,可以说是把《红小兵》杂志上的插图原封不动地进行了移植。

紧接着,1973年7月出版的《上海市小学课本: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也收入了这篇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材中的插图,也是对《红小兵》杂志上的原插图依样画葫芦。

一直到1978年,在《山东省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5册》中还保留着这一篇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79年后,人教版的统一教材问世,各省市各自为政编写教材的历史终结,这一篇课文才退出教科书。

这样,从1971年问世,到1979年退出教科书,《在泥塑“收租院”里》一诗在教材里存在了至少八年的时间,它的影响可谓相当巨大。

我们在杨华著的《旋转在石磨上的岁月》(敦煌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版)中可以看到当年的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深刻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记忆犹新的是一篇名为《在泥塑“收租院”里》的课文:“妈妈拉着我的手,往泥塑‘收租院’里走。‘收租院’里有个女孩子,也紧紧拉着她妈妈的手……”插图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大娘,背着一个孩子,身旁拉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还有一篇是《我要读书》,写高玉宝的故事,其中的插图是穿着马甲的地主儿子,手执皮鞭,正在抽打倒在地上的高玉宝,旁边是高玉宝放牧的小猪。这两篇课文成了我三十多年的牵挂,经过了苦苦的找寻,我终于在2001年找到了有《在泥塑“收租院”里》的那一本课本,那是我在兰州城隍庙花五元钱买的,现在是我的珍爱。——

而在“上海市徐汇区工人文化宫工人业余写作组编”的《诗歌选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10月版)中,对此诗还有一段评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没有介绍泥塑“收租院”的全貌,只是通过女孩子全神贯注在一个塑象上的情景展开描写,深刻的阶级教育、鲜明的新旧社会对比,就在这样的描写中体现出来了。这样写,不仅开掘得深,而且符合儿童诗的特点。

说到“炼字”,常常有人把它误解为堆砌华丽的词藻,其实,即使是最平常的字,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常常能焕发出光彩。诗中有这样一句:“‘收租院’里有个女孩子,也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其中的“也”字,就凝聚着强烈的感受,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这泥塑的小姑娘和我多么相似呵,高矮相仿,都有一个亲爱的妈妈,可是为什么她长得那么瘦?穿得那么破?而且马上要和妈妈骨肉分离呢?………这样就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人民出版社1971年9月版出版的诗歌合集《向着太阳歌唱》中,这首诗被改名为《妈妈搀着我的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钟高渊的身份是怎样的呢?

我们《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第2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中,可以看到对作者的一个详细的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高渊,曾用笔名竹呤、晨钟、肖晨、纪洁、任然、白丁等。祖籍广东新会,1946年11月1日出生于杭州,大学文化。现任《西湖》文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系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理事,杭州市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浙江文学学会会员,浙江音协会员,杭州影视协会理事。

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1963年上高二时,其作文《接表姐》入选《浙江省高中学生作文选》,激起了创作热情,开始向报刊投稿。1965年参加教育工作,他出于强烈的责任感,结合教学需要,为孩子们写了大量的诗歌、故事及演唱材料,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有的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跳橡皮筋儿歌《一朵花儿红又红》、儿童诗《在泥塑“收租院”里》《妈妈,你再说一遍》、《老师的白发》等,成为他初涉儿童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多次获奖、入选多种儿童文学选集及小学课本或大学《写作》教材。他创作的一些歌词,被谱曲后广为流传,如《小小银球传友谊》《少年运动员进行曲》、《我们怀念台湾小朋友》、《西湖花儿开》等,曾在全国产生影响,并被灌制唱片,向海外播放。

1972年,他调入少年宫分管文艺创作,参与创办少儿文艺刊物《红星》曾应出版部门之约,编选过书籍,开始了编辑生涯。

1977年调入《西湖)编辑部,任编辑、编辑室主任。1982年春至1984年春在北京中国作协文讲所(七期)编辑评论班学习。1984年9月起任《西湖》第一副主编,1986年9月任主编。这时期他的代表作有诗歌《爱》(获1985年浙江省《理想之舟》诗会一等奖)《这样的孩子一定很少》、《看韩美林的小动物画》等被选入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新时期儿童诗选》《碑》被选入《中国现代千家诗》《月亮·星星》、《西湖象什儿》、《迎春花》、《小睡莲》《看花朵)等数十首分别被选入《百家诗选》《中国新童谣选)、《儿歌三百首》、《中国新儿歌大系)等选本,其中《路上躺块大石头》、《这样的孩子一定很少》、《爱》等被选入小学补充教材。已出版的集子有:散文集《冬冬游西湖》(获(可爱的祖国》丛书优秀作品奖)、儿童诗集《西湖孩子的歌》(获杭州文学奖)、系列童话《白猫警长》等。

近年来,除儿童文学、诗歌、评论外,他还致力于小说和影视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传奇小说《金台奇侠传》(与人合作,并改编拍摄成10集电视连续剧)、儿童电视剧《我的同桌是台北》、儿童电视连续剧《还有一支春天的歌》(获1992年全国“飞天奖”二等奖)。

他主编、编写或责编出版的文学专集多种,主要有《西湖的传说》、《丛林中的湖》、《岁月无言》、《多彩的世界》等。——

钟高渊创作的诗歌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非常讲究押韵,而这种押韵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刻舟求剑,而是相当的自然而顺畅,看起来非常舒服,应该说作者还是驾轻就熟地掌握了儿童诗的写作技巧。

虽然《在泥塑“收租院”里》一诗在教材中存活的时间仅仅八年左右,便因为内容的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被清出教材,但从纯粹的技术层面来说,它的叙事技巧与用韵风格还是相当的富有启迪价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革后编写的各类教科书中,诗歌已经作了大幅度削减,而现在看来,能够一直留存在教科书里的儿童诗,多是科学诗,如《植物妈妈办法多》《要是在野外迷了路》这样的诗歌青春永驻,也相当的引人入胜,而这些科学诗相当能讨得学生们的喜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诗歌注重押韵带来的震撼力的特质,征服了学生们。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目前教材中的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诗歌《植物妈妈办法多》《要是在野外迷了路》,再来读一读《在泥塑“收租院”里》,这首诗中的强烈的节奏感与情绪化,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首诗中蕴含的情感饱满程度与爱憎纯净烈度达到什么样的巅峰状态,而这种诗歌正烙印着特定的时代场景的呼声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