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越骑校尉

字数:3572,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长久统治的大一统王朝,汉帝国在制度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汉承秦制,西汉大量吸收了秦代的制度设计,并在实践中做出了自己的发展。提到西汉中央军,北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或者说北军成为了西汉中央军的代名词。而构成现代军衔名称的校尉一词就形成于其中。本文就来说说,汉代校尉的故事。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祀是对一个政权统治制度、法理和思想上的概括,戎一个政权维系统治的武力。对一个古代国家而言,需要维持数个重兵集团,实现对其疆土的实际控制。

从驻屯区域来看,可将划分为中央重兵集团与各要地重兵集团。封建统治者为了预防地方势力过于强大,会弱化或拆分一些驻屯在地方的重兵集团,并极力加强中央重兵集团的实力。

然而,加强中央重兵集团也会带来新的威胁:中央军的统帅若其兵权过大,生出异心又当如何?皇帝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来限制中央军指挥官能够直接统领的兵员规模与职权;分出各个系统,辅以垂直管理的模式来保障军队能够掌握在封建帝王手中。

▲汉长安城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长安城遗址

北军中尉,汉武帝时改称为执金吾,是西汉北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同时也是整个长安城中大领兵最多的人。

《汉仪官》载:“执金吾车驾出,从六百骑,走六千二百人也。”如此多的兵力,从法理上似乎又能掌控宫廷室卫以外的所有军事力量,这样的重臣,完全可以威胁皇帝的人身安全,有必要对其分权以制之。

汉代军制最大的固定编制单位为部,部的指挥官为校尉,北军之中,执金吾之下,各领兵校尉也是重要的实力派。若皇帝能绕过执金吾,直接控制各领兵校尉,既能分执金吾之权,又能更加稳固地控制北军。

因此,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在北军之中设立一些独立听命于皇帝本人的领兵校尉,分执金吾卫戍长安之权,并掌握一部分最精锐部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综合西汉前期历史来看,中尉的职权一直是被削弱的:原本关中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即内史郡,之后被划分为左右内史两个部分,关中地区的地方武装被划分为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以及京府都尉三部来统辖,这些地方部队原本统一属于中尉管辖。

汉武帝又逐步分中尉所掌北军之权,将其改为执金吾,事实上的军权是皇帝通过监北军使者来掌握。北军使者在无皇帝命令的情况下,也无法调动其监管的北军,或者说,北军使者与领兵校尉之间相互监督以保证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汉武帝在位期间,在北军中新设立了八校尉,各领精兵千人上下。西汉时期,北军的总兵力数字已不可考,推测应有数万之众。因此,北军八校尉部和西汉北军不能划等号,而是皇帝能够直接指挥调动的力量,是皇帝本人加强自身对中央控制力量的重要凭据之一。

事实上,汉武帝新设立的校尉之职并非只有八位,还另有司隶校尉与城门校尉。司隶校尉主管事务与军事关系并不大,这里不再进行分析。城门校尉主管守卫长安城12门的卫兵。这一职务对于长安城的治安与政局稳定至关重要,城门校尉及其从属不会轻易离开职守。

▲图片:西汉骑兵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西汉骑兵俑

领兵的八名校尉分别是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和虎贲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屯兵,长水校尉掌长安城西北郊长水、宣曲二乡的匈奴骑兵,胡骑校尉掌驻扎池阳的匈奴骑兵,屯骑校尉之下为中原士兵组成的骑兵,射声校尉部下为弓弩手,虎贲校尉之下为战车部队,关于越骑校尉和中垒校尉的解读存在一定争议。

中垒校尉,本为北军中垒,为中尉属官,汉武帝时改为中垒校尉,不再隶属中尉管辖。关于中垒校尉职能的记载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版本,《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

中垒校尉掌管北军营垒内日常事务毫无争议,掌西域事务一条却引起一番争辩。有观点认为“掌西域”一条为“掌四城”的误笔,但掌得是哪“四城”尚无具体说法。

▲图片:西汉长安城,北军垒位于未央、长乐二宫以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西汉长安城,北军垒位于未央、长乐二宫以北

支持掌西域观点的多这样解读:中垒校尉掌北军垒,是北军营垒中事实的统领,自远征大宛之后,北军要派出部分兵力常驻西域,而这些部队的从属关系依然落在北军之中,即还从属于中垒校尉,故有中垒校尉掌西域的职权。

同时从史料来看,北军诸校尉都会率部前往西域驻屯,更加印证了中垒校尉掌西域的观点。笔者这里更支持第二种观点:即中垒校尉除掌管北军营垒外,领掌四城防务。

首先中垒校尉的设立,本就为分中尉(所掌北军)之权,而非制造第二个中尉。中垒校尉掌北军垒内外,实际的职权不是充当北军营垒中的最高指挥官——八校尉的官阶相等,而是管理营垒本身的防务与稽查工作,营垒中的重要位置如:武库、粮仓、营门等处的卫兵也应为中垒校尉掌握。

北军各部与中垒校尉并无从属关系,驻扎西域北军各部的组织关系绝非未落在中垒校尉处,应不存在中尉校尉外掌西域这一职权。至于中垒校尉掌四城一说中的四城,笔者推测有两种可能:

1、四城指驻扎长安城外的胡骑、长水、步兵三部在池阳、宣曲、长水、上林苑的四处营垒。

2、西汉特有的陵邑制度下,汉武帝时期已存在的,位于渭北的四座陵邑:长陵邑、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

这四座陵邑的居民多为迁徙而来的豪强富户,能够影响长安政局;且处于渭北重地,从军事的角度看,其对于长安城安危有重要意义。

▲图片:西汉帝陵分布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西汉帝陵分布图

关于越骑校尉,一种观点认为其下为三越地区降兵组成的骑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遴选“材力超越之士”组成的骑兵。

支持前一种说法的人主要论据源自曹魏时期的如淳,注解《汉书•百官公卿表》提出的“越人内附,以为骑也。”即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讨平南越国后,将北迁的越人编练成军。后一种观点则为西晋时晋灼注解同一词条时提出,将越骑视作与屯骑、虎贲、射声类似的兵种划分。

支持第一种说法的依据主要为:胡骑、长水为内附的匈奴、羌外族士兵,越骑与之并列,也应为内附越人士兵。并认为这三名校尉具有一定行政职能:长水校尉要负责管理长水乡的政务。汉朝也在边地设置“护xx校尉”进行羁縻管辖少数民族聚居区。

因此越骑校尉掌管百越地区部分政务的职责,并不意外。此外,南方并非没有养马地,西南地区的益州、滇国等就有着发达的畜牧业。古滇国甚至还拥有重甲骑兵,三国时的蜀汉就从青羌等部族中获得过骑兵部队。

▲图片:东汉突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东汉突骑

本人这里更支持越骑为与屯骑、射声并列为兵种的说法。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八校尉职权上与行政系统关系并不密切,长水校尉管理长水乡的职权,更多还是从其掌长水胡骑之权引申来的,长水胡骑本就是由被安置在当地的羌胡人员组成,这些人的组织关系被落在长水校尉手中,而非当地郡县之下。

西南有发达畜牧业的云贵地区,在汉代被称作滇、夜郎,与越地并列。三越地区缺乏畜牧区,越地事实上也缺乏骑兵传统,故越骑为内附越人一说实难成立。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东汉重建北军时,将八校尉精简为五校尉,撤销了中垒校尉,虎贲被并入射声校尉部,胡骑被并入长水校尉,但对越骑依然保留,这也与族群行政区划一说不符合。

毕竟到了东汉时期,当年的三越内附兵已经完成融合,不再具特殊性。不但是东汉,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越骑校尉一职依然存在。甚至到唐朝,折冲府之下还有越骑校尉这一名号。

东汉时中垒校尉被撤编从侧面也印证了中垒校尉的职权应为原北军大营与周边据点的防务工作,而非整个北军日常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东汉时北军编制较西汉时大大缩水,固定编制仅有5营合计4150人(其中官吏614人、士兵3536人)的规模。

东汉时期以秩600石的北军为皇帝代行监控北军之职,法理上北军中侯显然不能管辖秩比2000石的领兵校尉(也存在特殊情况)。不过东汉时期的应劭曾说过长水营有1367名士兵,为《后汉书•百官志》记录建制的1.86倍,按此比例换算,北军下也不过8000名士兵。

东汉时期的北军还要承担宿卫的职责,日常的驻地应为南宫(光武帝时期已有)与北宫(汉明帝时期建成)之间,这片区域容纳不下太大的军营,即西汉时的北军垒,也就不需要一个比2000石的校尉负责日常管理与稽查工作。

▲图片:东汉洛阳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东汉洛阳城

那么越骑到底是什么样的骑兵呢?汉代中原骑兵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突击骑兵。那么,越骑是突击骑兵吗?答案是否定的,屯骑通突骑,屯骑校尉部下为突击骑兵,使用新式集群冲锋战术的重骑兵。越骑则为配合重骑兵作战的轻骑兵,又要负责侦查,军情遮蔽、掩护、骚扰等多种任务。

突骑的训练侧重队列演变、集团冲击,越骑则侧重骑术与马上射击、格斗等技艺,因此对兵员个人素质的要求高于突骑,尤其要求能在马上开强弓,故有“材力超越”这个更像选拔步兵弓弩手的要求。唐代折冲府选拔兵员时,优先挑选能骑能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武骑,步兵等,或许是继承了汉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以上为个人的推测如有认同,不胜荣幸。

▲图片:汉代轻骑兵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汉代轻骑兵形象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越骑校尉,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