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渡人者自渡,自渡者天渡。
王维31岁丧妻,为妻守墓两年后,不得不再次入仕为官,直到临终前一年才实现归隐林泉的愿望。
正所谓:我本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他没有为妻子写过悼亡诗,偶尔思怀,也是在诗里一笔带过,如是在《秋夜曲》中所写: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但是,自妻子过世后,王维就开始杜绝穿彩色的衣裳,每餐都是素食,且余生未再娶。
当年,王维凭借一首《相思》红遍大江南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捧从岐王李范处得来的红豆,被王维用锦丝串了起来,后来成为了送给妻子崔氏的定情信物。
王维的母亲亦出“清河崔氏”,大家闺秀,一生虔诚礼佛,“褐衣蔬食,持戒安禅”,因受母亲影响,王维自幼开始修禅。
“维摩诘”为大乘佛教居士,所以王维出生后,母亲为其取名“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又因王维的诗清透淡然,不入世俗,故后人又誉王维“诗佛”之名。
02.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随后洛阳失陷。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昏招百出,他紧急召回养病在家的哥舒翰驻守潼关,随后又命哥舒翰引兵出击。
哥舒翰深知固守可保长安无虞,冒然出兵必败,但皇命难违,不得不忍泪出击,兵败被擒,潼关失守。
李隆基见大势已颓,连夜逃亡蜀中,许多大臣未及跟随,因没有诏命,京城中的大臣亦不敢擅离职守。而王维就是这些臣子中的一员。
叛军攻入长安时,王维安然坐在家中,并准备好了毒药。
安禄山很喜欢王维,便把他带去了洛阳,软禁在菩提寺内,每日派人游说,希望他能向自己称臣。为了保节,王维吃下泻药,拒不受职。
两年后,被囚禁的王维已经瘦成皮包骨,叛军失去耐心,逼王维接受伪职。不久,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自立为帝,史思明又杀安庆绪,建立“大燕”,改元顺天。
这期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唐肃宗。他即位以后,杀伐果断,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辅佐下,很快收复两京,王维得救,被押解到长安。
时有朝臣弹劾王维失节,幸王维有诗《凝碧-池》自证清白,且弟弟王缙平叛有功,甘愿去职为兄赎罪,王维被授伪职一事才没有被深究,仅仅是降职罚铜。
03.
唐肃宗李亨也很喜欢王维,不久后就升王维为中书舍人,加集贤殿学士,他本有意致仕,归隐终南山,但为了救弟弟,王维不得不继续为官。
树欲静而风不止。
公元760年夏,王维升至尚书右丞,他觉得时机已到,便上表请将“辋川别业”捐为寺庙,并申请解除全部职务,换弟弟王缙归京。
肃宗答应了王维的请求,但并没有同意将辋川别业改成寺庙,故王维再次上疏请求,肃宗才应允。
此时的王维,无官一身轻,终于能离开朝堂,回到终南山内享受清净。他这首《终南别业》就是作于辞官以后,从诗句中也能看出王维实现愿望后的心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把“辋川别业”当成了一幢别墅,实际上辋川别业很大,绵延20余里,辋川山谷内风景秀丽,建有多处景点,如耳熟能详的鹿寨、文杏馆、鸟鸣涧、竹里馆、辛夷坞等。景点与景点之间,需要摆渡才能到达,因此王维别业内,仅每天负责扫地的童仆就有20多人,还有人专门扎扫把。
无疑,归隐后这段时期是王维人生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正如他在给道友裴迪的诗中所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遗憾的是,次年7月,王维就在终南山别馆内安然离世了,终年61岁。临终前,王维给所有的亲友都写了信,一一道别,并劝他们不要入世俗太深,要懂得修心。
简单了解了王维的经历后,我们再回头看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心中豁然开朗。
人生亦有“水穷处”,但能安然静坐看云卷云舒的人不多,这红尘有太多羁绊,名利难舍,金银难弃,最后才发现,这些不过是生命的附属品,谁走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
真正的通透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把所见所闻赋予太多意义,脚下的走起来就会变得曲折,烦恼也就越来越多。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的景象才是生命绽放的样子,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生活与生存之间。
我相信,如果你够努力,终有一天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同时也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所有美好,如纯真、质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