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冬,中国革命事业迎来了最为黑暗的阶段。

南昌起义过后,起义军主力曾经计划南下广州,扩大革命成果。为了掩护大部队南下,当时朱德接到命令,率领三千兵力在三河坝进行断后并坚守三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一任务,朱德倒是出色地完成了。然而,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三天过后,两万人的起义军主力居然已经全军覆没。

原来,当大部队南下不久,就遭到了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折损殆尽。在情况最为危急的时候,就连党内的主要领导人都已经分头撤离:叶挺下了南洋,一走就是十年,贺龙则回了湖南打起了游击,周恩来前往了香港……

此时此刻,朱德手上负责断后的三千人小部队居然成为了红军全部的主力,这一局面的突发,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

大部队的覆灭对于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支部队本是叶挺的手下,当得知叶挺本人也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时,三千人的士气陷入了谷底。

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这支队伍里又陆陆续续的有两千余人离队,至此,工农红军主力定格在了“八百人”这一历史最低点。

而令人感到窒息的是,此时负责围堵朱德一部的国民党军队,高达整整三万余人。

多年以后,《党史》在描写这时的场景用了这样一句话:“10月21日,朱德、陈毅率800余人部队来到江西安远天心圩,部队军心动摇,有溃散的危险。”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革命事业,已经谈不上“星星之火”,甚至可以说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然而,蒋介石想不到的是,正是凭借着这支残军,朱德居然奇迹般的在半年的时间里,穿越国民党层层封锁,拉出了一支万人大军。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居然是自己手下的两员大将,给朱德开了“后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的两位结拜兄弟

在革命最为危机的时刻,朱德作出了前往湘粤赣的战略决策,可是,想要抵达这里,就需要穿过江西崇义县的上堡地区。

上堡地区国民党驻军众多,除了有第27师直接驻守之外,隔壁还有个第16军,合计上万军队。单凭朱德这点兵力,想要穿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说这两支部队一人出一个团,就足以把朱德一行人彻底消灭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德就毫无发挥的空间,在他的身上还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人脉。

朱德早年出身于旧军阀,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三十五岁的朱德便已经在滇军中当上了陆军宪兵司令,人脉甚广。可以说,国民党中绝大多数将领都和朱德有过莫逆之交,而这其中就包括眼下挡在面前的27师师长杨如轩和16军军长范石生。

事实上,蒋介石的统治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牢固,自从蒋介石掀起412反革命事变以后,国民党内大大小小将领都对其颇有微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国民党将领都是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出身的,遵循的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纲领,蒋介石破坏革命的行径,早就惹得沸声载道。

但是这两个人真的会顶着蒋介石的压力,帮助前途未卜的工农红军吗?

答案是:旁人来说,或许不行。但是朱德来说,那就可以。杨如轩、范石生和朱德交情很深,曾经是结拜兄弟。

抵达上堡地区以后,朱德先是命令部队全军驻扎,随后,他亲自给两人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够率领部队穿过他们的防区。

率先收到朱德信的是杨如轩,但令人疑惑的是,杨如轩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表示拒绝:朱德送信的卫兵在到了杨如轩面前交上信件,杨如轩便不再说任何一句话,只是请这名兄弟吃好喝好,再送他回来。

从头到尾,一没有回信,二没有带口信,令人摸不着头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力配合,为红军保驾护航

别人不清楚,但是朱德对于自己这位好兄弟可是十分清楚的,他明白杨如轩是有自己的苦衷的,那就是害怕蒋介石日后追责自己,之所以不回话,主要是避免留下任何把柄。

但这样到底还该不该驻扎上堡地区呢?

朱德的答案是“驻”,随后,朱德便带领着第五纵队几百号人,大摇大摆地开进了上堡,在此过程中,杨如轩果然心照不宣,没有任何骚扰,任由共产党军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修整。

朱德军队进入上堡地区没用多久,他就收到了来自16军军长范石生的回信。在范石生的信件中,不但同意了朱德穿越防区的请求,甚至还力邀朱德到汝城“共商大计”。

原来,范石生早年曾经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地位高居陆军上将。蒋介石夺取国民党大权以后,范石生便再高层中受到了排挤,只能蜗居于湘粤两省的边界,进退不得。

范石生的军队本是滇军,现如今却卡在湘军和桂军中间,蒋介石的用意可以说是很明显,就是不让他招兵买马,不让他做大。

对于这种憋屈的日子,范石生早就受够了,听闻南昌起义的枪响,他的心中再次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和共产党一起搞革命,完成孙中山先生未尽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当朱德向他发出请求以后,他第一时间予以同意,并邀请朱德共商大计。

刚得知范石生有合作的想法之后,朱德非常高兴,连忙带着两个卫兵连夜赶山路,前往16军的驻地汝城。

在汝城谈判中,朱德曾经要求范石生能够为红军部队提供给养,同时确保红军部队来去自由,对于这些条件,范石生均表示接受。

有了这些共识以后,朱德才开始和范石生秘密计划,让第16军参与起义的事项。

当时朱德曾经想要南下云南,这里是他和范石生的基本盘,只要到了这,就算蒋介石有天大的本事也奈何不得。

但是,两人的谈判八字还没有一撇,蒋介石就通过特务得到了消息,一面调集大军围堵第16军,一面责成广东主席李济琛查办此事。

看到如此情景,朱德和范石生都着实被吓住了。要知道他们能够回到云南,必须得打一个信息差、时间差,如果蒋介石现在就做出举动,无异于断了他们的退路。

面对如此凶险的场景。范石生知道自己是走不掉了,眼下,只有朱德率领的几百上千号人能够混出国民党包围圈。

在危机关头,他立马派人护送朱德军队进行转移,为了不让兄弟在路上吃苦,范石生还慷慨解囊,一次性赠送给了朱德几万大洋充做军费。

朱德曾经劝范石生一起走,但是最终被他拒绝了,范石生苦笑一声说道:自己一切身家就是这支部队,自己不能扔下这帮人不管。

最后,范石生目送朱德离开汝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部下提出应该立刻扣住朱德,要不蒋介石未来肯定会责难,但范石生没有回复,只是自顾自地躺在椅子上闭眼,手下看此情景,纷纷无奈摇头,最终仍由朱德离开。

离开汝城之后,朱德也顾不上和杨如轩打招呼,立马率兵穿越防区。

在整个过程中,杨如轩依然“装聋作哑”权当没看到,他虽然没有范石生那般舍身取义的勇气,但是作为一个兄弟,他绝对也是讲义气的。

正是因为杨如轩和范石生的放水,朱德,或者是说红军革命事业,有了起死回生的余地。

在之后,朱德率部行至乐昌的杨家寨子,并且以此为跳板,在当地义军民团的帮助下,拿下了湖南宜章。

湖南宜章在当时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大城市,但是这里远离交通干线,地理封闭,蒋介石不用个几个月调兵,是根本打不进来的。

凭借着这个喘息之机,朱德收拢了各地游击队,招募士兵,最终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旗号,下辖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至此,红军彻底稳住了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四月,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重新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朱德创建的这支部队有多么重要呢?

要知道,当时的井冈山上的部队,战斗力十分孱弱,绝大多数人都非职业军队,只是学生军和农民临时组建的。

而相比之下,朱德这支军队可以说人人都是百战老兵,数月的南征北战,使得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极强,这次会师可以说是极大的充实了井冈山力量。

所谓“朱毛红军”,朱字在前,就是这么来的,当朱德和毛泽东的两只手握在一起时,革命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如轩和范石生,截然不同的命运

虽然工农红军迎来了光明的前途,但朱德的两个兄弟却替他承受了蒋介石全部的怒火。

“谋反未遂”的范石生最为严重,1928年事发以后,蒋介石便当众怒斥其“居心不良”,甚至下令要追责范石生,幸亏范石生在国民党内属于元老级别的人物,最终以称病往广州休养,勉强混过去了,蒋介石在1929年以“编遣”为名,将范石生的军削弱为师,调驻襄阳一带。

在当时,贺龙曾经率红军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强令范石生对红军“围剿”,但对此,范石生仍然采取了和稀泥的做法,只是派一个旅远远地跟在红军的屁股后面,既不交火,也不接触。

后来在1932年,蒋介石直接夺走了范石生的兵权,将他调到了后方,彻底架空。

范石生本是国民党元老,有着大好的前途,但是在他生命的末年却处处抑郁不得志,1937年的时候,范石生索性辞掉了全部的职务,在家乡云南安心养老。

然而,蒋介石到了这一步还是不肯放过他,最终1939年3月,范石生在昆明街头遭到一场暗杀,当场丧命。

这场刺杀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不难想象,这极有可能是蒋介石对其出于报复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范石生有着同样遭遇的是杨如轩,在这次放跑朱德的事件中,相比之下,杨如轩是要圆滑一些的,后来面对上方询问,他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狡猾,自己疏忽大意,没有发现,并且最终得以逃脱惩罚。

当时没有监控,如果杨如轩一口咬定就是朱德太狡猾,那蒋介石顶多治他个玩忽职守罪,远没有范石生那般严重。

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蒋介石对于杨如轩仍然满腹狐疑,后来,在井冈山会师的几天以后,他便强令杨如轩率27师对红军发起进攻。

杨如轩百般不情愿,但是还是开到了永新、吉安、遂川等地,与红军对峙,当时正值红军会师结束,兵力最为强盛之际,偏偏杨如轩的队伍又谈不上是核心精锐。

蒋介石就是想借杨如轩和红军消耗,或者说是干脆借红军之手,除掉杨如轩。

万般无奈之下,杨如轩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四月下旬,杨如轩率领第27师两个团的兵力发动第二次"进剿"。

只不过,在遂川五斗江战斗中,杨如轩部下的一个团外加一个营遭到全歼,损失惨重,就连杨如轩本人也中弹负伤。

这次战斗后,杨如轩所部折损巨大,战后,杨如轩的部队遭到蒋介石的改编吞并,其本人也被解除兵权,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如轩好歹还是幸运的,在1930年的时候,他得以回到了老家云南,担任云南宪兵司令,相传他御下极严,军纪严明,在抗战中保得一方百姓平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如轩虽然曾经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但他也受到了宽大处理,被人民政府委任为了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杨如轩后来在文史馆工作,利用自己的回忆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最终活到了1979年,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