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贵阳市深入推进“生态立市”战略,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以“六个生态”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生态日期间,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将围绕生态城市、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个生态”建设推出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第二期《深化生态治理 拥抱绿水青山》。

“今天,我踏入了贵阳,这座城市仿佛把我拉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走在街头,满眼的绿意,让人心旷神怡。 ”来筑旅游的网友pattyli在社交平台写下了自己对贵阳的初印象。

近年来,贵阳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宜人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舒适的人居环境。 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热门Citywalk城市Top6”“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第二名”“全国玩水避暑目的地榜单第一”等城市荣誉。

美景、荣誉背后,是贵阳市交出的生态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小红书用户冰可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是迷人的“天空蓝”。 今年上半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5%,在全国168重点城市排名第3,综合指数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改善幅度均排名第1。 空气常新成为市民最唾手可得的生态红利。

但在2003年以前,贵阳还是一座酸雨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害。 大规模取缔明火炉灶改用液化气、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工业污染大户搬出市区、公交全部更换为清洁能源车辆......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贵阳人改善空气质量的决心和毅力。

摘掉“酸雨城市”的帽子后,贵阳市聚焦污染天气技术研究,引入移动走航监测、激光雷达、气象模型等分析服务,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外场综合观测系统,制定一区一策精细化管控方案,分区域、分季节、分时段实施管控。 此外,还聚焦污染源清单建立、预报预警、调度处置、应急响应、监督评估等方面,在污染治理和大气环境管理上继续发力,在分析研究与大气管控上实现深度融合,通过科学治“气”,继续守护“贵阳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小红书用户钱三金

苍树吐翠,碧水泛波,低头是怡人的“水波绿”。 今年1月,贯城河复涌暨太平路开街仪式举行,“消失”近20年的贯城河正式揭盖复涌与市民游客见面。

原来的贯城河因河水清澈,如同围在小城腰间的玉带,又被市民亲切地称为“玉带河”,她以清澈蜿蜒的身姿流向贵阳市母亲河--南明河的怀抱。 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生活污水激增,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贯城河水体又黑又臭,变成一条不具备净化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的“死河”。

2012年开始,贵阳市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上下游共治”的原则和“在污水处理能力上做加法、在污水排入量上做减法”的思路,充分发挥“河长+”制度,凝聚合力,开启了贯城河治理历程,并于2021年首次实现水功能区达标,水质稳定在IV类标准。

正是有了贯城河优良水质保障,南明河在2023年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第二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曾经贯城河上小桥林立,“河干风景如图画,时见卖花人过桥。 一磬声随流水渡,双栏影倩夕阳描。 ”的美景,又重现了; 曾经在南明河“定居”的红尾副鳅、黑鳍鰁、云南盘鮈、齐口裂腹鱼等多种II类水中才能生存的中国特有鱼类,又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小红书用户长腿猫爱旅行

生态治理,是发展,亦是民生。 除了空气常新、清水长流,贵阳市还围绕噪声、污染地块环境监管、“无废城市”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领域,以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5场标志性战役。 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创新的治理模式,使一个个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扎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来源|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子滟

统筹|干江沄

编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