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17:39津云
“远在阿里,险在昌都”——昌都市坐落于横断山脉和澜沧江畔。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昌都地区一度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过去三十年,十批援藏干部从天津来到昌都,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在这座海拔平均3500米以上的“险要之城”挥洒青春和汗水。
三十年后的今天,天津对口支援昌都,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1000余个援建项目,从教育到医疗,从民生到文化,援藏干部留下的每个印迹,都展现着天津的责任担当,都述说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津昌相融 拓宽就业
早晨八点,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放射科里,陆续有患者完成登记,候诊区的位置眼看要被坐满。X光室里,换上白大褂的阿旺克珠也开始了他一天的忙碌。
阿旺是西藏昌都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找工作。2020年,阿旺报名应聘并成功考取了昌都市一所公立医院放射科的岗位。对阿旺来说,当地医院放射科的检查项目少,想要提升自身技能,就要到更先进的地方去,但是,去哪里寻找这样的学习和提升机会呢?
这时,阿旺在网上看到昌都市人社局发布的区外就业相关信息,天津提供一批优秀岗位,优先吸纳对口支援的昌都籍高校毕业生,其中有一所天津三甲医院的招聘信息,让阿旺看到了希望。他带着走出高原,去更大的平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态报了名。
通过笔试、面试,阿旺顺利考取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成为该院放射科的一名医生。“来的时候,有点不适应这么快节奏的工作,在天津一个月干的,相当于我们一年干的。”
在天津,阿旺的日子忙碌又充实。“有人说此前过往,皆为序章。我要感谢这些过去的序章,让我在医者路上有了更深的决心,更坚定了以医者身份,讲好山海情路上的交往交融交往故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高校毕业生,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专门研究制定做好就业援藏的若干举措,采取精准定制的模式,多途径支持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津就业创业,并为已在津就业的昌都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多维度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日前,天津市首个昌都籍高校毕业生“小组团”就业基地在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一系列成功的实践,不仅促进了西藏籍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天津、昌都两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牢固,友谊之花更加绚烂。
产业援藏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的高原草场中,一群群长着捻曲长角的绵羊悠闲漫步,白色的被毛连在一起,远看就像一片片白云落在翠绿的草场中间。
阿旺绵羊是青藏高原的特色畜种,虽然牧养阿旺绵羊在昌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但因为物种特性,当地牧民一直以来都以零散放养为主,无法形成规模化养殖。阿旺绵羊繁殖方式为单胎单羔,并且一年只有一胎,导致种群无法适应规模化圈养。
这一切,随着天津食品集团援建的阿旺绵羊胚胎育种中心落户昌都市,引进最新的繁殖科学技术,并对昌都市觉拥种畜场和贡觉县阿旺绵羊扩繁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慢慢的发生了改变。
胚胎育种中心建成后,通过探索最新的科技手段,采取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充分利用冬季集中生产,羔羊实现当年出栏。并改造阿旺绵羊的传统放养模式,探索“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到“全舍饲”模式,让阿旺绵羊实现产业化养殖,为当地畜牧业发展奠定科技基础。
在昌都市贡觉县的一家养殖场内,一只只膘肥体壮的阿旺绵羊悠然自得地在棚圈里吃草。饲料加工厂、屠宰分割车间、兽医室、肥料发酵车间等配套设施完备齐全。“除了干草和青储,还给绵羊喂精饲料,是由玉米、麦麸、小苏打、酒糟等制成的全价饲料,缩短了育肥周期。”基地负责人吴康生说。
在天津援藏队的指导下,养殖基地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一系列补助奖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养殖阿旺绵羊和种植饲草的积极性,带动群众参与到阿旺绵羊产业链建设中。
吴康生介绍,今年上半年,基地已产羔一千余只,产值五十八余万元,存活率93.27%;发放代养羊只一千五百只,代养资金预估发放四十余万元。该项产业已实现306户1530人脱贫。
如今,繁衍千百年的阿旺绵羊,成了昌都市的特色品牌。这只西藏的“领头羊”,也正带着当地人走在更广更宽的幸福大道上。
文旅融合 有了新的“打卡地”
进藏家、品藏餐,独特的藏家民居,成为人们深入体验西藏文化的新选择。从2023年,天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通过走访调研,决定帮扶卡若区嘎玛沟进行提升改造,打造嘎玛沟的文旅产业。
河水清冽欢快地流淌着,一群群牛羊在河滩草地悠闲地啃着已经开始发黄的草。河滩地连片成熟的青稞如金色的海洋,麦浪簇拥着一座座典雅漂亮的木雅民居,仿佛一艘艘精致漂亮的游船,在浪涛中欢快地起伏、荡漾。
一副如油画般的景色,让元丁俊美感到由衷的高兴。就在几年前,嘎玛沟还是尘土飞扬的村落,院墙贴满牛粪、道路坑坑洼洼,如今,那些都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元丁俊美通过对自家的改造,开起了藏式民宿。
干净卫生的客房,藏式家具整齐大气,古朴的窗棂外,青山、河水、麦浪。“客厅专门用于客人休闲娱乐。我们还准备了特色小吃,客人们都很喜欢。”元丁俊美介绍,现在村里修建水、电、路、 网等基础设施,并实施民宿改造工程,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天津援藏干部、昌都市卡若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刘辉介绍,嘎玛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天津援藏队先后规划援藏资金三千五百多万元,打造了一条旅游+非遗体验的特色文旅线路,既推介了当地文旅,又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
随着天津援藏资金的支持,嘎玛沟“走红”,村里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游客越来越多,7月份的时候,客房都住满了。”元丁俊美说,他们家一直从事手工艺品的打造,需要到拉萨、成都等地销售。现在随着民宿的建成,旅客的增加,今后手工艺品在家门口就能出售,家庭收入也会增加。
滚滚江水,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巍巍群山,镌刻着援藏干部人才的无悔誓言。天津援藏历程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历经三十载的洗礼,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未来,这画卷将愈发绚丽多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光添彩。
津云新闻记者 郭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