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其独特的城市身份与地理条件,探索着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道路。历史建筑作为构成城市文化属性的重要空间载体,它的保护与利用无疑对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地域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既涉及物质空间的持续更新,包含建筑修缮、街区道路和城市环境的持续更新,也包含城市治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动态更新等。
昨天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主办的《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书发布会在2024上海书展现场举行,与广大读者们共同探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上海经验。
本书主编、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景观学系主任章明,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金英伟,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所长蔡乐刚,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张松,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沈晓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邹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中心主任宿新宝等来自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
章明分享了《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书的构思维度、整体架构、主要内容。他谈到,本书是对三十多年来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从城市针灸的模式与效应、城市公共空间的迭代与转型、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价值延承与拓展三个维度,采用"理论论述+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编排方式,理论论述部分着重陈述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历程,描绘历史建筑从最初的单体修复,到政策与法规约束下相对系统化的片区更新,再到其保护与利用反过来影响并制约周边环境整体开发的各个发展阶段,并就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作出主题探讨。案例阐述部分则主要聚焦、解析两类案例,其一为在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中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其二是在更新观念、制度、技术或设计层面有不同程度突破的具有借鉴与研讨意义的探索案例。
书中共选用32个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考量了项目尺度、规模对城市有机更新的影响,按照"点、线、面"的划分原则对案例进行了筛选与归纳,以期在前面理论研究编织出的城市更新发展线索上,呈现出实践的具体面貌,生动地阐述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在现实情境中的探索与突破,以期为上海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建成环境关联要素的持续优化提供不同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城市更新是每一座城市都必定会经历的。城市自建立之日起就处于持续的更新过程之中,它的发展反映出其形态、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型过程。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论坛,通过引证大量的优秀实践案例,探讨城市更新的模式和理念、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以及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都是从事城市设计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学者和建筑师,对上海的历史人文底蕴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正是他们与广大规划、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者的贡献,使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作者:史博臻
文:史博臻 图:采访对象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