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复出,发表文稿

将军复出,发表文稿

这是中国人民无法忘记的一个称呼,哪怕毛主席去世多年,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过,鲜为人知的是,在伟人去世后,他生前的秘书曾经尝试换掉“毛主席”这一称谓,一位开国大将当即表示反对,两人展开了怎样的交锋?这位秘书想改成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底,复出的黄克诚被选举为中纪委常务书记。

这一职位主要是清查审理冤假错案,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然而黄克诚依然像以往一样,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1981年3月的一天,开国大将黄克诚的秘书找到总政治部副主任,将一份老将军的讲话交给了他。

秘书交待:“讲话的二、三部分已经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第一部分请你看看,是否可在军报发表。”他不敢怠慢,赶紧将此事汇报给邓公。

邓小平看过后,觉得可以发表,但是碍于黄克诚视力不好,认为稿子需要胡乔木把把关。

胡乔木是毛主席生前的秘书,追随毛主席20多年,号称“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这样的安排黄克诚非常满意,然而稿子返回到他手里后,黄克诚却皱起了眉头。

称呼改变,将军反对

称呼改变,将军反对

胡乔木不愧是有名的才子,将许多地方修改得十分通顺,还细心地加上了总标题和小标题,让人一目了然,最大的变动就是加了一段描述西安事变意义的话。

然而黄克诚却发现了他无法忍受的改动,只见修改稿中,所有提到‘毛主席’的地方,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当时流行一股思潮,毛主席已经去世,关于毛主席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义,胡乔木显然也是这么想的。在他看来,毛主席已经去世,新的国家主席早已上任多时,再沿用毛主席这一称呼已经不合适了,不如称呼毛泽东同志。

当时和胡乔木想法一样的人有很多,这份稿件的称呼修改,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但他们想到了可能会招来反对,却没想到会是武将出身的黄克诚。

1949年在双清别墅中,他第一次和毛主席有机会面对面单独说话,主席当面夸赞他:“你在第一线,百事扰心,更辛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之后,毛主席三次点将黄克诚,对他委以重任,将他调进中央前夕,毛主席知道他参加革命以来,20多年里没有回过永兴老家,哪怕就在湖南任职也不例外,特意叮嘱他进京之前一定要回老家看看。

这份仁爱和气度,让黄克诚打心眼里佩服。针对胡乔木的修改,此时黄克诚已经双目失明,却依旧不改火爆脾气,拿到这份稿子后,他激动表示:“我不习惯,我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毛主席’好!”

双方争执,顺利发表

双方争执,顺利发表

关于毛主席的称谓看似事小,却代表了一种风向,关于稿子的审核,最后还是要邓公决断,此事最后传到了邓小平耳朵里。

这场争执最后到底谁赢了呢?胡乔木为何非要更改这个约定俗成的称呼?

这是毛主席秘书招致一片反对的举动。上期讲到,毛主席去世后,他曾经的秘书尝试在将发表的文稿中换掉这一称谓,文稿作者黄克诚率先表示反对,此事最终闹到邓小平面前。

黄克诚一片文稿即将发表,胡乔木尝试换掉“毛主席”这一称谓,黄克诚将军虽然双目失明,却依然十分严谨地再次审稿,察觉改动后,明确表态不让他将“毛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他无法忍受胡乔木作为毛主席最信任的工作人员,站出来要改变对他的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老将军的据理力争,最终称谓被全部改了回来,这篇文章顺利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关于称谓之争就此尘埃落定。

理性对待,一视同仁

理性对待,一视同仁

其实胡乔木萌生这一想法并非是出于对毛主席的不满,毕竟他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被称为五大秘书之一,和主席有深厚感情,毛泽东曾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他的心中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之所以做这种尝试,也是出于严谨的工作态度。

而黄克诚对历史的严谨,不仅体现在毛主席称呼上。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开始编写,人物条目的初稿,收录了某位争议人物,别的元帅都是详细介绍履历功绩,而他的页面上除了简介外,一字没写革命贡献。

黄克诚审阅后觉得不妥,当即约见编写组面谈,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他表示,这些革命者,有几个没有讲过错话、做过错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记录,编写组要有用历史学者思维。不要只写一面。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环境下无疑是十分前卫的,由此看来,他建议保留毛主席称呼的缘由,不是出于对毛主席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你认为毛主席的称呼该不该永久保留呢?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欢迎评论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为“幸存者”黄克诚作传:九上九下而未悔;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