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退市!
7月24日,中国第一大外资便利店罗森宣布退市,其长达24年的上市之旅就此结束。
消息一出,大家纷纷猜测:罗森是不是要退出连锁经营市场了?
有人说:咋就要没了呢?
也有人说:每天上班都是卡点去楼下罗森买个早餐,以后没得吃了!
其实罗森只是被日本电信业巨头KDDI收购,退出股市交易市场,并不是关门大吉,也不影响线下门店的继续运营。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也能看得出罗森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说实话,罗森入驻中国市场长达28年,却一直没赚到钱。
可就算一直亏本,罗森的分店也开了一家又一家,如今已经超过6000多家了,看上去罗森是打算赖在中国不走了。
罗森是典型的日式便利店,不过罗森最初的起源地并不是日本,而是美国。
20世纪三十年代,罗森在美国只是一家卖鲜牛奶的店铺,因为牛奶口感醇厚又新鲜,很多人每天天不亮就排着长队去买牛奶,很快,罗森牛奶在美国名声大噪。
出名之后,罗森的客流量大增,它不再满足于只卖牛奶,打算综合发展。
一开始,罗森直接以沃尔玛那种大型超市为目标,但努力了十多年之后,却毫无建树。
1959年,罗森调整发展策略,确立了便利店的运营系统,专注于便利店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小而精的服务。
这个转型,让罗森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后来罗森决定走出美国,去日本试试看。
这一试,还真试出了效果。
24小时开门的营业模式,独具美国风味的各类商品,外加日本本土化的一些美味小吃加持,让罗森在日本如鱼得水。
不仅门店开得到处都是,罗森还被日本本土企业看重,从70年代开始,日本的三菱集团就不断增持罗森的股权。
2000年,三菱成为了罗森最大的股东,就这样,罗森从一个美国牛奶店,成功转型为如今世界上最典型的日式便利店。
日本市场的大获成功,让罗森尝到了甜头,他决定进一步开发海外市场,经过研究后,罗森把目标锁定在中国。
不过,中国市场可不是那么好闯的。
1996年,罗森在中国上海打响了入驻中国市场第一炮。
开业那天,罗森大张旗鼓,请来5位礼仪小姐助理,门口两侧更是各站一位保安,现场气氛非常火热。
大肆地宣传加上全新的日式便利店风格,确实让上海市民眼前一亮,外加可以定制的蛋糕,以及比肯德基、麦当劳还便宜的汉堡,让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当天的客流量也很高。
大家的反响让罗森觉得开了一个好头,也误以为在中国市场扎稳脚跟好像不是很难。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打脸。
从1996年到2003年,整整9年时间,罗森在上海所开门店加起来,也不过100来家,这个速度可以说是非常缓慢。
不仅如此,罗森的营业额也上不去,一直在亏本做买卖。
关键罗森在中国亏掉的很多还都是冤枉钱,这一点,主要是因为罗森的“混乱”经营。
当初,罗森来中国的时候,直接把在日本成功的经验复制粘贴过来,空降日本团队来管理,可人生地不熟,光是选址开分店办各种房屋手续,就遇到了很多问题。
况且罗森进入中国后,卖的大部分产品还是从日本照搬过来的,比如吃食,一点也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大家偶尔吃个新鲜还行,长期卖可就不一定行得通了。
这可把罗森管理层头疼坏了。
后来,罗森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暗地里培养了一支中国管理团队,想要朝着本土化方向经营。
这招确实有点效果,中国管理团队上手后,罗森的分店开张速度都加快了不少。
2003年到2004这一年时间,罗森新增了100多家店,比之前过去9年开店速度快了将近10倍。
但随着扩张速度的提升,成本问题也再次浮出水面。
中国团队投资起来不计成本,差点让罗森亏得血本无归,急得罗森赶紧又拉出日本管理团队,和中国团队相互制衡,才控制住局面。
2010年,罗森委派对中国食品业务比较熟悉的三宅示修来负责罗森中国业务,期待可以重建中国业务。
新官上任三把火,三宅一上任,就做出了走出上海的大动作,他看上了重庆这块宝地,希望可以带领罗森进一步开拓业务领地。
他带领团队做出了详细的进驻中国内陆城市重庆市的计划,并通过100%出资成立了子公司。
据说他还专门去拜访了重庆市副市长,但副市长却告知他说:“比起罗森,重庆更希望来的是全家或者7-11”。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得三宅一身凉。
敏锐的直觉告诉三宅,罗森需要做出改变,但具体怎么改呢?
他想到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消费者,不是更直接,于是他发起了一次问卷调查。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问卷调查,得到最多的答案竟然是:“在不想去的便利店排行榜上,罗森排在第一名”。
总部这才意识到罗森在中国的品牌形象有多糟糕,于是三宅迅速调整了策略。
把恢复品牌形象摆在了第一位,而这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夺回罗森的经营主导权。
当初为了顺利进入中国,罗森出资70%,中国华联集团出资30%,联合成立了“上海华联罗森”。
后期为了加强本土化脚步,更是将上海华联罗森的部分股权转让给合资对象企业,把出资比例由70%降低到了49%,出资比例的下降,让罗森失去了经营主导权。
找到原因,就好办多了。
三宅直接组织团队,耗时一年半的谈判时间,从合资方百联手里回购股票,将对上海华联罗森的出资比例提高到了85%,拿回了经营主导权,然后主动寻求和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合作。
2016年,罗森和武汉中百等国内零售企业达成合作 ,建立了极其详细指导和管理品质等的机制,让罗森的食品运营更加规范。
同时罗森还策划推出了各种主题化店铺,比如奥特曼主题店、泰迪珍藏主题店、上港足球主题店等力求带给大家新的体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大家对罗森的印象改观,罗森的口碑也日益提高。
2017年8月31日,罗森南京丹凤街店日销售额11.8万元,打破罗森中国门店单日销售最高纪录,创下罗森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最高纪录。
同年10月28日,南京新街口中心店日销售额突破20万,一举打破南京丹凤街店的日销记录,并刷新全球罗森日销记录。
这样的成绩,对罗森来说就跟一针强心剂一般,也证实了三宅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正确的,坚定了罗森总部对于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如今,罗森在中国门店已经超过了6000多家,罗森中国的总负责人三宅示修更是豪言壮志道:誓要在2025年让罗森在中国开满10000家店。
说实话,明年罗森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谁也不清楚。
但就罗森2023年的净盈利额数据来看,罗森想要在中国实现盈利,确实不容易。
据2023年的净盈利额数据显示,罗森在全球门店数量超过2万家,其中中国就占了四分之一,可中国市场的贡献的净盈利额却微乎其微,只有2%不到。
可以说罗森在中国市场投资最大,回报却最少。
再加上如今中国的便利店市场竞争激烈,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便利店总店数就从13.2万家增长到了30余万家。
有时候,一条街从头到尾光便利店就有7、8家,罗森不光要和7-11、美宜佳、昆仑好客、全家、易捷、便利蜂等这些同行抢市场,抢客户,还要面对中国发达的网络零售体系的压力。
而且大家风格相似、产品雷同,就算罗森真的开到10000多家店,也不一定能实现盈利。
每次大家看到罗森的年报数据都很好奇:罗森劳心劳力的干了28年,一点钱都不赚,还誓死不退,非要赖在中国,到底是为啥呢?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因为早在2009年,罗森在日本的本土便利店已经超过了9000家。
在日本凡是能开店的地方,罗森都开了个遍,毕竟日本太小了,罗森在日本实在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
所以罗森才把发展希望都寄托在了其他国家身上。
虽然罗森在印度尼西亚、美国、泰国、菲律宾都有市场,但相比日本和其他国家,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
随便一个一、二线城市,发展空间都很大,所以即便是赔本,罗森也一直坚守。
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罗森有这种坚守不退的毅力,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只不过罗森想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实现盈利,未来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资料:
36氪:罗森的中国路(上)进驻28年的曲折
新浪财经:罗森宣布退市!日本第三大连锁便利店结束24年的上市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