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4年年初,欧洲航空巨头空客公司宣布,将与印度企业马恒达达成协议,由该公司生产和供应部分飞机零件。

此消息一出,令国内舆论大感震惊,因为就在一年前,空客刚刚在中国收获了160架飞机的巨额订单,价值约200亿美元(约为1424亿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拥有全套航空产业链的情况下,空客此番将部分生产线放在印度,无疑是对中国市场的背刺。

空客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中包含着欧美国家怎样的政治考量?

印度市场的吸引力

空客此次宣布与印度马恒达达成合作,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早在多年前,空客就开始有计划地布局印度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18年,空客公司便与一家印度企业达成协议,共同生产A320的部分零件;到了2019年,空客更是在印度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计划在印度建立生产线。

因此,空客此次宣布将部分零部件订单交给印度,也在预料之中,至于空客如此执着于在印度建立零部件生产线,这是出于商业利益上的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印度闻名于世的“外企火葬场”的营商环境,还能持续吸引外国企业进驻印度的根本原因,便是觊觎印度这个15亿人的新兴大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在全球经济进入下行期的当口,印度仍是全球少有保持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

2023年第四季度,印度的GDP增长率达到8.4%,高于上一季度的8.1%,远超市场预期的6.6%,全年GDP更是达到3.5万亿美元,一举超过了从前的宗主国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优异的经济表现,让IMF在今年以来持续上调印度的经济增长预期,就连印度人自己,也将2024年的增长任务提高到了7.6%。

根据美国著名投行杰富瑞的报告显示,印度如果能在未来四年间持续保持高增长,那么其经济体量将在2027年达到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经济发展预期,意味着印度潜藏的巨大消费能力,其正在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也举足轻重的新兴市场。

实际上,印度如今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消费潜力。

例如,其在2022-2023财年,一共销售了362万辆乘用车,已经超过了日本市场的345万辆,且这一上升势头仍在继续。

2023-2024上半财年,印度一口气销售了207万辆乘用车,同比涨幅达7%,全年销售额预计突破400万辆,成为仅次于中美欧的第四大汽车消费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汽车消费市场,印度的航空消费市场同样前景广阔。

截至2023年,印度全国的商业航空飞机规模仅有1000架左右,较之中国的四千多架,相去甚远,这意味与中国人口差不多的印度,在飞机采购上仍有较大潜力。

例如,2023年,印度便豪掷700亿美元,与空客和波音分别签下了250架和220架的天价采购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尽可能竞争印度未来的消费市场,全球各大企业纷纷选择进驻印度市场,通过投资建厂的方式来实现与印度的利益绑定,从而为未来开拓印度市场铺平道路。

空客此次宣布将在印度生产和供应部分零部件,便是出于这种考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开拓印度市场的便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消费为王的时代,印度庞大人口支撑起的巨大消费市场,便是其声名狼藉,仍能吸引外资的根本原因。

制衡中国的战略考量

当然,除了欧美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外,空客此番携手印度,显然也离不开欧美基于地缘政治需求,而选择扶持印度工业发展的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今日之发展,得益于强悍的工业实力,因此,欧美想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就必须重点打击中国的工业。

基于这种逻辑,便有了欧美刻意针对我国的半导体等高端产业,同时不遗余力地鼓吹“制造业转移”,通过扶持越南、印度等新兴工业体承接低端制造业,由此侵蚀中国工业的根基。

为了达到掏空中国工业的目的,美国人早在十年前便开始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配合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美国政府便动用国家力量,强行要求多家美国工业巨头离开中国,转而在印度建立工厂。

例如,通用公司就在2015年公布了一份总价值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用以在印度建立一个生产工厂。

美国另一汽车巨头福特公司也同样在当年宣布,要拿出至少20亿美元在印度设厂,并计划在2020年将产能提高到700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苹果公司也同样在近些年有意识地向印度转移生产线,在这种大背景下,空客和波音落地印度,也只是时间问题。

欧美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打击中国工业的发展,从而对中国经济进行釜底抽薪,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

另一方面,亦是欧美对过去全球战略失误的调整,希望将产业链的中下游,从难以控制的中国转移到深受其影响的印度,以此再度实现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掌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除了工业上打击中国的考虑,欧美有意识地扶持印度,更多是为了在地缘上,制造出一个能够制衡、牵制中国的对手。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欧美对于中国的限制已经愈发力不从心,尤其是美国,其近些年来频频从第一岛链回撤军事力量,便是明证。

因此,在自身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在中国周边扶持一个反华的区域强国来牵制中国,便成了美国的务实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眼中国周边,北边的俄罗斯已经被美国亲手推向了中国,东亚的日韩、越南、菲律宾,实力又与中国相差甚远。

细究下来,唯有雄踞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可能给中国造成威胁。

而印度恰好也拥有制霸南亚、称雄世界的野心。

再加上中印历史上就曾因为领土问题爆发战争,且边境纷争持续至今,不用美国过多挑唆,印度就能成为主动制衡中国的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欧美一直对印度颇为优待,多年来一直向其出售尖端武器,扶持其军力提升,其背后,都是为了对抗中国。

但欧美扶持印度、压制中国的如意算盘,真的能够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堪大用的印度

欧美扶印制中的盘算之所以难以实现,因为印度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其很难复刻中国的工业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有外部资本的大力扶持与投资,印度自身存在的巨大营商环境问题,使得其很难如欧美希望的那样,成为抗衡中国的工业巨兽,印度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印度低下的行政效率。

外资在印度注册一个新企业,需要经过最少12个环节的层层审批,以至于其注册企业的周期达到20天左右,远不如中国1周左右的注册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一旦企业进入施工阶段,还需经过34个环节才能拿到施工许可证,平均用时超过110天,由此带来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是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

其二,则是印度高度自治的地方权力,让印度中央政府的通盘计划,往往难以实现。

进入印度的外国资本常常遇到一个窘境,那便是在与印度中央政府谈妥合作框架、敲定合同细节后,却在具体的执行细节中寸步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工厂的征地问题,相较于在中国只需要拿地开工,进入印度的外企往往还需要亲自与土地所在的地方政府进行谈判拉扯,而在这一过程中,印度地方政府漫天要价则是常态。

日本在印度的高铁项目之所以流产,便是因为其地方政府的不断从中作梗和出尔反尔。

其三,则是印度落后的基建水平,让其实际生产成本反而高于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节节攀升,但工业生产中,人力成本只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其大头仍是在物流成本上。

中国完善的基建设施,和全产业链的布局,使得我国的工业生产在效率和物流成本上都远远优于印度。

仅靠单纯的人力成本,如今的印度制造想要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制造竞争,无异于异想天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四,印度糟糕的劳动力素质,同样抹除了其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印度虽然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但其整体劳动力素质,却由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尚未全面铺开的义务教育,而十分恶劣。

这使得印度制造的质量往往存在较大问题,极大影响商品的竞争力,苹果公司最近计划重新向中国迁回生产线,便是难以忍受印度制造低下的质量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虽然相较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在其他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远远落后于中国,这使得欧美有意扶持印度取代中国的计划,几无可能实现。

结语

在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双重作用下,尽管印度市场的营商环境存在种种问题,但如空客与印企合作生产零部件的行为,仍将成为常态。

这对于我国工业发展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张晋.行业巨头抢摊印度航空市场[J].大飞机,2024,(03):40-43.

甄翔.供应链紧张,波音空客“挠头”[N].环球时报,2023-06-06(011).DOI:10.28378/n.cnki.nhqsb.2023.005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