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明生

香港要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政府一直致力实现目标。然而,最近的两宗艺术相关事件,却见当局即使积极作为,实践过程则遇不小阻力。

西九文化区 确保可持续经营

第一宗事件,乃作为香港艺术重镇中之重镇的西九文化区,因为出现财务困难,故不得不透过放宽出售条款,好使运西九管理局运作得以持续。

众所周知,艺术不是赚钱保证,兼且亏蚀风险大过盈利,世上许多艺术馆及博物馆等,皆难以做到自负盈亏,而须公帑注资方成。西九文化区亦不例外,2008年获政府一次性拨款216亿元(港币,下同),但预料到2025年中便将耗尽,故须马上开拓新的财政来源,否则展馆或要减少开放天数,局方亦希望避免向政府伸手要钱,增加库房负担。

始终,西九文化区的发展好事多磨,这不单虚耗时间增加机会成本,也令项目迟迟无法收回成本,甚至走向难以持续之路。早于1998年,第一任特首董建华在发表施政报告时,已提出要成立西九文娱艺劓区。到2004年,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拟定,以“天幕”作为西九的地标式设计;可惜后来成为特首的他,因社会种种争取,项目于2006年被迫“推倒重来”,并在2007年的施政报告里重新咨询。2008年,西九管理局才卒之成立,亦即较西九文化区首次提出后的整整十年后。项目目前只有3个核心建筑落成启用,分别是2019年开幕的戏曲中心、2021年开幕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2022年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换言之,较诸西九管理局成立,首批项目又迟了超过十年才告开放。至于迄今尚未峻工的,还包括一座当代表演中心、音乐剧院、音乐中心和其余小型剧场。

西九文化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九文化区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3个核心建筑且还生不逢时,启用之时刚巧碰上社会动乱和新冠疫情。这不仅损及项目的首几年收入,毕竟疫情之下的限聚令之类,意味许多群聚活动都不能正常举行,进而还窒碍到整体宣传推广,无法有效诚过打响头炮来带动后续发展。加上西九文化区毗连的广深港高铁,亦受疫情拖累面对同一命运,“高铁效应”迟至现在才逐步彰显,这又会影响到西九本身的旅客人流。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则西九无疑浪费了许多时间与金钱。

M+开幕至今访客超过500万人次,故宫亦有240万人次,成绩其实不俗。查统计处最新2022年年刊,踏入开业第二年的M+已为香港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一年有逾200万人次参观,遥遥领先第二位刚翻新的科学馆的约92万人次。至于当年年中才开幕的香港故宫则有近43万人次,如果年率化计算的话已够竞逐第二宝座。其余香港太空馆和香港艺术馆,一年访客人次约45万,另外香港文化博物馆约33万,香港铁路博物馆约10万……可以看到,M+和故宫的吸引力绝对不差,差在生不逢时、潜力尚待进一步的发酵而已。

务实增加收入 松开商业化紧箍咒

总的来说,西九发展期极长,迄今收成时间极短,因而导致现在财困之窘;放宽出售条款,肯定有助解决西九管理局的燃眉之急,但长远来说,局方究竟属于长贫难顾,抑或可望自负盈亏?当前尚未可知,过去西九发展实在受到太多不同因素打击。但要厘清,西九文化区作为一个文化项目,直至“推倒重来”之前,政府都倾向以地产收益来支持文化元素,事实上这是最务实、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像香港的铁路发展,也是透过发展上盖物业来支持铁路成本;不过,“推倒重来”之后,却变得轻商业、重文化,由住宅、酒店到写字楼等的楼面面积均被大幅裁走。现在西九文化区有一点点像“再推重来”,但其实更像是“还原基本”,以土地收益支持艺术发展本来就是发展西九的初衷;现在放宽限制,只属小修小补,暂时可供出售的住宅发展项目限于17万平方米,并解除住宅只能以“建造、营运及移交模式”发展的限制;即使如此,政府已料所得资金足够西九营运多十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之后怎么办?这是坊间关注焦点。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来,是随着西九访客增加,收入亦会水涨船高;二来,西九收入不限访客,如前所述还有其他商业楼面稍后启用,这也会带来收入,甚至作为主要收入;三来,曾任财政司司长的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曾形容,出售住宅项目只是“豆腐切一细块”,借以说明收入已够西九营运,及比喻必要时还有许多土地可售。当然,香港土地买少见少,西九更如是,无人希望西九可切豆腐愈缩愈小;重点在于,只要西九的收入有保障,尤其是重新重视商业发展的紧箍咒得以松开,坊间不再纠缠于西九必须轻商业、甚至要做到完全去商业化,那么未来的可持续经营肯定变得容易。

盛事经济 毋必“预设式反对”

另一宗事件,乃香港中环海滨近期受惠“盛事经济”推动,成为了大型艺术展览的理想地点,但名为“充气奇迹”的装置展品却出现庞大争议,险些儿又“推倒重来”。

“充气奇迹”是个仿世界各大著名建筑的充气式展品,所涉奇迹包括金字塔、凯旋门、巨石阵等等。鉴于白色外观,有人觉得一座座耸立起来犹如巨形墓碑;更有甚者,乃有网站越洋访问原设计者,得来评价是主办单位的制成品丑陋、比例不好,及后还衍生骂战,港方策展人因展品曾否有绿光照射而跟相关网站针锋相对,因为有人认为绿光并不吉利。最终,闹剧以原设计者发声明澄清,由于所收照片质量差、不专业,所以难以准确评估实物,加上源自她AI概念的作品,充气实体化的过程不容易,认为主办方毋须百分百还原复制她的返设计,还强调指自己未有参与今次活动的相关政治讨论或事务,如有问题应直接联击主办方,自己并不适合回答有关问题,只会集中在作品的艺术层面。

“充气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气奇迹”

以上事件反映什么?“推倒重来”压力,由西九一直持续至今,此外还见诸其他各方各面的政策,就连一个艺术展览亦不例外,也逃不过泛政治化及高度政治化的“预设式反对”洗礼。原设计者起初也许不知就里,不懂得香港政治气候,因而被拖进了政治漩涡;还好,经过详细了解之后,卒之明白有心人的目的,故此成功捍卫了自身作品及展览平台,成功避开了因政治化而「推倒重来”的厄运。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宣传香港

政治化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坊间对艺术发展的态度亦然,因为艺术的好坏美丑见仁见智,不同人有不同的主观标准,故重要的是,客观水平尤其国际水平是否足够,否则不宜轻言骂倒任何一件艺术,又或收回任何一个展览平台。不必讳言,艺术每每曲高和寡,一般人或对不少作品看不出所以然来;艺术也不适宜过份媚俗,为了讨好一部人而自贬身价。如果香港只容得下通俗的、普及的艺术,却容不了略带奇怪的、略带抽象的,则对艺坛来说恐怕显得香港艺术水平不足,且也无助于香港人特别年轻人培养艺术素养。的确,要使香港艺术鉴赏能力提高,方向不是骂倒曲高和寡的艺术,而是要引导公众学懂欣赏,舆论本身就要先懂得相关理念,做好“上而下”的艺术教育,而非一味“下而上”只识反对。有了艺术鉴赏能力,才有创作创新高水平艺术能力。由政府到主办机构,都要主动做好艺术理念的分享、讲解,公众明白以后就会更易接受、欣赏。

“盛事经济”是香港一大特色,除中环海滨外,尖沙咀海滨、西九文化区海滨,以至湾仔会展、机场亚博馆,及经活化的历史建筑群如大馆和元创坊等,亦为艺术策展平台,策展目的不限宣传艺术,更重要是宣传香港,例如把维港景色及历史文化等推送出去。每少一个策展,就等于少了一个宣传机会;每多一个策展被骂倒,也变相多给外界一个负面印象。“盛事经济”的内容丰富,还涉及维港无人机及烟火汇演,及体育、戏剧、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就以无人机为例,当局初建议时也备受坊间非议“柴台”,但随着计划顺利落实,一幕幕精彩表演成功兑现,今日已不复听到反对声音。始终,择善固执,把“盛事经济”贯彻到底,其中或有一些不太成功及存改善地方的,不过量多质高的盛事堆栈下来的累积效应,肯定有利刷亮香港盛事招牌。

香港要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一方面要继续增强利好因素,例如举办更多艺术盛事、提高西九文化区人流及收入,另方面要争取袪除负面因素,包括确保西九文化区的可持续经营、做好受众的艺术鉴赏教育等。如此的话,香港相关中心地位必可愈做愈强,香港整体艺术发展亦必愈来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