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鲁北盐碱地、鲁西北旱薄地的棉田只能一年一熟,现在棉草两熟技术模式可实现一年两熟,增加了一季饲草,棉农亩效益提高了50%以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团长董合忠说。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大省,目前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约150万亩,主要集中在鲁西南蒜棉两熟制高效棉田、鲁北盐碱地和鲁西北旱薄地。除鲁西南外,鲁北、鲁西北棉区因热量条件有限,栽培方式多为一年一熟地膜覆盖种植,集中成熟难、人工多次收花,管理和收获费工费时,比较效益偏低。

为达到省工节本和集中成熟收获的目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栽培科研团队曾尝试用无膜栽培短季棉来代替覆膜栽培春棉。但一年一熟无膜栽培短季棉的产量和效益仍十分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饲草收获后,接茬播种短季棉。(资料图)

董合忠带领团队一直在思索,是否可将一熟制棉花改为短季棉和饲草作物接茬种植的两熟制。短季棉生育期短、开花结铃集中、晚播早熟;小黑麦、燕麦等饲草作物收获期弹性大、营养价值高。采用冬(春)季种植饲草(小黑麦、燕麦),5月中下旬饲草收获后机械直播短季棉,从而实现棉草两熟,可较好地解决鲁北盐碱地(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和熟制单一、面源污染重、作物生产效益低等突出问题。

自2015年开始,省农科院董合忠带领的棉花栽培科研团队联合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绿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着手研究“棉草两熟”绿色高效种植模式。自主育成了“鲁棉532”和“鲁棉551”等系列短季棉品种,筛选出一批与之配套的饲用小黑麦和燕麦品种。实践证明,该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特别是盐碱地和旱薄地发展短季棉与饲草作物一年两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稳棉增效途径。

据董合忠介绍,该模式的技术要点包括五点:

——选用早熟、茎秆粗壮、抗倒伏、耐寒抗逆强、饲用品质好的饲草品种;选用早熟性好、结铃集中、纤维品质优良、吐絮畅,对脱叶催熟剂敏感的短季棉品种,如“鲁棉532”“鲁棉551”等。

——饲草于5月底6月初收获后,立即灭茬,结合化学除草采用76厘米等行距贴茬直播短季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滴灌采用(66厘米+10厘米)行距配置播种棉花。对5月底收获的饲草可接茬抢种常规短季棉品种“鲁棉532”,对6月初收获的饲草可选用生育期更短的“鲁棉551”进行接茬。

——密植结合化控实现免整枝。亩收获密度控制在6000株左右,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于5叶期开始化控,实现免整枝,株高控制在80~90厘米。

——短季棉和饲草均采用 “一基一追”的简化施肥方式,棉花于盛蕾期追施,饲草于起身期追施。

——脱叶催熟,集中收花。于9月底至10月初喷施脱叶催熟剂,人工集中摘拾1~2次或采用机械一次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棉草两熟栽培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早熟棉集中成熟绿色轻简栽培模式”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齐鲁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棉草两熟”技术模式实现了黄河流域棉区绿色高效生产的“四大突破”:一是改传统一熟种植为两熟种植,增加了一季饲草,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单位面积经济收益提高50%以上;二是改地膜覆盖春棉种植为短季棉无膜栽培,避免了残膜污染,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棉田残膜污染的难题;三是短季棉生育期短、结铃集中,不仅为机械收获提供了便利,而且肥药用量降低30%以上,显著减少了棉田的面源污染;四是棉花收获后接茬播种牧草,冬春季节牧草覆盖地表,有效抑制了盐碱地返盐,促进了盐碱地的改良。

目前山东省棉花主产区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植棉大县和植棉小镇。特别是鲁北棉区大力推行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种植制度改革,棉花机采正在起势,棉饲两熟种植模式稳步扩大,实现了棉田由一熟变两熟的土地高效利用模式,亩均增收600元以上,为盐碱地生态化利用趟出了新路子。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