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实践写反思日记。

只不过,这次反思的是每天对自己触动最深的一件事,不再像以往那样写流水账。

在我看来,这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实践,还是一个人认知体系重构的过程。

首先,每天只写自己触动最深的一件事,符合触动式学习法。

有触动,就说明有想法,而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人一旦真的用心思考了,认知水平就开始逐渐提升了。

其次,每次只写一件事,还符合行动力中的清晰原则。

我们很多时候行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选择模糊。

人这一天下来,需要接触很多人和事,要是逐个反思的话,大脑会非常抗拒。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马上看到结果,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被本能驱使去做了另外一件不需要动脑的事。

趋易避难,急于求成,是人的天性,是刻在基因里的默认选项,和性格无关。

所以,一提到写反思日记,大脑里的默认选项就是日记和流水账

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不需要动脑,只要把事情记录下来就行了。

而反思,则是一种高耗能的行为,是大脑不乐意主动干的事。

此时,如果只写一件事,目标就很明确。

目标明确了,行动力自然就提上来了,因为大脑喜欢明确、确定的东西。

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大脑。

因为,大脑是一切问题的起源。

如果我们能把大脑研究明白了,就相当于重新认识了自己。

迷迷瞪瞪的活着和脑清目明的活着,肯定是两种状态。

假如让你在这两种状态中选择的话,答案不言而喻。

因为谁都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完一生。

毕竟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人世间,如果有机会体验美好,谁又想吃苦受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想明白了这个底层逻辑之后,我也意识到了,为什么做同样的事,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原因就是,有人在使用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会持续收到正向的增强反馈;而有的人只有大量的练习,没有增强反馈,这种低水平的勤奋,让他一直在原地转圈。

写到这里,又让我关联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在舒适区的边缘练习,成长最快。

以前不动脑的写流水账,现在通过反思来记录成长,也符合学习力的匹配原则。

写流水账,就是一直在舒适区转圈圈,在这个区域里,人是不会成长的。

而每天只写一件触动最深的事,则符合在舒适区的边缘、拉伸区练习,而这个区域,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区域。

本来只想写三两百字的随笔,结果知识点关联知识点,一路关联下来,又写了一千多字。

由此可见,写作,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一旦主题确定了,随便展开写写都能写个几百字。

大教育家、大作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顶级的写作就是写作如同说话。

意思非常明确,会说话,就会写作。

以后不要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