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说“民以食为天”,可在古代的三大自然灾害中,光是能威胁到粮食的灾害就有两个:旱灾和蝗灾。

旱灾是指因气候严酷、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是不可控的,蝗灾是怎么形成的?

时至今日,已经存在上千年的蝗灾,到了如今为何又突然消失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蝗虫过处寸草不生

蝗灾其实指的就是因蝗虫引起的灾变,而且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受破坏,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或粮食短缺造成的饥荒。

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有很多人都曾错把螳螂、蝗虫混为一谈,但其实螳螂四肢纤细、身体呈翠绿色,而蝗虫四肢粗壮、身体一般呈现灰绿色或黄褐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螳螂被人们定义为益虫,它们大多以棉蚜、红玲虫为食,所以螳螂不仅不会损害庄稼,还会对农业生态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蝗虫就不同了,它是妥妥的害虫,而且食物范围非常广,不仅会吃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甚至就连烟草、果树都能成为蝗虫的盘中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蝗虫的嘴巴是最原始的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舌、下颚、下唇,5个部分组成,这种口器的特点就是可以轻易的嚼碎固体食物。

因此,当蝗虫接触到农作物时,它可以在片刻间将农作物的叶片咬开,甚至就连粗壮的根茎也抵挡不住蝗虫的利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而不同种类的蝗虫的繁殖数量,则取决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有效积温、食物、光照等情况。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蝗灾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土壤比较结实、含水量也比较低,这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有许多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干旱的年份里,蝗虫的产卵数就会大大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多个卵块,每个卵块中又会有60多粒卵,这就意味着每平方米就会有20至40万粒卵。

成虫的寿命虽然只有40至60天左右,但蝗虫的特点就在于数量大、喜欢群居,并且能够长距离飞行。

而以上几种因素,也正是俗语“蝗虫过处寸草不生”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国的蝗灾

蝗灾其实是世界性的,在我国的古代,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不过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区也时有发生。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记载,秦汉时期平均8.8年发生一次蝗灾,两宋时期为3.5年、元代为1.6年,到了最近的明清时期,都是2.8年发生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除了中国之外,蝗灾也经常出现在别的国家,就比如2004年11月发生在以色列的蝗灾

当时有几百万只的蝗虫蜂拥来到了以色列的埃拉特,铺天盖地的蝗虫几乎将这里的庄稼、鲜花全部摧毁,甚至连路边的草坪也不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批蝗虫是从北非来的,个头更是能达到10厘米左右,不过这次的蝗灾对以色列人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

因为蝗虫是犹太法律中唯一一个可以食用的昆虫,所以以色列人就抓了不少蝗虫回家吃,有的串成串、有的直接生吃、有的还过油炸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以色列之外,像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曾遭受过程度不一的蝗灾,虽然都及时给出了治理方案,但蝗虫对农作物的损害却是无法挽回的。

那为何我国古代的蝗灾发生频繁,到了现代为何又突然消失了呢?古往今来都是如何治理蝗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蝗虫为什么突然没了

其实治理蝗虫的手段也很多,主要包括变旱为田、利用生物相克、集中掩埋被杀的蝗虫等等。

首先是变旱为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将旱田改为水田可以有效地抑制蝗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上面提到,蝗虫的虫卵非常适合在干旱的土壤中生存,所以将土地改成不利于它们生长的水田,就能减少虫卵的生存。

其次是利用生物相克,通过种植含有和胡萝卜碱等成分的作物,比如豌豆、芝麻等,这些农作物体内的成分对蝗虫有害,所以也是从根本上减少蝗虫的数量,抑制蝗灾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集中掩埋被杀的蝗虫,在唐朝开元年间,宰相姚崇就提出将被杀的蝗虫进行集中掩埋,到了宋代就开始使用大规模烧荒的方法,甚至还有政府提供奖励,鼓励百姓参与捕捉蝗虫的活动。

总而言之,都是采用扼杀蝗虫的繁衍,来降低蝗灾的发生,不过由于当时的科技和认知有限,这些方法只能做到缓解灾情,尽可能的保住粮食,但并不能完全杜绝蝗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到了现代,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才让蝗虫这个千年害虫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呢?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叫马世骏的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国初期,蝗灾仍时有发生,当时我国常用飞机喷洒农药的方式来处理蝗灾,但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因为蝗虫的生命力极强,同时它们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复原力,所以农药不仅无法将其完全杀死,或许还会让蝗虫产生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马世骏是怎么做的呢?

马世骏是很早一批海归精英,他不仅是中国生态学家,还在1980年时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了一辈子害虫综合防治的马世骏,针对我国严峻的蝗虫灾害提出了:改制结合、根除蝗害的理念。

通过多年的走访考察,马世骏彻底掌握了我国蝗虫的习性,并认为治理蝗灾不能只在蝗虫身上做文章,还要把目光放在整体生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遏制蝗虫的大规模爆发,马世骏在蝗虫的发生地修筑水位,通过保护植被的方式,让蝗虫的虫卵无处可生。

之后,马世骏又借助真菌消灭了已有的蝗虫,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还极大程度的挫伤了蝗虫的繁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经过后辈不断地推衍,蝗灾彻底得到根治,而马世骏的出现则为中国生态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因此不少人都说:袁隆平让14亿中国人吃饱了饭,而马世骏就是这些口粮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