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灯挂椅描述为“搭脑出头的靠背椅”、“一种面宽较窄、靠背比例较高、靠背板由木板造成的椅子”,几乎可以精准地概括我们对灯挂椅的认识。
灯挂为何物?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灯挂”一物的针对性研究,但学界也没有在灯挂概念上产生过大的分歧,它就是悬挂在灶壁上的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一种器具,虽然在不同地区名称存在差别,但大体上的造型和功能是一样的。
灯挂的使用从何时开始我们难以知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早至宋代它就已经在市井民俗的绘画中显露踪迹,比如货郎图中的货架,就有灯挂现身。
▲北宋 苏汉臣《货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宛署杂记》中还明确提到它的价格:“竹灯挂三个并盏,价一分五厘。”
明末小说《四望亭全传》中也有:“(马棚)墙壁上挂了一个竹灯挂,灯尚点在那里。”种种证据表明,灯挂并非什么稀罕物什,就是一种老百姓的日常用品。
▲清 焦秉贞《御制耕织图》
▲清 陈士俊《绘高宗御书范成大照田蚕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看到古画中描绘的灯挂造型,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搭脑两端出头的靠背椅被叫做灯挂椅,但仍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宋代以前的古画中就已出现过符合灯挂椅特征,即搭脑两端出头的靠背椅,那么灯挂与灯挂椅,到底是谁模仿谁?又或者,这只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十国时期画家顾闳中奉诏而画,其如实地展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之景,其中出现的所有椅具,均为搭脑两端出头的靠背椅。作为贵族使用的主要椅具,它大方典雅,还配有椅披。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椅具集合
而明清古画中的灯挂椅靠背偏高、座面偏窄,整体气质显得更为挺拔灵秀,其少配椅披,使用者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上层贵族,因为在其之上还有以太师椅、宝座为代表的带扶手椅具为贵人所用。将两者与灯挂作对比,我们也能明显发现后者与灯挂更为相似。
▲明万历刊本《紫钗记·第二十八折·强婚》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 《聊斋全图·董生》
将目光投向“灯挂”与“灯挂椅”的流行地区,我们还能获得新的线索——二者都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民间。也就是说到了明清时期,灯挂与灯挂椅的使用群体有很大的重合度。
明式家具本就以苏作为首,深受其影响。而灯挂在江浙地区除了广泛应用之外,还有着别样的涵义:据说每到小年夜,家家户户都会换上新灯挂,焚烧旧灯挂,此为“送灶”。
《清嘉录》中还说苏州地区的百姓还会将旧灯挂改造成一顶轿子来完成“送灶神”之俗,灯挂被视为灶王爷的专属坐具。
也就是说,灯挂不仅是辅助照明的工具,亦是一种吉祥意象。那么这种基于造型相似的基础将“灯挂”与椅具联系起来的行为,不仅合理,亦十分合情。
正如“八仙桌”的命名渊源,看似简单的名字背后,其实隐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而这也正是家具被创造出来的根本原因。
*文章来源明清家具研习社,图片红桥红!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