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谋利,要守住边界,要心中有戒,在农业种植上不能有轻慢之心,在其他方面也应时刻兢慎

近日,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涉嫌受贿一案开庭审理,其被指控受贿达8.13亿余元。据报道,孙志刚主导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5年,其工作作风和方向受到争议。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本是基本的政治伦理,而孙志刚主政贵州省期间,却留下颇多负资产。其中,强推农村产业改革,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尤其备受诟病。如今,随着孙志刚的受审,再度检视这一负资产,不无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受审

孙志刚曾表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形势繁杂,没有超常举措很难实现”。事实证明,为了调减贵州的玉米种植面积,孙志刚可谓下了决心,出了狠招,在这个过程中不惜动用峻厉手段。除了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之外,还强调监督检查、追责问责。

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干涉农民种植,于法不容。农业法明确规定,“不得干涉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早在2014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文件指出,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强迫农民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搞行政干预。在这方面,不少地方都吃过亏,都有过教训,都值得反思。种什么,不种什么,应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今年让农民种小麦,明年让农民种玉米,后年又让农民种高粱,这分明就是瞎折腾。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靠行政命令,而应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作物生长规律,尊重农业特点,尊重农民意愿,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部门可以引导,可以倡导,可以疏导,但不能越俎代庖。

既然法律已规定“不得干涉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为何像孙志刚之类的官员仍然迷恋以行政手段干扰农民的种植权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绩冲动。据报道,先于孙志刚落马的贵州省原副省长李再勇,也是一个追求“政绩工程”的负面典型。他在执政六盘水市期间,强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打造刺梨产业100万亩。李再勇后来在中纪委反腐专题片中称,要求连片规模化种植,主要是为了好看,希望领导在车上能看到,到处都是产业。

为了一己政绩而为害一方,这样的政绩再好看,又有何用?李再勇的畸形政绩,让当地百姓埋单,群众难道需要这样的政绩?一定程度上说,乱作为,瞎折腾更具危害。

举全省之力欲“消灭”玉米种植,如何反思?为政者握的权柄再大,也不能乱来,而要懂得谦抑,懂得敬畏各种法规和规律。以贵州种植玉米为例,当地种植玉米的传统已沿袭400年,“贵州山地比较多,适合种植玉米,农民自己也有意愿种”,在这种情况下,非要“消灭”玉米,不仅暴露无知,而且折射权力为所欲为带来的巨大危险。

说到底,权力姓公不姓私,权力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为民谋利,要守住边界,要心中有戒,在农业种植上不能有轻慢之心,在其他方面也应时刻兢慎,而不能有任何的膨胀和瞎折腾。

相关报道

孙志刚曾在贵州逼推"玉米革命" 1年"消灭"800万亩玉米

2024年8月14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涉嫌受贿一案。孙志刚被指控受贿达8.13亿余元,他当庭认罪悔罪。

作为二十大后落马的首个省委原书记,孙志刚的贪腐异化过程值得深思。尤其是孙志刚主导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5年,其工作作风和方向受到争议。他举全省之力欲“消灭”玉米的行为令人印象深刻。仅3年,孙志刚“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便无疾而终。

2015年10月,孙志刚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副书记,随后成为副省长、代省长,第二年1月他当选为省长,其主政贵州之路正式开启。

履新后,孙志刚曾公开表态,“从今以后,我作为贵州人民的一员,一定全身心地融入贵州、服务贵州、奉献贵州。”

当时孙志刚已经62岁,这是正部级官员即将退居二线的年龄,但他反而再获重用,这被外界解读为上层打破用人惯例,“不拘一格降人才”。

随后,他开始发力“玉米革命”。实际上,在2018年之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在通过市场引导和资金补贴等方式,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5年,原农业部曾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

在贵州当时官方宣传的口径为,玉米属于低效作物,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收益仅有600元左右,而如果改种蔬菜、水果和药材等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一亩地收入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此外,有研究单位称种植玉米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会危及贵州生态发展底线。

其实,贵州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已沿袭400年。史料显示,贵州省种植玉米始于清初,在乾隆年间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到民国时已是省内主要粮食作物。

“贵州山地比较多,适合种植玉米,农民自己也有意愿种,倒不是说看重收益,因为农民自己也要食用,在家种一点玉米,喂猪、喂鸡都可以自给自足。”贵州省一位玉米研究单位专家对界面新闻表示,官方宣传说玉米产值低,是因为没有跟养殖业连在一起,连在一起意义就不是一般产值所能体现的。只不过,当时人们在行政命令的宣传下,只看到玉米种植的弊端,而忽视了其作为粮食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贵州省还有280万农村贫困人口,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也被官方视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产业扶贫的客观需求。孙志刚曾在《求是》杂志发文表示,传统的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脱贫攻坚的进程。

不过,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和风细雨式引导看来成效不大。按照贵州日报报道,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调减玉米作出专门部署,可一年下来只减了37.57万亩。

孙志刚接任省委书记半年后,2018年1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打赢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强调,争取旱地基本农田全部种植经济作物,彻底改变种玉米的传统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当时发布的《通知》2年后宣布失效

贵州省政策要求,各地要按照“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蔬菜、木本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思路调减玉米种植,推进替代作物种植布局。

2018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举办开放日,孙志刚当场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形势繁杂,没有超常举措很难实现,因此,“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这场革命是‘逼’出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的低效粗放发展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收效不大,进展缓慢。”2019年8月,孙志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

2018年3月底,在政协第十二届贵州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相关负责人强调,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是贵州省委从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安排,2018年把玉米种植面积从1100万亩调减到600万亩是全省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

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种玉米行动在贵州全省展开。

为推动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孙志刚决定将其此前在贵州省创造出的“五步工作法”: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认为,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闭环,为这场值得期待的变革,提供了执行保障。

上述《通知》也提出,省农委牵头对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进行督促考核,对作风漂浮、弄虚作假、工作不力和进展缓慢的,要进行通报或约谈。

压力层层向下传导,贵州省内很多区县、市州都制定了农村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目标和实施方案。比如贵阳市提出,要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62万亩,共涉及575个村204672户,到2018年底,全市低效种植玉米全面调整为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到2019年底,全市以籽粒玉米种植为主的区域全面调整为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区。

贵阳市一位农业部门专业人士对界面新闻介绍,农业结构调整本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比如每亩地改种新的作物能收益多少钱等,也有助于扶贫攻坚,但是政府部门在执行中用力过度,政策变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太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基层工作人员拔玉米苗和农民打架的情况。

“群众一直有种玉米的习惯,突然就不准种了,很多人不理解,也想不通。”贵州省某农业大县管理部门一位负责人对界面新闻介绍。

“反对的声音很多,大家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合适,农民都是祖祖辈辈在种玉米,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不过,这些意见都是私下里说,不能和上级对着干。”上述贵阳市农业部门专业人士表示。

争议事件逐渐被外界关注。“你敢种,我敢铲,坚决不留苞谷秆。脱贫要幸福,不要种苞谷”,2018年3月,贵州省独山县上司镇一村庄贴出的标语在网络上热传。对此,上司镇回应称,该村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标语已拆除。

另有媒体报道,凯里市舟溪村下发《调整玉米种植结构通知》规定,禁止在村内多处地方种植玉米,若被通报或处罚将免去三年的合作医疗补贴。随后,舟溪镇政府紧急解释称,由于舟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并未向镇政府备案,其下发的通知被停止执行。

面对乱象,2018年4月3日,贵州省农委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调减玉米种植宣传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予以纠偏。其中称,调减玉米种植,并不是不种玉米,而是要种好种优。不允许简单粗暴搞“一刀切”,尤其是对农户已种植的玉米,严禁粗暴铲除,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损害群众合法权益,引起群体性事件。

并不是所有的基层政府都不顾实际、唯命是从。贵州省一位要求匿名的玉米种植专家介绍,禁种玉米期间,有的地方从源头上对销售玉米种子实施管制,上级要求市场上不能出现玉米种子,对此农业部门压力就很大,即要监督卖种子但是又不能违法行政,有的地方就会想办法自己放松要求,聪明的地方还会变通一下强调“不能种植低效玉米(言外之意是高增加值玉米品种仍可以种植)”。

先于孙志刚落马的贵州省原副省长李再勇,是个追求“政绩工程”的负面典型。他在执政六盘水市期间,强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打造刺梨产业100万亩。李再勇后来在中纪委反腐专题片中称,要求连片规模化种植,主要是为了好看,希望领导在车上能看到,到处都是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再勇刚被判死缓,图为庭审画面

据上述贵阳市农业部门专业人士透露,李再勇当年为了禁止种植玉米,会拿着望远镜检查路边、山坳等区域。迫于他的压力,地方农业部门曾私下提出,不要在公路附近种玉米,“大路边不要碍他的眼,可以给农民补助改种别的作物,山里边就不用管了。”

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看似成效很大。2018年6月,贵州省农委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州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92万多亩,同时,已形成替代作物改种蔬菜173万亩,茶叶37万多亩,食用菌5万多亩,中药材92万多亩,水果170万多亩,其他作物313万多亩(牧草120万亩)。

2019年3月,孙志刚在全国两会上又称,2018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明显成效,调减低效玉米种植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

对于这些数据,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贵州当地人士澄清,不是真实情况,这是属于“数据上来,数据上去”。

“其实没有调减那么多,主要是数据上需要表现出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时很多区县都上报(玉米种植)清零,实际上肯定清不了。土地承包权本身是农民群众的,他自己想种的话,一家一户做工作也清零不了。”上述某农业大县管理部门负责人对界面新闻介绍,前几年省内玉米种植面积肯定是有减少,但也不是像上面宣传的那么多,不可能每年会调减多少万亩。

公开资料显示,经历了2018年的运动式调减,到2019年,尽管一些市县仍在制定年度调减目标,但是贵州省级层面就玉米种植问题已逐渐减少发声。界面新闻查询贵州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发现,除了2018年提到“改变种玉米的传统”外,2019年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工作安排时都未提及玉米,重点放在了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

孙志刚也承认,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工作争议不小,但他仍在为自己的工作辩护。2020年1月,他在参加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联组会议时谈到,2018年贵州省提出调整农业结构,以“调减玉米”作为突破口,一石击起千层浪,引来不少争论。他还说,“‘秋后算账’来看,2018年调减了700万亩,每亩调出了3000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2019年,大家的思想就统一了,到目前我们已经调整了1000多万亩。”

2020年5月,孙志刚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在农村产业革命推动下,2018年、2019年贵州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贵州省食用菌、百香果、韭黄等种植规模也都跃居全国前列。“两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产业革命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符合贵州省情实际。”他强调。

“其实就是他从省委书记退下来那一年(2020年),有的地市把问题反映到了国务院,当时官场传闻国务院要派调查组来贵州。在压力之下,孙志刚不得不放松了要求,不再强调对地方官员硬性考核。”接近决策层的上述贵阳市农业部门专业人士介绍。

该人士表示,为了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之前孙志刚都是一再强调,“我没有别的办法,要撤官员了”。而惊动国务院后,孙志刚表态说,既然农民不理解这项工作,那就等他们自己慢慢接受吧,“他说这些话等于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也就是放弃强推玉米革命了。”

2020年11月,孙志刚被免去贵州省委书记职务。2023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宣孙志刚落马。

2024年5月20日,贵州省开展孙志刚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决彻底肃清孙志刚流毒和恶劣影响。5月27日,贵州省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汲取政绩观错位的教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贵州省玉米产业发展很快回到正常轨道上。新华社2023年10月引述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报道,当年贵州省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009.1万亩。

“现在国家很重视粮食安全,省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都很重视玉米产业,农民的种植需求也基本恢复了,目前玉米面积跟调减前相比还差一些,今年能达到1000万亩多一点,未来应该能恢复到以前的种植面积。”上述玉米研究单位专家介绍,将来贵州省玉米种植面积甚至有望发展到1800-2000万亩。

“前几年瞎折腾对玉米产业发展并没有太大影响,调减也就是数字上的调减,农民实际种植面积相对来说仍然存在,所以后续恢复也非常快。”贵州省一位农业专家表示,“玉米这种作物对农民来说确实是刚需,不会存在滞销等情况,农民自己生活都能消化,只要生产层面能保证实现丰收,后端风险肯定比较小。”

“孙志刚一下台,2021年之后就没有再推行玉米调减了。我们当时就知道肯定会种回来,不让老百姓种地,不种粮食种什么?种地是否有收益,最后还是需要老百姓自己说了算。”上述某农业大县管理部门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