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缘分?
大概就像张爱玲说的:“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缘分很美,但对于很多的家庭来说,也很难。
如果儿女三十多岁了,还是单身,家里人都要捏一把汗,显得焦虑。
干着急是没有用的,还得想办法去找缘分,晚一点遇到对的人,比一辈子没有遇到,总归是好一点。
01
儿女找对象之前,需要读懂“麦穗理论”。
哲学家苏格拉底,安排几个弟子去寻找最大的一颗麦子,并且规定的时间,不能走回头路。
第一个弟子出发了,他担心自己超时,走了几步,就摘下一颗麦子。但是他后来发现,有很多的麦子,比自己手里的那一颗更大,心有不甘。
第二个弟子出发了,他左顾右盼,到了终点,也即将超时了,才急着摘下一颗麦子。他发现自己错过的麦穗之中,有好几颗都比手里的麦子更大。
其实还有更多的弟子,比第一、第二个弟子更糟糕,他们寻寻觅觅,直到超时了,过了麦地,都没有摘一颗满意的麦子,空手而回。
如果我们继续往下看,就会发现,摘到麦子的两个弟子,也嫌弃手里的麦子不够大,大概率是偷偷扔掉了。
这就是“麦穗理论”——儿女总是希望找到最好的那个人,还这山望着那山高,因此一次次错过。
从儿女本身看,会发现他们单身、找不到对象的两个大概率的原因。
其一,太着急
,遇到一个人就去爱,毫不犹豫地付出。相处一段时间,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人,于是放手。接着进入下一段恋情。
多少年轻儿女,恋爱多次,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反而在错误的爱情里,耗费大量的时间。
尤其是女人,一旦遇到无法确定的爱情,还选择了和对方一起生活,那就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导致疲惫不堪。
在三十岁之前,恋爱七八次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他们过了三十岁,就疲惫了,甚至名声都不太好了。
其二,太稳重
,遇到谁,都要考虑很久,等考虑清楚了,发现对方是别人的新娘、新郎。
也许遇到了喜欢的人,但是不去表白,而是持续性观察对方的人品、学识、钱财、家境,还反反复复考验对方。时间一拖,就错过了。
过了三十岁,一次恋爱都没有。心动的人,喜欢的人,熟悉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了。
02
儿女找对象的最佳机会,就是以下两次。
苏格拉底对弟子说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一块地里,确实有最大的一颗麦子,但你不一定遇得到。就算遇到了,也很容易错过,无法精准判断。因而你手里有的那一颗,就是最大的。”
对于缘分来说,能够抓住的,就是最好的;能够成全的,就是最长久的。
在《让财富找到你:有温度的经济学》中,有经济学家提出一个
“37%样本”
的策略。
打个比方,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打算恋爱十次。那么他最应该抓的,就是“10乘37%”这一个恋爱对象。就是第三个、第四个。
之前两个恋爱对象,会让人积累到经验,促进自己的心智成熟。为真爱,做出了铺垫。
之后的五到十个恋爱对象,是自己设定的,非得去遇到,
会让自己过于理智,从而失去,并且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
把找对象的人次,变成人与人相处的次数,也是对的。和同一个人,相处十次,那么在第三、第四次相处的时候,就可以表白了。
这就说明,第一次找对象的最佳机会,就是“理智和感性”之间。
当一个人错过了一两次缘分,然后打定主意——“我不能再错过”,那么他的缘分就来了,并且会成功。
看过《梁祝》的人,就会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起读书,他们单独相处了多次,产生了爱慕之情。
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人之后,毅然决定“不错过”,因此苦苦追求。有了化蝶的传奇故事。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和白娘子相处了两次之后,就彼此爱慕,然后就有了牵手的爱情。
简单来说,同学、同事、客户、老乡等,单独相处几次,有了一点基础,就可以大大方方恋爱了。
若是有一两次失败的恋情,也没有关系,这是铺垫而已,再出发,那就是真爱。
第二次机会,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吸引力。
俗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一个人自己没有阳光,很堕落,还要找对象,无疑是异想天开。
有一首情诗,叫《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朝诗人崔护,落榜的时候,遇到了喜欢的女子,但是没有表白;来年,他再去找女子,不见了女子。落得一生遗憾。
为什么不及时 表白呢?我们都这样想。事实上,诗人落榜了,没有功名,又靠什么表白呢?
缘分的来临,其实是儿女的磁场,吸引了另一个人。
鼓励儿女多读书,多谋业,提高教养,找对象的机会,还真的会送上门来。正所谓,“慕名而来”。
儿女是麦地里最大的一颗麦子,随时可以让人找到,值得拥有。这就不愁了。
03
很多人认为,婚姻是第二次投胎,马虎不得。
投胎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那么后半生的结局,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不能马虎,也不能太吹毛求疵,经历了几次爱的体验,不管是受伤也好,遗憾也好,接下来就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爱情。
风雨之后,会遇到彩虹,这是自然;爱情也是如此,挫折之后,就会走进坦途。
缘分,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是“刻意而为,主动抓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