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家英先生近影

何家英,卓有成就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1957年生于天津,‌祖籍是河北省任丘县。‌他于1977年考入天津艺术学院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何家英在党和国家培养下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受到组织上的高度重视。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曾担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等多个职务。现在所有职务基本上都退下来了,只有还担任着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的教学任务,还有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工作。获得过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

其代表作品包括:《‌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杨开慧》等。何家英的人物画,特别是他的工笔人物画将古老的晋唐工笔画传统与西方绘画相融合,立足于中国文化文脉,在西方人文理想与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之间,建构起一个既有传统文化传承又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新型工笔画语言。他关注当下现实生活,表现当代人的心灵诉求,他以当下女性为主要表达对象,以创造性的写实手法,表达出优雅、纯净、美好的高尚境界。在新的语境下完成了中国人物画从古典到现代形态的转型。他创造了一个审美典范,他对中国当代文化建构和对40年来的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

圣笔瑛于绝代 万意融其神思

——观何家英作品一二随感

王本平

新竹高于旧竹枝,

均为老干相扶持,

青竹高节秀于林。

更需遇见赏竹人。

是日,在参加《苍山涌墨——孙长康山水画作品展》开幕式上有幸结识了何家英。他的现场讲话饱含真挚情感,令人倍受感动。他说:“我真诚地感谢大师兄马俊青、同学门如山,是他们把孙长康师傅引荐给了我,第一次去见面,孙师傅就告诫我:‘中国人还是要画中国画’。从此我走上了学习中国画的道路”。上大学以前,在这条学画的道路上,何家英遇到许多热心的画画师傅,有李墨、崔俊臣、尚洪玉、杨金岭、张学强等师傅,还有河东区文化馆和二宫学习班的老师,他们都给予何家英以真诚的教诲。书画大家张德育、杜滋龄老师的谆谆教诲,都促使何家英的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在上山下乡时,宁河县文化馆的张扬老师,是指引何家英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这些恩师令他至今难以忘怀。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孙长康师傅怎么也没想到,当初那个清灵俊秀的小男孩儿,如今已经站在了中国当代画坛的巅峰。

耳听为师语,心悟方成人。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笔落惊风雨,画成泣鬼神。大学期间的何家英是非常幸运的,他遇见了天津美院那么多好的老师:刘天呈老师让何家英懂得了素描的奥秘,也影响了何家英对油画的认识;王颂馀先生和孙其峰先生,让何家英领略到大师的修为与人格,并受到文化修养上的熏陶;白庚延老师让何家英从画理的层面掌握了艺术的规律,更懂得了什么叫胸怀与气质;杨德树老师将何家英带入了美妙的工笔画世界;张世范院长、陈冬至老师、吕小鹏老师等,都在何家英的绘画成长道路上,给予了莫大的关怀与帮助,为他在以后的绘画创作中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老子言:“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何家英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到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而是要博取众长、兼收并蓄才能开拓视野,气正道大,追求精神层面的高度。他还曾经拜访过卢沉、石齐、周思聪老师,也认真地学习过蒋兆和、王子武,方增先、杨之光、张德育、石齐、等等名家的绘画。为何家英的成长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何家英先生作品:《秦征先生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家英先生作品:《秦征先生像》

师恩难忘,是因为有伯乐一样的贵人相助,难以忘怀。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突破与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乃至个人的天赋以外,还需要遇见伯乐。齐白石大师的成功,有胡沁园、陈师曾、梅兰芳、徐悲鸿、乃致毛泽东。都是齐白石先生最重要的贵人。何家英遇见过许多位贵人,但决定他命运的则是时任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的秦征先生。当年何家英正遇大学毕业,系领导和老师们都认为何家英应该留在美院任教。可那时的分配政策是哪来哪去。当时秦征主席知道档案已经送到了市人事局以后,很是着急,他亲自跑去天津市委,找到主管市长白桦同志,讲明情况,市长说:“你回去写个报告,我批复一下,”秦征主席说:“回去干什么?我现在就写”。白桦副市长立即做了批示,秦征主席骑上自行车就把文件送到了市人事局把档案扣住了。如果再晚一点,转天档案就要送到宁河县了,再想要回来可就不容易了。就这样,何家英留在了美院。实际上何家英与秦征主席只在一年级时见过一面,没有一点特别的关系,是因为秦征主席在毕业展览上看到了何家英的作品《海田归》,他认为这是个好苗子,这样的人才怎么会让他流失?才有了前面那段惊险一幕。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秦征主席就是何家英的伯乐和贵人,是秦征主席慧眼识才,才改变了何家英一生的命运。何家英的确没有辜负秦征主席和培养他的老师们的期待。

何家英先生作品:《春城无处不飞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家英先生作品:《春城无处不飞花》

栀子花香工地间,

女工含笑妩翩翩。

花立花丛如花海,

春城大坝添新颜。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是一幅何家英留校以后,第一张创作,当时他参加中国美协赴葛洲坝深入生活小分队,回来便创作了这幅表现葛洲坝火热的建设场景作品。获得的感受,而创作的一幅表现葛洲坝火热建设场景的作品。在天津第二界青年美展上,获得一等奖。此画一出,立即引起天津美术界的轰动。随后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荣获二等奖。

此幅作品表现的是葛洲坝的夜晚,到处都是花的海洋,那些大坝上的电弧花缤纷洒落,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壮丽,这种壮丽的景象正是何家英感受最深的。他一定要表现出这个感受来!于是他描绘了一群女工夜晚收工后遇到卖花姑娘,争相戴花装扮的欢乐情景,从作品中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些女电焊工,与背景大坝上的电焊工发生着呼应,大坝上的电弧花、栀子花和如花朵美丽的女电焊工以及卖花的小姑娘,形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表现出大坝建设者乐观的精神状态,把沉重的大工业题材用以抒情、浪漫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画面以深色众女工围绕着中间的白衣青年女工,有机地衬托出她的主角中心地位。前景那位蹲下来买花的女工,是以浓破淡的笔墨手法来表现的,致使她虽然在前面,却被虚化了,处于次要地位。而中间前面那位背对观众的女工是画面第二主要人物,则以花衬衣点亮整个画面,打破了一贯穿工作服的环境,她窈窕的身材配以两条大辫子,恰恰是对女性形象最美好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辛劳的女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反应出八十年代青年生活正在改变。女工们身后下班的工人正陆续通过栈桥离开工地,而大坝建设仍在马不停蹄地运转,平台上还有夜班工人正在焊接。夜幕深处,吊车和工地上灯光点点,闪烁着色彩斑斓的光亮,工人们的热情和汗水都融在这灯光中,照亮这拔地而起的宏伟工程。

纵观此画,不尽让人想到中国古代绘画是强调以意立象的,作画前必须先立意,立意是画家进行意象转化的心理过程,观万物达于心而后立于象的“象”,是为了达到尽意的“大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何家英这幅作品,恰恰是通过一位卖栀子花的小姑娘才与葛洲坝上电焊女工联系了起来的。脑海中不断地立意,惚兮恍兮,其象逐深。电焊花异常绚丽多彩。特别是在夜晚,加之灯光闪烁,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正是这取决于光影中的线条,作为造型的本质要素,才是何家英想表达的东西。即是对物象进行意象思维而物化出来的象与线,在《春城无处不飞花》中,不仅仅表现出形体的轮廓,还表现出了整座大坝形体的气象,通过运动着的点、线、面把人物与大坝的气势有机地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加强了这幅作品的氛围和韵律。作为一位刚刚出道的仅仅二十三岁小青年,就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无独有偶,在八十年代,像他这样有才华的年轻学生可不止他一人,就在此次葛洲坝之行走到重庆时,何家英去四川美院参观了毕业生的创作情况,看到了正在创作中的罗中立的《父亲》、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等毕业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何家英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又都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罗中立的《父亲》获得一等奖,何家英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获得了二等奖,其他同学的作品也都获得大奖,均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是一个被积压太久而迸发出来的一股能量,这些人与其他地区一批青年画家开始创造着一个新时代。

面对着这种不可阻挡的势头,何家英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竟然改为了工笔画创作,这与他在天津美院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后来总是感慨地说:“是杨德树老师把我带进了工笔画大门。”何家英通过临摹《簪花仕女图》掌握了工笔画的基本技法,从此奠定了白描写生和工笔重彩的基本功。杨德树先生又带领同学们参观“法海寺”,去“永乐宫”临摹。毕业以后,何家英又追随杨老师去敦煌临摹壁画。丰富的敦煌壁画,给予何家英太多的启迪,特别是第三窟的元代壁画《千手千眼菩萨》,使何家英知道了线的表现力能够如此强大,可以不用借助于渲染就能达到饱满的体积感。何家英通过这次临摹敦煌壁画,看到了古人是如何运用不同程式语言的形式、疏密节奏来表达造型的,特别是他悟到了中国画以线造型中结构透视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敦煌壁画中神采飞扬的自由精神,也看到了经过了岁月沧桑所赋予壁画的无穷魅力,还真正看到了唐代人物画的博大气象。这一切都为何家英从水墨转工笔埋下了伏笔。

自此,一张张的工笔画经典作品横空出世!

何家英先生作品:《十九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家英先生作品:《十九秋》

柿树红艳满山岗,

村姑悠然采摘忙,

回望十九岁月短,

希冀未来幸福长。

1984年《十九秋》与《山地》双双入选了全国美展。而笔者更钟情于这幅《十九秋》。何家英一直想画一张中国人的形象,是具有传统审美特质的少女形象,她并非当时工笔画中那种大眼睛、双眼皮的大美人儿,而是一种单眼皮的内在美的姑娘。《十九秋》正实现了他的愿望。这幅画来源于太行山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一位村姑悠然地从柿子树林中走出。她那迷茫的眼睛若有所思,是对过去经历过的十八、九个春秋的追忆与伤感,也是对未来命运的憧憬和希冀,同时,也暗喻着对时光消逝的一声喟叹。村姑在这个红彤彤的浓郁秋天的陪衬下超凡脱俗,她‌带给了观者心灵深处的安宁与遐想。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主人公的命运又该如何?画面留给了观众一个未知的联想。今天我们再回望这张作品,现实的发展结果似乎已经回答了此画曾经的追问。

何家英先生作品:《酸葡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家英先生作品:《酸葡萄》

炎炎夏日白昼长,

葡萄架下且乘凉,

一曲笛箫清几许,

几粒青珠酸欲尝。

有着校园生活的何家英,随时随地都在观察着校园内有画意的情景,这张《酸葡萄》就是在一次上课时从窗外偶然发现的。窗下的葡萄架也在他的眼中,那排列整齐的白色木架子与绿叶繁枝的葡萄藤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形式感,正好与中国古代某些画面形式相吻合。也有点现代构成的意味,具有一种神奇的诗意。他立即记录下来这第一感觉,由此得到了画面的基本形式。恰恰是构图形式决定了画面的意境。‌何家英以画面形式节奏去带动人物布局。横平竖直的框架,需要一个正面的人物放在黄金分割的位置,可谓恰当。但是他还是感觉画面单薄,才又加上另外几个人,以摘葡萄的人物打破正面人物的呆板与单调。并且两个人的虚实处理,表现出了画面纵向的空间关系,也让画面更加灵透。葡萄架下坐着的两个人则处理的比较隐蔽,色彩与地面接近,有效地衬托出主要人物的突出地位。这张画看起来很平淡,没有什么着力的地方,非常轻松,但是,当我们仔细欣赏每一个细节时你会发现,作者用功之处都隐藏在其中了,让人百看不厌,可谓是举重若轻,让观众看到的只是幽静的意境与迷人的形象。表达出了何家英那“圣笔瑛于绝代,万意融其神思。”的艺术境界。这恰恰是这张作品的奥妙所在。

这幅《酸葡萄》参加了“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并获得了“金叉大奖”,也是画展的最高奖。

何家英常说:“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艺术也如宗教一样在探寻着宇宙的真相,同时也探寻着艺术的真谛。”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可以使人永存的,但要看它有没有能够永存的精神。何家英还说:“我的一生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过去的艰苦和寂寞成为了我的财富。每当关键的时候,他总是淡然处之,要向马三立大师那样,遇到艰苦和困惑,无非就两个字‘挠挠’就过去了,再大的坎坷也要给他三个字‘逗你玩’就过去了”。

笔者认为:何家英的绘画,是通过深入生活,在社会现实中‌挖掘主题,‌以自己独特的创新理念和匠心精神,把当代人形象进行了诗化的加工,并且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为中国人物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为水墨人物画和工笔人物画带来了新的生机。他极力突出绘画语言对主题的表现力,按照艺术规律创作。纵观‌‌他的绘画作品,不仅记录了他深入生活的探索足迹,‌还展现了水墨语言对不同主题的强大驾驭能力‌。正如石涛所言:“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何家英灵活又严谨地利用‌了写实与意象的结合,这不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形体,更能够生动地再现人物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这一点是何家英对以往历代水墨人物画和工笔人物画家的继承与超越,他经过了极其高度的提炼,做到了徐悲鸿所讲的:“致广大,尽精微”的高度,只要看上几眼,就会被他那摄人魂魄的魅力而俘获,也成为现代工笔人物画一种范式,受到行业内外众多人士的追捧。

如果以中国画理论来揭示何家英这种现象,仍然可以用“意象”来解答,实际上他的真实表达,是离不开意象思维的,因为中国画的形式脱离了意象思维来表现是无法成立的,其格调必低。这不仅仅是受到了文化审美观念的影响,也在材料工具上受到了限制,不可能按照西方的方法,去真实地再现现实中的客观真实,尽管西方绘画也需要主观处理,但是,基本语言形式是根本不同的。古今画论中常提到的“象外之象”,不但能客观地表现画面形态特征,也在内在精神方面,展现了画家的自我主观意识,特别是在精神追求、审美表达、和感情输出方面,既有了具象的,又有了抽象的表现。既强调了客观的真实性,又强调了主观的意象性。这种意象表达必须以主观审美意识去整合客观表象真实,提炼出最本质的艺术形态,从而构成具有意味地程式语言形式,使其形意相融,主客观相依,注重对意象及内在精神世界的表达,又构成了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自己独特地审美形态。

然而,能够真正认识到何家英的作品,这些深层理念的人并不多,他们往往只看到了他的作品写实的因素,却忽略了他的作品中意象程式语言的运用所起到的作用!何家英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现是在他的审美理想判断下被提炼整合出来的艺术真实,远远超越了自然真实,尽管他必须依赖于自然真实对象给予他灵感,可他眼中的真实已经是超越现实真实的艺术形象了。更可贵的是他内心具有的审美高度,促使他能够敏感地感受到他需要的因素,并且把他们用传统语言表现出来,使之具有了在中国文脉下生成的文化价值,这绝不是如实地把对象描摹下来那么简单。他塑造的或者说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已经远远超越于世俗人物的状态而上升为一种神性,他的人物总透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哪怕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仍然具有崇高的人格、气质,质朴而高贵,特别是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加超凡脱俗,圣洁而典雅。在这点上他具有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天赋。小萨马兰奇说他是“被上帝眷顾过的人。”‌‌

笔者再次认为:何家英的人物画,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在当今画坛上,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这些独特性,不仅继承了古代绘画大师对人物画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也展现了当今中国画家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本文作者:王本平画家 诗人 艺术评论家)

何家英先生中国画作品欣赏

何家英先生中国画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雨落幽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 纸本设色165×102cm20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三立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人幽云倚修竹 68×138cm 纸本设色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道主任 绢本设色112×91cm198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地 纸本设色136×166cm198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脂的婆姨 绢本设色168×110cm198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 绢本设色127×191cm198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 绢本设色127×177cm198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魂系马嵬 纸本设色195×165cm198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苹果 绢本设色114×80cm19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孤叶 绢本设色185×104cm19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冥 绢本设色203.5×151.5cm199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国留学生 绢本设色130×60cm19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坐黄昏后 纸本设色120×80cm19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之憩 绢本设色195×115cm20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落东君 纸本设色131×74cm20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露·桑 绢本设色200×148cm199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巴丽人 纸本设色160×70cm20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蕉苑品茗图 纸本设色95×60cm20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桑 纸本设色54×42cm2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趣 纸本设色72×72cm20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语 绢本设色96×73cm20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羌族少女 纸本设色136×68cm20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绣女 绢本设色90×70cm19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施浣纱 纸本设色94×54.5cm199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昭君出塞 纸本设色94×54.5cm199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貂蝉拜月 纸本设色94×54.5cm199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英 350×90.5cm 绢本设色 199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场情歌 69.1×116.1cm 纸本设色 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合依依 142×197cm 纸本设色 20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合曼牧歌 66×66cm 纸本设色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