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三十年前,我看到一句评说照片的话:视觉的模糊是艺术的“仙霞”,可见度的减少是可想度的增加。当时深以为然。但是从我将探究家乡历史作为癖好后,才发现用纯艺术视角查看历史照片是多么地让人“悲从中来”。毕竟“发现历史”不能依靠想象,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很可能就是定义问题的关键,至少会是激发人们思辨并开启进一步探究的线索。

然而模糊却是许多历史照片的共性,摄影水平、冲洗水平、印刷水平,尤其是挡不住的时光磨蚀,都会造成照片细节的模糊甚至缺失。可即便如此,历史照片终究是历史照片,其对事件的记录,对当时情况的反映,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一如我在翻阅一本刊印于1960年1月的资料时,看到的那些模糊不清的照片后,虽不乏遗憾,但仍是兴奋异常。

这是一本由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编印的内部资料。根据时任吉化公司党委书记的蒋新生同志题词,可知这本史料的编辑开始于1959年。从反映“江北巨变”的文章组织上看,这本资料很有可能是当时国庆十年的余音。这本资料以28万字的篇幅,以及各种风格的手绘插图30幅,照片42张,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当时吉林市江北化工区的风貌和变迁。

由于印刷技术制约,这本资料中42张照片的分辨率非常低。这使得“铁东住宅被蒋匪破坏的情况”等珍贵照片,难于看清细节,而这类反映铁东地区解放前民用建筑情况的照片,目前尚未在其他资料上被发现;“钢材厂炼铁车间一角”、“人们在紧张地灌浇混凝土”等照片,均属于重要的时代场景,可惜画面明暗对比度不大,在资料中呈现出乌黑一团的视觉效果。因而让人倍感遗憾。

继昨天选用了吉林化工学院正门一张后,再次从中选出9张照片,借以展示当时电石厂、化肥厂、染料厂,以及松江大桥和土城子广场的情形。其中“染料厂建厂前厂址——一片荒凉”,是为比较罕见的记录江北化工区原始地貌情况的照片。“修复生产的制磷工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前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建设吉林化工厂(前身为伪满电气化学株式会社)的珍贵影像资料
。当然这些照片也存在模糊的情况,但程度要略好于其他。

由于这本资料的版权页中只列出插图由李庆和、宋玉林、呈平、李殿甲、徐尚尧、唐国付、自新、潘学友、邸长智、陈侃大、若谷、张仙山、孙作山等13人和电石厂美术小组完成,照片的拍摄者情况并未标明。想来,这些创作者中可能有很多人已然作古,若今时健在,也应该是八十岁开外的老人了。历经世事变迁,想看到他们为这本资料创作的摄影作品原件,应该是奢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本文图片取自《吉林化工区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