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昕桥

华灯初上,在济宁市任城区车站西路,高楼环抱之中有一片人头攒动的地块——济宁市第一粮库,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58年,苏联援建的圆拱仓,是第一粮库的起源,它见证了中苏友谊,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默默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与变迁故事。

“1958”,不仅是粮库诞生的纪年,更是几代济宁人心头共同的记忆坐标。在那个计划经济、粮食统购统销的时代,济宁市第一粮库作为济宁市直属的重要粮仓,肩负着保障民生的重任。54座粮仓、两座储油罐并肩而立,守护着17万吨的储备粮,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与安全存储。一条专属的粮食铁路专用线穿梭其间,它不仅是物质流通的动脉,更是那个时代经济繁荣与物资调配高效运作的生动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粮食铁路专用线。人民网 郑昕桥摄

时光荏苒,现如今济宁市第一粮库已不再承担粮食储备任务,闲置良久的它经过济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盘活,摇身一变从“沉睡资产”变成了“发展活水”,取“炒熟的麦子”之意,“麷街”便是它的新名字。

走进麷街,华表柱上刻着论语、太白诗句等传统文化元素,脚下是京杭运河文化地刻。对老粮库的新旧转换,更多的是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优化利用,粮库里原有的储油罐区域改造成了粮食广场,作为园区的消防储水,镂空造型在夜间再现农田丰收的景象;圆拱仓粉刷改造成了“彩虹仓”;面粉厂改造成的创客中心为创业者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和创作环境;东西向的铁路轴以“体验铁路文脉、品味济宁特色”为主旋律,使游客在行走中重拾文化记忆、漫步中感受时代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圆拱仓。人民网 郑昕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车步行街。人民网 郑昕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车步行街。人民网 郑昕桥摄

复古大排档、卡丁车俱乐部、篮球馆、游泳馆、国防教育主题综合拓展培训中心等多类型项目引得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铺内的老物件陈设。人民网 郑昕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铺内的老物件陈设。人民网 郑昕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区内的方言墙。人民网 郑昕桥摄

热闹的麷街市集内配备溯源系统、农残检测仪、智能电子秤、公平秤等服务设施,为消费者营造舒适、安全、快捷、便利的消费体验,满足了周边10余万居民生活购物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麷街市集内消费者正在购买食品。人民网 郑昕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麷街市集摊位上摆放的新鲜果蔬。人民网 郑昕桥摄

麷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既保留住了老济宁人的记忆,又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蝶变重生,作为高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生动例子,充分展现了济宁厚重的历史沉淀与焕发新活力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