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农田间,土地平整,道路相连,水渠贯通,

饮马河西岸,稻田如一张大大的绿毡,一眼望不到边际。得益于优质水源的滋润,红光村的水稻种植远近闻名,享有“稻村”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台区红光村。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作为五谷之一的稻,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的主粮。而吉林大米中的白金名片“九台贡米”,更因历史悠久、水优土肥而闻名。

据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东巡“驻跸奇塔穆毕喇地方”。时任五官屯拨什库的罗关家族三世祖那密达特意命人碾出新收获的粳米进献。康熙龙颜大悦,称赞:“香糯软滑,口感甚佳。”并题诗:“山连江城清水亭,稻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乾隆也曾御制《五谷诗》,批注为:“吉林地脉厚,则五谷实滋。稻、粱、稷、菽、麦之类,植无不宜”。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政府在松花江流域特设5个专事皇粮贡品生产的官屯。在乌拉官庄城西北八十里,设尤家屯官庄(今蛟河市天北乡)一处,张家庄子(今九台张庄子村)官庄一处,前其台木屯官庄、后共台木屯(今九台其塔木镇)官庄各一处,蜂蜜营屯(今九台蜂蜜营村)官庄一处,共官庄五处,统称五官屯。五官屯正是清内务府在乌拉地区设置的五个官屯之粮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粮碑。

经考证,九台其塔木镇、莽卡乡和上河湾镇就位于五官屯领域内,专门负责为当时的皇室生产粮食作物。从此,九台便成为当时皇家贡米的核心产区,九台出产的稻米也因此被称为“贡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在九台其塔木设立“皇粮碑”,进一步确立了“九台贡米”皇家御用米的地位。

2007年8月,“皇粮碑”在九台区其塔木镇被发现。碑体为汉白玉材质,高90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碑上清晰可见“皇糧”二字,同时刻有两条浮雕龙纹,中间有一圆珠,俗称二龙戏珠。碑身还刻有六个透眼亦称六眼透龙碑。“皇粮碑”的现世,也让人更加确定,这里产出的大米古为皇家贡米的事实。

“百载面沧桑,白玉双龙刻。醒目皇糧大字清,史证农丰硕。昔日柳条边,稻浪黄金色。米贡当朝紫禁城,古镇名声赫。”一首《卜算子·赏其塔木“皇粮碑”》,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对“九台贡米”做出肯定。

无独有偶,明末清初被誉为“吉林三杰”之一的徐乃霖评价五官屯贡米时说道:“有稻,粒长色白,中秋节前即食,光润适口、为最佳品,(五官屯)土沃尔佳,便于灌溉适水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台大米。人民网 石天蛟 摄

历史的长河湍流不息,“九台贡米”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悠久足迹。古作朝贡品,今成百姓粮。如今的“九台贡米”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