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一起来感受这座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
8月18日,在2024上海书展“杨浦主题日”活动中,3位来自杨浦的作家、译作家——周建新、刘翔、唐双捷来到现场,与读者互动,共忆杨浦故事,并签名赠送图书。活动中,周建新《五角场的五只角》、刘翔《时光——一个人的杨树浦叙事》以及唐双捷译《热爆了: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三本书为读者开启阅读新视角。
其中,由周建新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五角场的五只角》作为新书亮相,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
“上海杨浦”记者
对话作家周建新
一起来深入了解
新书《五角场的五只角》
杨浦,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四个百年的历史赋予了这座城区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角场,历来人文荟萃。《五角场的五只角》以五角场为主题,收录了50余篇非虚构纪实散文。
作者周建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长期在军队服役,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在五角场生活了30余年。在他心中,这本书或许正如封面上写的那样,愿串联起一段往日的旧时光,穿越五角场的“黑旋风”,走入烟火可亲的“繁花”年代……
一本书,让人“读出眼泪水”来
记者:《五角场的五只角》以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五角场的前世今生,记录了人们在城市空间变迁中的生活状况和憧憬,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该书的章节、结构与内容?
周建新:这本书收录了我近年创作的50余篇纪实散文,有一半是已经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纪实》等报刊发表过的。我写五角场的文章不止这些,另有一、二十篇未收进去,一是一些章节有雷同,二是集子不宜太厚。
书中这些文章都是独立成篇的,所以从结构来说是不分章节的,但为了阅读方便,分成了5个小专辑,每个专辑用其中有特点的一个篇名作为辑名,从内容方面也大致作一些区分。譬如第一辑中大多是讲传说和古老一点的遗迹,我就归到“穿越”之中;讲上世纪九十年代,归属到第二辑“繁花”;第三辑与第四辑“曾经”与“旧时光”都是属于怀念过去的时光;最后一个专辑写“今天”的多一点,辑名就叫“我在五角场City walk”,漫步街头,看今忆旧。朱大建老师的序是用导读式写的,看了就让人想读下去。
最后两篇是《侬好,五角场——一位“五角场人的情感记忆》与《“五角场人”的集体记忆》,一篇是我个人的记忆,另一篇是摘录了四、五十位生活在五角场,或者曾经在五角场生活过的“五角场人”的点滴记忆或感想,看完让人感动,甚至让有的读者“读出眼泪水”来。
记者:事实上,上海的城市变迁一直是作家们笔杆子聚焦的热门主题。曾经旧上海的“租界区”,以及“梧桐区”等更是讨论的中心。您为什么坚持撰写关于五角场的文章?是什么如此吸引您?
周建新:五角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读军校,留校工作,退役后创业,前后三十多年,亲眼目睹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既是一个建设者、见证者,又是一个受益者。
曾经破旧的街区经过综合改造,变成今天这样商业发达、交通便捷、干净整洁的现代时尚的城市副中心,使居住在周边的百姓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五角场的变化,是上海乃至全中国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既有典型性又有特殊性的地方。作家应该写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五角场就是我创作的源泉和一方沃土。
“五只角”,承载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记者: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许多人都已经把自己的宝贵青春留给了五角场,对五角场有着无法忘怀的记忆。”可否为我们讲讲,五角场究竟留存了哪些人、哪些事,让您最为记忆深刻?你与一群“老五角场人”的生活,是如何与五角场串联在一起的?
周建新:五角场地区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大学多,军队多,年轻创业者多。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五角场或读书,或服役,或创业,往往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我们这一代人,往往是陪伴五角场一起发展成长的一群人。以后我可能会专门写写记录人物为主的书,写身边“五角场人”的曾经过往和当下生活,记录他们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记者:您讲述的许多五角场故事,都是围绕一座建筑物展开的,例如朝阳百货、翔鹰电影院等。请为我们举一个例子,讲讲那座建筑物与那里发生的故事。
周建新:曾经的五角场很破旧,但特别有烟火气。烟火气是一种生活味十足的景象,让无数“五角场人”怀念的原因也在于此。尽管当年破旧,但有几座标志性的建筑或者场所,让人怀念,因为在那里往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朝阳百货、翔殷电影院、共青森林公园不用说,无论在五角场曾经生活过多少年,这些场景都是难忘的。
对于我来说,有一座老建筑印象最深,那就是原空军政治学院办公大楼。它曾经是五角场环岛的地标,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日伪时期,日军投降后被中国军队接管,上海解放后先是进驻解放军炮兵部队,后来是空军防空部队、文化补习学校,像走马灯一样地换。六十年代初空军政治学院从南京迁移到上海后,就成了这所军校的办公大楼。对于外人来说,看到它的庄严,神秘,但无法深入了解。可惜的是,这座建筑在五角场大改造中被拆除。
我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写了它的前世今生,属于首次向世人披露。我还发现,这座大楼与外白渡桥边上的上海大厦还有一些关联。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不计其数的一拨拨“空政院”官兵在这里工作、生活。我在里面工作了近十年,也有许许多多记忆,听到或亲历发生在这座大楼里的不少故事。由于篇幅局限,我在文章中只写到一点点,以后有机会我想通过小说之类的其他形式展现出来。
五角场,“有你想要的全部生活”
记者:写作纪实类的文学,对作家的知识面、信息检索能力、文字把控力等均有极高的考验。在书写书中的一篇篇文章时,您面临过什么困难?
周建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想去做就都会克服。我在五角场生活三十多年,无论在部队期间还是退役到地方,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五角场房产、商业开发相关的管理工作,身边还有许多参与规划、建设的朋友,所以对五角场的演变发展相对比较熟悉和了解。
另外,写纪实类文章,需要准确、详实的历史资料作背景,为此我搜罗、查找到充足的资料,譬如《杨浦区志》《宝山县志》《江湾志》《上海市地名交通指南》等,我在五角场有一间书屋,里面仅不同版本的《五角场镇志》就有4本。
记者:作为一位“老五角场人”,看到五角场数十年来的变化,您有什么样的感触?面对如今的“新五角场人”“新杨浦人”,可否留下您的寄语?
周建新:我热爱五角场,发自内心地感谢杨浦、感谢五角场,我是始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写这本书的。
要说寄语,我在这本书的后记里说过:“五角场,就可以是你的人间天堂。”在其中一篇文章的结尾还这样说:“假若你热爱生活,就来五角场吧,因为在这里有你想要的全部生活。”我就将这句话送给当下年轻的“新五角场人”或“新杨浦人”吧。
记者:汤顺佳
图片:王寅冬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