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昨天关于青年失业率的讨论。

近日,多省份明确“取消应届毕业生”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讨论。

贵州省政府7月就发文明确,报考贵州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

考公大省山东同月也发文提到,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不再审核应届高校毕业生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

这就是说只要当年毕业就算应届毕业生,哪怕之前有过工作经历或者毕业后短暂工作过,也都无所谓了。

除了不对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设限,像湖南省还放宽了应届毕业生的年限,将高校毕业生认定时间从毕业两年内延长到了毕业3年内。

其实,早在去年7月,福建省就明确通知,报考福建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的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也可报考应届生岗位。

但从政策细则看,各地目前只是放宽认定,并不是如网上所说的取消。

不过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为了不失去应届生这个身份,许多学生们选择了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

据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经达到19.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 73.1% 的受访大学生观察到有同学选择延迟毕业,而 42.8% 认为这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一些毕业生发现,一旦失去应届生身份,通过社会招聘渠道找工作时,公司往往会要求具备工作经验,非应届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为了保留这一身份,部分毕业生选择采取游学、考研、考公、考编或成为全职儿女等方式延迟就业。

应届生的身份有多重要?

套用网友的话讲:失去应届生身份,你将失去99.99%烟草、国网、银行的资格;95%央企校招资格;90%国企校招资格;75%进入大厂的机会;60%公务员国考报名资格;55%省考岗位报名资格……

不清楚具体数据是不是准确,但是也算简明扼要的讲清楚了应届生身份很重要的这么一回事。

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今年共计划招录3.96万人,但其中2.6万个名额只招应届生,占比高达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通常分为两种,一类是当年应届生,另一类是择业应届生,前者是当年毕业的学生,后者是近两年毕业的学生(有些地方延长到3年)。

但二者都必须满足一个共同条件,就是未参加过工作,未缴纳过社保。

以2024年的当年应届生为例,2024年的当年应届毕业生应该是2024年6月能够毕业拿到毕业证的学生,他们会在2023年6月-2024年6月这个时间段找工作。

如果他们在此阶段没找到工作,那么在2024年6月-2026年6之间找工作就被称为择业应届生。

而显然当年应届生可选择范围比择业应届生要广,应届生比往届生且更有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趋势正悄然蔓延,且愈演愈烈。

不少学生初入职场,往往还未满一年,甚至仅仅数月,便遭遇了裁员的风波。

社保已缴,身份却已从应届生悄然转变为非应届生,他们不得不在这样的困境中重新踏上求职之路。

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学生和家长也想明白了:与其匆匆忙忙地涌入就业市场,迅速丧失应届生的身份,不如选择暂时不就业,不交社保,全职备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制。

人们常说高考一考定终身。

但其实应届毕业一定程度上也是,只是更加隐蔽罢了。

虽然就目前的政策而言,也仅仅是部分省份规定在事业单位的招聘时,可以把一些已经缴纳了社保的人群,也定义为应届生。

但从多个省份发布的文件来看,官方想要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意图和方向已经日益凸显。

缴了社保也可以是应届生,这个政策的背后,是上面为了年轻人的就业“操”碎了心。

正如上面所说,很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身份,选择慢就业或者延毕,这样他们才有考公考编的机会。

然而这样选择的结果是青年就业率过低,低得一度让统计局的同志们不得不暂停公布青年就业率数据。

所以这个政策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帮年轻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意思就是:你大胆去找一份工作先干着吧,我不剥夺你考公的机会。

按体制内的术语,这个叫做“两条腿走路”。

显然,对于那些渴望踏入体制内、以往因缴纳社保而被视为往届生的学子而言,这一政策无疑是利好消息;

然而,对于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及近两年来选择慢就业、专职备考以期上岸的同学来说,宇宙的尽头又遥远了几分。

背后的缘由,无需多言,年年都被冠以“最难就业季”的称号,而高校毕业生正是这就业大军中的主力。

就我个人了解到的信息而言,我认为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远比统计数据所呈现的要严峻得多。

这样的境遇,不仅是这些学子们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之痛,因为它意味着大量青年劳动力的无端消耗。

这种损耗,一旦发生便无法挽回,拖延一年就业,便是又一年的资源浪费。

试想,一群拥有高学历、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青春群体,本应是就业市场的宠儿,也是急需就业的年龄阶段,却不得不在与行测和申论斗智斗勇。

他们明明有能力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然而社会却未能向他们敞开大门,提供适宜的岗位,这绝非他们素质欠缺或能力不足所致。

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从表面上看,放宽应届生认定确实是个好政策。

但现实却是,就业问题依然堆积如山。

因为无论如何,能够成功“上岸”的人始终是少数,对于那些全职备考了三五年却不能上岸的人来说,这批人有可能陷入长期待业的现实。

长期待业不是单纯的收入问题,等他们过几年二十八三十岁了,还没学会什么安身立命的技能,这才是最要命的。

而以多数人的自律水平,人生就得是轨道,他们在旷野上跑一会就迷路了。

说人话就是:长期不稳定就业导致技能与职场积累缺失,时间无法转为复利,最后在中年阶段难以与更年轻一代的纯劳动效率竞争,转为更麻烦的中年失业。

这几年毕业的这一批人是最难的一批,更吓人的是未来十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只多不少。

或许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部分青年不就业”的社会现实。

时代的一粒尘,千万人的一座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